APP下载

三种心理效应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启示

2014-09-11田明秀法焕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篮球架宿舍效应

田明秀,法焕春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三种心理效应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启示

田明秀,法焕春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在管理班级的工作中巧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本文介绍了责任分散效应、从众效应、篮球架效应三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管理的启示: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评价学生;明确学生职责任务。

责任分散效应;从众效应;篮球架效应;学生管理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物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能正确认识心理效应,并恰当利用,它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阐述了三种心理效应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防止责任分散效应,制度化管理责任到人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避免责任分散效应。经常看见如下现象:班主任工作态度很积极,经常出早操,看学生打扫卫生,查看班级晚自习,但是班级管理效果却不一定特别好,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班级经常出问题。比如每周五的卫生大扫除,如果不查人,不责任到人,个别同学就会不来值日,来值日的同学中也有一部分同学敷衍了事。学生管理,不能光靠班主任看着学生。要实现制度化的管理、科学化管理,责任到人,避免责任分散效应。对此,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责任到人。对班级卫生值日、自习纪律维护、教室锁门等常规性的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避免出现完全靠个人觉悟,干好干坏都一样,无监管、无评价的吃大锅饭现象。

2.制度化管理。对班级实行制度化管理,是班级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要严格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还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制度时要注意民主原则、量化原则、特色原则。(1)民主原则。制定班级制度时,不能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只由几个班干部说了算,必须得到全班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可由班级全体同学民主投票决定。只有大部分同学都认可的制度,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有效。一旦某项班级制度通过,那么班级每一个人都要认真遵守。(2)量化原则。制度必须是可以量化的且易于操作的,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简单有效。量化管理大体是每个学生在开学初都有量化管理基本分60分,按奖励加分,惩罚扣分计分,并在学期结束奖优惩差,计分结果与奖助学金评选、入党、评优等挂钩。(3)特色原则。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最高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

3.监管评价。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只是班级管理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落实、监管、评价机制,否则再好的规章制度不落实也是空谈。在安排好责任到人、权责明确的任务后,可以让班干部按岗位或按任务包干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反馈问题。例如:对于晚自习纪律,每天安排一个执勤班长,维护班级纪律。对于最终的落实结果,每个同学的具体表现,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及时客观地评价,表扬先进,惩戒落后。例如每周在班级公布班级同学加减分,进行点评[1]。

二、利用从众效应,班级管理抓两头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有:(1)群体因素,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等,个人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2)情境因素: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行为表现则有好有差。如:学习从众、违规违纪从众、消费从众,等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能会发现这些现象,如班级不毕业的同学常常集中在一两个宿舍。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宿舍的学习风气并不好,宿舍之间大家不是比学习、比进步,而是一起比谁游戏玩得最好。另一个常见现象就是一个班如果班风好,那么班级同学的自我约束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心、毕业率等都相对较高。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利用从众效应。

1.造良好的班级和宿舍氛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班级和宿舍风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孟母三迁”就是自觉运用从众效应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范例。在班级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例如召开各种表彰大会,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表彰会,还可以是社团活动积极分子表彰会,最受同学欢迎的人表彰会。在表彰会上,给同学发奖状、拍照,把相片贴到班级德育文化园地或者传到班级QQ群里。宿舍内,至少培养一两名学习态度积极的同学。通过个别谈话等让这些带头领队的同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奋斗方向。进而影响宿舍同学,带动整个宿舍。定期给宿舍长开会,引导宿舍长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风气。

2.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良好班级体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离不开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班级舆论导向积极向上,那么一小部分想堕落、想偏离正轨的同学就会受到压力。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公私管、荣辱观、恋爱观、劳动观、幸福观、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价值观念。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不良从众行为就会减少[2]。

3.班级管理抓两头。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好前面一部分同学的思想工作,让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要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可实施的阶段性目标。让这些先觉悟、表现积极的同学,带动班级其他同学。因为班级大部分同学是能够明辨是非的,他们在前面同学的带领下会真从众,行为和思想上都会向真正优秀领头的学生学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一部分问题学生结成小团体。因为在一个团体内,大家都在做,如果不参与,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他(她)就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那么迫于压力,他就会从众。这种不良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后果比较严重。一定要让这些团体内有积极向上的同学,可以让几个班干部定点帮扶,或是班级同学结成互助帮助的对子。这样可以让那些边缘同学减轻压力,不至于因压力而从众,与小团体内的问题学生一起堕落。

三、运用篮球架效应,适度要求逐步提高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几乎没有谁能把球投进篮圈;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的爱好者乐此不疲。

篮球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我们给学生制定目标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目标要合理,让学生力所能及,不能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能使之丧失自信;二是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追求的兴趣。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这样的目标才能激励学生以高度的热情追求。具体地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全面分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注意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提出的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我们要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各异的个体,德育也要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待班级中的佼佼者与学习被动、思想消极的学生,切不可执行统一的“高标准、严要求”,班主任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前进的动力。

3.我们应该给学生确立呈梯级状的行为目标和规范,切忌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同时要帮助学生细分目标。无论是什么目标,如果目标越小、越集中,就越容易接近目标;相反,如果目标越大、越宽泛,就越容易偏离。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常犯的错误就是空洞说教。我们不但要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更应该做学生每一步前进的垫脚石。要把宏观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实现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才能实现最终的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给学生制定的小目标要具体、可执行、可量化、可评估。例如引导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大学生,可以给学生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要认真值日,如果不认真值日每次扣2分,每做一件好人好事思想品德分加2分,宿舍内务好,年终被评为五星宿舍,加5分,最终将思想品德分与评优、入党、奖学金评选等挂钩。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件一件具体的小事,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3]。

心中有花,灵魂自香;心中有灯,执着前行。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实践证明,把“心理效应”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将帮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心应手地开展德育工作。教育学生不同于加工其他产品,只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按照生产要求来,就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情感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爱。只有对学生怀着深切的关爱,才能真正让教育滋润心灵,影响行动。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愿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1]吴度平.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班级制度化管理[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7-68.

[2]邵敏.班级管理巧用“从众心理”[J].科教导刊,2012年11月(上):202.

[3]吴继斌.篮球架效应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J].科学教育参考,2008,(10):55.

G717

A

1674-9324(2014)20-0016-02

田明秀(1979-),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就职于青岛滨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篮球架宿舍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Q500E钢的耐蚀性能研究
热得快炸了
懒马效应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校园四面体篮球架设计与制作
人体篮球架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一个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