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震》来稿的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分析
2014-09-11李健梅杨雅琼
李健梅,杨雅琼
(1.广东省地震局,广东 广州 510070;2.河北省地震局,河北 石家庄 050021)
0 引言
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文献资料呈几何级数剧增。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让文献资源共享非常便利,网络化为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文字复制比的矛盾。2008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宣布,《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以下简称AMLC系统)已开发完成,将在全国科技期刊编辑部中开放使用。AMLC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供高校检测学位论文和已发表的论文[1]。为此,笔者对《华南地震》318篇自由来稿进行检测分析,旨在探讨地震学论文的特点,区分抄袭及正常文字引用,以对论文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华南地震》经编辑初审符合本刊收稿范围的318篇论文电子版,采用中国学术期刊(电子版)杂志社研发的AMLC系统进行检测,将文字复制比和稿件总数、作者单位、基金论文比以及文章的类型等资料分别输入EXCEL,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来稿的文字复制比与稿件总数、作者单位、基金项目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将文字复制比为0和超过50%的资料整合,分析其稿件的特性[2]。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字复制比与稿件总数的关系
AMLC系统将检测结果分为4个档次:小于0为无问题记录、0~40%为轻度、41%~50%为中度、51%~100%为重度。学术期刊一般都是以超过30%(含30%)的文字复制比为退稿基线。笔者按文字复制比每10%的比例为段,对《华南地震》318篇来稿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文字复制比的论文为61篇,占检测总数的19.18%;占检测总数最多的是文字复制比为0%~10%的这类论文,占检测总数的33.96%;文字复制比超过50%的论文有15篇,占检测总数据的4.71%。《华南地震》来稿文字复制比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华南地震》对于文字复制比为50%以上的稿件一般直接做退稿处理,文字复制比为30%~50%的,按实际情况让作者做修改后再重新检测,文字复制比低于30%才能送审。
表1 318篇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统计
2.2 文字复制比与作者单位的关系
统计的318篇来稿中,作者单位是广东省地震局的有149篇,研究所、高校的98篇,市局、台站的为71篇(见表2)。据AMLC检测结果显示:文字复制比的数值高低与作者的单位差异无明显的联系。
表2 第一作者的单位与稿件文字复制比的关系
2.3 文字复制比与基金项目的关系
318篇来稿中,有项目资助91篇,无项目资助227篇(见表3)。据AMLC检测结果显示:文字复制比的数值高低与稿件是否有基金项目支持无关。
表3 稿件文字复制比与是否基金项目支持的关系
2.4 文字复制比为0的稿件特点
318篇来稿中,文字复制比为0的有61篇。其中,作者为广东省地震局的29篇,研究所、高校的7篇,市局、台站的为19篇;有基金项目支持的25篇,无基金项目支持的为36篇。
2.5 文字复制比大于50%稿件的特点
318篇来稿中,文字复制比大于50%的有15篇。其中,作者为广东省地震局的6篇,研究所、高校的13篇,市局、台站的为2篇;有基金项目支持的1篇,无基金项目支持的为9篇。
3 讨论
一篇高质量的地学论文应该是学术内容和文字表达水平都比较高的结合,不但有创新性而且还具有实用价值。地学论文出现文字复制主要有如下原因:
(1) 引而不注。作者在引用别人文章部分段落和文字时,没有标明出处,且引用字数过多。
(2) 自引和重复发表。这种情况多见于作者摘抄自己已发表的文章或者学位论文,只是改变文章题目和文字叙述的方法,内容还是引用之前的文章;或者是同一种方法采用不同数据,结论大都类同。这类文章缺乏新意,没有新的观点和开创性工作。
(3) 一稿多投。作者投稿时,会同时投几家期刊,其中一家采用后,没有及时通知其他期刊,或者如有两家期刊同时录用,出于某种目的,有些作者只是稍加修改后再发表,造成文字复制比很高。
(4) 研究资源相对匮乏。由于科学研究资源的局限,有些作者无法申请基金项目,没有新的研究方向,但由于现阶段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等诸多因素导致要发表论文,在没有自己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作者只能引用别人的文献来发表文章,继而诱发学术不端的问题。
通过《华南地震》318篇来稿中,文字复制比超过30%的51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字重复大多是在文献综述,引用数据和结论部分存在不端行为。文献综述部分存在不端行为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现状,未来发展总结归纳不足,多引用他人观点,而未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撰写进去。引用数据和结论部分出现不端行为则是由于作者一稿多投,抄袭自己或他人研究成果,出现文字重复,没有发表价值[3]。
科学的研究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具有继承性和关联性。作者在写论文前,往往参考了前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以完善自己目前的研究,或者在对前人的研究上,有更深层次的延伸和补充。因而,一篇学术论文既包括了自己的创新,又参考引用了他人的文献观点和数据等内容,但作者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AMLC对编辑初审起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稿件的情况复杂,对学术不端的认定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问题[4],需要借助AMLC并通过多种手段从论文的创新
性和实用性等进行综合评审,才能作出正确评判。
参考文献:
[1]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EB/OL].[2014-05-23].http://check.cnki.net/amlc/.
[2] 林 丽.《广东医学院学报》550篇来稿的文字复制情况分析[J].数理医药学,2013,26(5):544-546.
[3] 陈凤林.《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各学科来稿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64-66.
[4] 柯文辉,林海清,张 梅,等.从责任编辑视角谈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使用[J].编辑学报,2013,25(3):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