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稿源多元化实践与思考

2014-09-11苏泽云

山西地震 2014年4期
关键词:稿源防灾减灾

安 珍,赵 霞,苏泽云

(江苏省地震局,江苏 南京 210014)

0 引言

优质稿源是决定科技期刊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因专业面窄、区域科研能力悬殊,地震系统的科技期刊稿源缺乏,致使刊物发展后劲不足,甚至被边缘化。江苏省地震局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原《地震学刊》),就一度面临稿源紧缺、维系困难的窘境。为寻求突破,《学报》从多个方向着手,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办刊,依托编委会学术支撑,拓宽稿源渠道,开拓研究领域,从一个濒危的省级地方刊物,发展到被收入中国最权威三大核心数据库,跻身国内一流期刊的行列。文章分析了《学报》实现稿件多元化的途径,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其他科技类期刊借鉴。

1 《学报》论文专业构成的多元化

1.1 宏观上适时调整办刊宗旨

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脱颖而出的前提条件,也关系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而要从根源上拓展稿源途径,首先要立足长远,准确定位,设定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办刊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审时度势,适时进行修订。

由于稿源途径堪忧,发展遭遇瓶颈,《地震学刊》于2003年更名为《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同时调整办刊宗旨,将学科领域从地震等自然灾害研究拓展到防御和减轻工程灾害研究。这一改变,不仅有效规避了与地震系统内其他科技期刊的同质化,而且吸引了更多稿件,《学报》从内涵和外延上都得到大幅提升。

2010年4月,借召开《学报》第二届编委会的契机,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技术的需要,再度修订办刊宗旨,对原有气象、植物灾变等研究方向做了删减,聚焦重点领域,包括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能源、交通等,强化了防灾减灾工程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使得《学报》的稿源取得了质的改变,走上了“博中求专、专中求新、新中求精”的道路。

1.2 微观上把握论文专业比重

办刊宗旨的调整,完成了《学报》的稿源专业规划和设定,在日常操作中,《学报》还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所发表论文的专业比重。如,前期地震地质研究的论文占比例很高,其他工程类研究较弱。为了多元化发展,《学报》向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约稿,并向协办单位等组稿,使得其他专业论文稿件增多。

第23页表1为2003年与2013年《学报》发表论文的专业构成分布对比情况。因防灾减灾工程涉及的学科专业很多,只分了地震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几个大类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占比例最多的地震工程(25篇,占37%),到了2013年已降至第三(22篇,占比19%)。近几年来,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工程和振动工程这4个专业,发表论文比例大幅度上升。

选取调整办刊宗旨后近五年(2008-2012)的他引前二十名期刊的排名情况列于第23页表2[1]。可以看出,《学报》论文除了被《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等地震类期刊引用外,还被《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报》这3家EI检索的核心刊物多次引用,且被引用的频次均高于地震类期刊。他引前20种期刊,涉及了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能源、交通等,表明《学报》的稿源已突破地震工程的单向渠道,进入防灾减灾工程的纵深领域。

表1 2003年与2013年《学报》发表论文的专业构成分布对比

表2 2008年至2012年他引前20种期刊排名

2 《学报》稿件来源途径的多元化

2.1 对自由投稿的发掘与引导

科技期刊大量稿件来源于自由投稿,其中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是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我国的科研重地,学生论文以实验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一定的创新性,但因科技写作经验不足,在论题选取、材料组织、分析阐述和规范表达等方面往往存在不少问题。

《学报》在日常处理稿件过程中,鼓励在校研究生自由投稿,并注重加强引导。《学报》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将文章交由导师严格把关,并将导师列为通讯作者。这样导师的责任意识会加强,在仔细审阅和修改后会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再由研究生修改甚至重写,论文质量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编辑部在出具修改意见时,还注重培养作者,促进作者自己成长。如,遇到改动较大且修改处较多时,《学报》会将编辑后的文章扫描并发送给作者,以便作者在核对修改的同时,更充分地领会编辑的意图,在对比的过程中改进,提高自身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

对自由投稿的稿件,编辑部还进行内容分析,有的初次投稿虽有不足,但对所学专业有独到的思考与见解。对于这些有学术潜力的作者,《学报》特别关注并与之保持深入有效的联系,使其成为《学报》的固定作者。如,已被选入第二届编委会的王学滨教授,2004年第一次投稿时,他还是一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学报》发现其文见解独到,便与之保持长期的交流与联络。王学滨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该校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CSCD来源期刊遴选专家等。至2013年以来,王学滨在《学报》发表了1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2 分专题组织出版专刊专辑

科技期刊必须要注重引进高质量科技论文,并在审稿过程中坚持创新性、重要性、关注度和原创性的筛选原则,要汇聚业内最重要的作者、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关注的热点[2]。

《学报》编辑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分专题出版专刊,同时根据业内关注热点,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选题,组稿并出版专辑,让具有高学术水准的稿件在《学报》发表,既提升了刊物的学术质量,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作者的投稿。

自2007年起,《学报》借助各高校的专业优势,与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广州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携手,组织出版专辑和专刊。目前出版的10本论文集中共发表5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基础工程、结构抗火、岩土地下工程、建筑结构抗震与振动、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同时,紧扣实时灾害热点,开设了“汶川地震科学考察与研究”等专栏,发表了一批研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高邮地震等的优秀论文。

由于组稿具有针对性强、投稿量大、遴选范围广等优势,这些专刊和专辑不仅为《学报》提供了充足的稿源,且在业内扩大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为《学报》稿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创造平台主办学术研讨会

作为科技传播媒介,科技期刊参与主办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讨会,不仅能为刊物赢得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能起到繁荣学术争鸣、凝聚专家学者的作用。《学报》在主编欧进萍院士的倡导下,创立了两年一届的“全国防灾减灾工程会议”机制,交流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工程领域里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理论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领域内最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议。

2011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共遴选出论文125篇,《学报》将其中84篇收入论文集,内容涉及地震工程与工程抗震、地震预报和构造地震、地震区划和应急救援、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技术等方面。

2013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会议,共遴选出260篇学术论文,《学报》择优收录,专业覆盖范围更广,涵盖了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岩土与地质灾害防御、城市与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结构抗火理论与对策、风工程与风灾害防御、爆炸与冲击安全防护等等。这使得《学报》的稿源在数量、质量、领域等方面均有了极大的拓展,且提高了刊物的影响力。

3 关于今后稿源的建议

(1) 运用数据说话,优化稿源的结构。即注重每年的论文专业构成分析及被引频次统计,多关注引用频率高的论文作者的文章,与这些作者保持长期互动,同时多录用相关专业或研究内容的论文。而对每年引用频率都比较低的论文,应谨慎发表相关领域文章,及时作出结构调整。

(2) 视野与时俱进,挖掘高质量稿源。科技论文强调前瞻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编辑队伍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慧眼识得好文章。因此,编辑部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国家在工程领域的发展规划,还要关注重点科研项目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热门课题,并努力与项目负责人取得联系,争取获取最新的、优质的稿源。

(3) 开展学术争鸣,激发期刊的活力。学术重在交流,争鸣不仅仅是要就某个具体命题或学术研究立场开展讨论并深化认识,更是通过探讨的过程形成活跃的氛围,激发作者和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关更为成熟的理论研究。《学报》作为学术交流平台,今后应选择一些有争鸣价值的主题,刊发争鸣和探讨性的论文,以推动防灾减灾领域内的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影响因子报表系统(2008-2012)[EB/OL].http://www.cnki.net/.

[2] 张明海,欧兆虎.基于社会责任的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09,21(6):488-490.

猜你喜欢

稿源防灾减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声 明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