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于制造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天然纤维改性研究进展

2014-09-11支朝晖刘春林

中国塑料 2014年8期
关键词:酰化偶联剂纤维素

支朝晖,刘春林

(1.常州龙骏天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0 前言

生物基复合材料的需求一直呈现着一种增长的趋势。生物基复合材料用量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对石油类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增长的需求,能够实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预计2020年全球对于生物基复合材料的需求有望达到3000 kt。因此从20世纪开始,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生物基复合材料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作为生物基复合材料原料的天然纤维的表面改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进行这一方面研究是因为作为生物基复合材料原料的天然纤维成分为各类纤维素、半纤维素、丹宁等天然多糖,表面是亲水的,而生物基复合材料另外一大类原料为有机合成高分子树脂,是表面疏水的。两者的表面性能差异巨大,由于界面相互作用力弱、易产生缺陷,对形成复合材料不利。用这两类原料生产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提高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方法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关研究多从纤维的选择、纤维表面修饰,以便实现对改性后的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进行全面的、机理型的研究。

1 天然纤维的种类

用于制造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天然纤维有以下几个筛选标准:(1)可以大规模的获得;(2)性能相对稳定;(3)可以方便的进行预处理或修饰;(4)最好为农牧业的加工余料。

天然纤维材料往往具有优良的弯曲性能,其来源非常广泛,如亚麻、黄麻、剑麻等各种麻纤维,由于服装工业的需要进行了不同的梳理和预加工。如表1[1]所示的纤维都进行过制造复合材料的尝试。

表1 纤维性能与年产量Tab.1 Fiber properties andits yearly output

2 天然纤维改性的方法及其效果

纤维改性的方法主要有碱处理、偶联剂处理、酶改性、酰化改性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原理不同,对表面性能的影响也不同[2]。有的方法可以改善纤维表面的粗糙度,有的方法有利于降低纤维的表面能,还有的方法是在纤维和聚合物之间建立具有“黏结”作用的过渡层。

2.1 碱处理

碱处理是一种古老的处理天然纤维的方法。研究表明,纤维素分子之间和分子内存在大量的氢键,使分子牢固结合。纤维经一定浓度的碱液的活化处理,碱液进入到纤维网状组织中产生溶胀,纤维素大分子键间距离增大,致使分子键间的氢键强度削弱,甚至被破坏;同时碱液也部分渗透入结晶区范围内,使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下降。苎麻纤维的碱法改性是目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改性工艺之一,绝大部分改性工艺是在浓碱溶胀生成碱纤维素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处理方法有效地改变了天然纤维的表面性能和成键性能。

Ashori[3]集中研究了碱处理对油菜籽、烟草、棉花、柠檬叶和猕猴桃纤维表面特征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显示,碱处理提高了纤维的结晶度,表明碱处理对纤维吸附产生了影响;反相气相色谱(IGC)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表面发生了变化,表明纤维表面可反应中心数量发生了变化,由于增加表面能和活性点,纤维的疏水性被提高了。同时,碱处理产生了新的碱性活性点并去除了酸性活性点。

Aly[4]等研究了碱处理对亚麻纤维的影响。亚麻纤维富含纤维素,是价格相对便宜、密度低、可降解、易再生的强化复合材料的原料。但其具有亲水性,并覆盖着蜡状物质和果胶,这阻碍了羟基与大多数聚合物或黏结剂的反应,使其不太适用于制造复合材料。碱处理可以膨胀纤维的细胞壁,使大分子渗透到结晶区,阻止水分吸收,增加表面粗糙度。研究表明,氢氧化钠浓度、浸泡时间和处理温度对单纤维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该研究得到了预测的单纤维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模型。并通过差热 -热重分析(DTA/TGA)测试证明碱处理提高了亚麻纤维的热稳定性。

在对黄麻纤维的研究中[5],氢氧化钠的浸泡改变了黄麻纤维的微观形貌,扫描电子显微(SEM)、FTIR和拉伸强度测试说明碱处理提高了对包括木糖、阿伯糖、甘露糖等半纤维素的去除。使用处理与未经处理的黄麻纤维和环氧树脂制造复合材料,经过处理的黄麻纤维制造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储能模量都高于未经处理的纤维制造的复合材料。SEM分析表明,经处理的黄麻纤维比未经处理的纤维显示出与聚合物基体更好的附着力。

对红麻纤维也进行了碱处理的研究[6],向环氧树脂中添加了5%、10%、15%、20%、25%的红麻纤维(用浓度为4%氢氧化钠处理过)后,通过热压法制造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最高提高了79%和24.7%,冲击强度提高了14.7%。

在对不饱和聚酯树脂/甘蔗渣复合材料的研究中[7],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甘蔗渣后再制造复合材料,碱处理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模量,但拉伸模量的提高并不显著。

在Bachtiar[8]使用氢氧化钠处理棕榈纤维的研究中,经过不同的时间和不同浓度的碱溶液浸泡后,纤维与环氧树脂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碱处理使拉伸模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证明了碱处理的有效性。

2.2 酶处理

酶处理是天然纤维行业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的特点,反应条件温和,本身无毒无害,容易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这种方法相对简便,应用广泛。通常情况下酶制剂对纤维分子具有液化作用,可分解纤维素中所含的果胶质,提高纤维的润湿性,同时对纤维素具有降解作用,可通过调节酶的反应时间来控制整体效果。酶处理可以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9],改变纤维的表面结构。

Hu[10]研究了加拿大出产的麻纤维经过普通的水沤制和酶沤制后的特征变化。考察了包括沤制程度、热稳定性、拉伸强度,以及与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表面行为等特点。SEM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酶沤制纤维的纵横比明显大于水沤制纤维。用于评估纤维的拉伸性能和PP/纤维界面剪切强度的单纤维拉伸测试和单纤维拉拔测试的结果表明,经酶处理的纤维具有更好的拉伸性能,更适用于塑料的增强改性。

Cao[11]讨论了分别使用碱、酶、蒸汽加热等处理方法对亚麻纤维表面性能(如物理、化学、热稳定性)的影响。SEM结果表明,处理过的纤维具有更光滑的表面,碱、酶处理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FTIR结果表明了纤维经处理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其中碱处理可以明显改变纤维表面的化学成分,而酶、蒸汽加热处理对纤维表面的化学成分只有轻微的影响;XRD和TGA分别表明纤维经处理后结晶度和热稳定性都有所增加,碱、酶处理可以明显改善纤维的热稳定性,而蒸汽加热处理对其影响较小;碱处理可以提高纤维的结晶度,而酶、蒸汽加热处理对纤维结晶度只有很轻微的提高。

配合使用螯合剂,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更适用于制造生物复合材料的纤维。如Li[12]尝试并比较了用螯合剂和螯合剂复配酶处理大麻纤维,以提高复合材料中的界面结合力。通过FTIR、XRD、热分析和单束纤维的拉伸实验来考察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螯合剂复配酶处理得到的材料最大拉伸强度达到42 MPa,比未处理纤维制得的复合材料高19%。其中越多用量的螯合剂处理过的纤维制得的复合材料强度越高。

另外Stuart[13]将商业果胶酶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别或联合用于处理纤维。结果表明,经过处理后纤维的清洁度和纤维束的分离提高;当纤维用于制造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时,可以观察到材料性能的提高。经EDTA改性过的纤维,拉伸强度提高超过50%。

2.3 偶联剂改性

偶联剂在潮湿环境下水解缩聚为烷基醇,烷基醇上的羟基与纤维表面的羟基生成氢键,氢键在高温下脱水成醚,纤维表面羟基数量减少了,偶联剂的基团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与聚合物相吸附,这样天然纤维和聚合物的相容性提高了,柔顺的共价键在两相间也形成了韧性层,外力作用时,聚合物承受的力能够转移到天然纤维上,降低了界面自由能,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14]。

Siyamak[15]研究了使用由棕榈空果实纤维与聚已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即ecoflex)制造的完全生物降解的热塑性复合材料,使用琥珀酸酐(SAH)作为偶联剂,由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和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引发剂进行化学修饰。TGA、SEM、FTIR等分析结果表明,添加40%纤维的PBAT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好。使用4%SAH和1%DCP提高了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及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FTIR分析印证了力学性能实验的结果,SAH与DCP的使用促成了复合材料中酯化反应的发生;SEM分析表明使用SAH提高了纤维和树脂之间的结合力;TGA结果表明使用SAH/DCP的化学修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Ashori[16]研究了稻草、谷壳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性能,样品制备过程中使用了3种含量的纤维(30%、40%和50%)和不同用量的偶联剂(0和2%)。随着纤维用量的增加,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显著提高。稻草、谷壳填充的复合材料在使用偶联剂时,其拉伸和弯曲强度都增加。

Liu[17]等研究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黄麻纤维制造的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2%NaOH、2%NaOH和偶联剂共同处理进行表面修饰可以去除纤维表面的不纯成分并减小黄麻纤维的直径。黄麻用量为20%时得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模量有明显的提高。表面修饰影响材料的弯曲模量和拉伸模量,且对拉伸模量的影响更大。

Lee[18]将赖氨酸二异氰酸酯(LDI)作为偶联剂用于制造PLA、PBS与竹纤维(BF)的生物复合材料。研究表明,使用LDI提高了PBS/B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表面增水性和界面吸附力,由于在聚合物和BF间形成了交联,热加工性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困难。复合材料结晶温度和焓分别随LDI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和降低;熔解热都降低,但融化温度没有明显变化。PLA/BF复合材料和PBS/BF复合材料可以很快地被K蛋白酶和PB溶菌酶降解,但添加LDI推迟了降解。

Sain[19]研究了低相对分子质量马来酸类的偶联剂对PP与新闻纸、牛皮纸和麻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是有效的界面修饰剂,可以提高PP填充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优化用量为复合材料的3%~4%。

2.4 酰化改性

天然纤维表面一般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官能团。酰化改性是通过纤维与酰化试剂反应,使纤维表面覆盖有一定数量的疏水性官能团,从而一定程度的改变纤维表面性能。进行酰化可以有效地降低纤维表面的亲水性能。如果使用的酰化剂与树脂有相似的官能团,还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些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强化了天然纤维与树脂之间的连接。在天然纤维中引入酰基可阻止纤维素链的重新聚集,避免纤维素的重结晶。酰基的引入阻止了纤维素链的重新聚集[20]。对于纤维而言,酰化不一定只发生在表面,酰化试剂可以渗入到纤维内部与纤维内部的活性—OH官能团反应,但是纤维表面的酰化反应相对容易发生。

Acharya[21]对甘蔗榨糖后的剩余甘蔗渣实施酰化处理,并用作环氧树脂的强化成分,所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有所提高。SEM表明,表面修饰提高了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Bledzki[22]研究了在存在高氯酸条件下乙酰化改性的亚麻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的性能,乙酰化效果依据复合材料防潮性和介电性能进行评估。经过乙酰化改性后,发现复合材料的吸湿性和吸水膨胀率分别降低了60%和30%,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了。

Zhao[23]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对稻壳(RSF)进行改性,得到了 MMA改性的稻壳(TRSF),并与PLA制造了复合材料。FTIR、SEM表明MMA低聚体覆盖了RSF表面,其与PLA的相容性得到提高(根据最初的 Hansen溶解度参数推断)。PLA/RSF复合材料使用注塑方法制造,其拉伸强度在RSF添加量为10%、20%、30%下都有明显提高。同样纤维含量为39%时使用TRSF(MMA用量为0.1%)制造的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较PLA/RSF复合材料提高了60.8%。SEM结果表明,PLA/TRS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归于TRSF与PLA界面吸附能力的提高;TGA结果表明,PLA/TRSF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较PLA/RSF复合材料也有提高。

2.5 组合改性方法

以上几种改性方法各有优劣。通过使用其中的2种进行组合改性,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El-Sayed在研究中[24],使用酸和碱处理稻壳粉(RH),并继续使用同比例过氧化苯甲酰(BPO)和马来酸酐接枝PP从而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P/RH复合材料。对照为不使用马来酸酐接枝的复合材料,在1786、1863 cm-1处有接枝特征谱带。根据化学滴定,最优的马来酸酐和BPO含量为PP用量的4%和1%。RH和PP的界面键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Bledzki[25]使用高速搅拌后并注射成型的方法制备了PP/棕榈麻纤维复合材料,并用马来酸酐接枝PP作为交联剂制造了含30%棕榈麻纤维的PP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之前,纤维使用真菌和酶进行了改性处理。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吸湿能力下降20%~45%,拉伸强度增加5%~45%,弯曲强度增加10%~35%,改性后的纤维制造的复合材料有更好的抗酸碱能力。

在El-Shekeil[26]研究中,比较了使用4%对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PMDI)及2%NaOH和4%PMDI 2种不同方法处理过的红麻(KF)与聚氨酯(TPU)复合材料制造热塑性材料的性能。经4%的PMDI处理后没有显著影响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但经2%NaOH和4%PMDI处理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拉伸强度增加30%,拉伸模量增加42%)有了显著提高。FTIR表明2%NaOH和4%PMDI处理后导致了氢键的增强。此外,拉伸后组织的表面形貌证明经2%NaOH和4%PMDI处理后有较好的吸附性和润湿性。

2.6 改性方法的对比

所有的改性方法都可使纤维中纤维素的含量增加,减少了复合材料的吸湿性。许多改性处理由于价键结构的破裂降低了纤维本身的强度特性,也引起了非纤维素材料的分解。但如硅烷和过氧化物处理,可形成强烈共价键,使得强度得到较大提高。纤维的强化能力不仅取决于纤维的力学性能,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如纤维的极性、表面特性和反应中心的存在。这些因素决定了界面间的相互作用。究竟哪一种处理方法更适于处理天然纤维,目前并没有定论,在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也并不相同。

Kabir[27]研究了麻纤维织物作为聚酯树脂增强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的情况。为提高纤维—聚酯之间的界面吸附作用,对纤维表面分别进行碱、硅烷偶联剂和酰化处理。FTIR、SEM、DSC和TGA等方法分析了纤维的物理和热性能以及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碱溶液(8%NaOH)浸泡处理的较其他处理方法和未处理的样品有更好的性能。此外,DSC与TGA分析表明,处理后的热稳定性都高于未处理的材料。而在Melo的研究中[28],为提高界面的成键能力,使用碱、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和酰化方法处理巴西棕榈叶纤维,并用于制造以PHB为基体的生物降解复合材料(棕榈叶纤维用量为10%)。结果表明,使用过氧化氢处理的纤维制造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要优于未处理和其他处理过的纤维所制成的复合材料。SEM结果表明,过氧化氢的处理提高了纤维—聚合物表面间的吸附作用。进行纤维的表面修饰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纤维的拉伸强度略微降低。热分析表明,复合材料高温下的储能模量较聚合物有所提高。

Phuong[29]比较了碱处理和酰化处理的竹纤维与回收的PP制造复合材料的效果。研究表明碱处理使竹纤维与复合材料的接触面增大,使纤维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提高,从而提高了拉伸强度。酰处理使官能团接枝到纤维表面从而提高了竹纤维与PP基体的相容性,得到力学性能良好的复合材料。

Way[30]对碱处理后酰化或硅烷偶联剂再处理的枫树纤维制备PLA/枫树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研究。FTIR、等离子发射光谱(ICP)以及SEM证明了再处理的过程最大的优点在于碱去除了木质素、半纤维素等物质,使纤维表面可以直接接枝官能团。碱处理的时间、碱的浓度影响纤维的完整性,碱处理也会使纤维重量、纤维润湿时间、拉伸强度下降。碱处理后的酰化或硅烷偶联剂能使最终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恢复15%~21%。这种恢复是由于纤维-聚合物表面性能的提高产生的。

除了研究使用哪些化学原料,改性的技术手段也存在尝试,如使用更为有效的加热方法等。

Kalia[31]试验了微波辐射诱导接枝的方法。所用的材料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改性对象是剑麻纤维,用SEM、XRD等方法分析改性的效果。

Andou[32]进行了由2、2、3、3、3-五氟丙烯酸甲酯(FMA)连续气相辅助面光聚合的实验改性方法。基质表面连续暴露在蒸汽引发剂下,单体FMA经紫外线照射启动光聚合,选择性地在涂层表面进行辐照并与聚合物链聚合,使纤维素纤维涂上薄的聚合物层,从而产生一个疏水表面。

Vilaseca[33]使用油酰氯作为脂肪酸衍生物再处理黄麻纤维,油酰氯除了与纤维发生接枝反应,还存在一个可反应双键,可以进一步与苯乙烯等物质聚合。这为与聚合物基体结合提供了反应可能。这些研究都为未来天然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大规模制备和应用做了准备。

3 结语

所有的改性方法都可使纤维中纤维素的含量增加,减少了复合材料的吸湿性。然而由于价键结构的破裂降低了纤维本身的强度特性,也引起了非纤维素材料的分解。但如硅烷偶联剂和过氧化物处理,可形成强烈共价键,使得强度得到较大提高。纤维的强化能力不仅取决于纤维的机械特性,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如纤维的极性、表面特性和反应中心的存在,这些因素决定了界面间的相互作用。

天然纤维作为一大类可用于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的新型材料,既经济又环保。为实现天然纤维性能的优良化、功能的多样化、产品的生态化,应加大对天然纤维改性产品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天然纤维的应用空间。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有所改善后,冲击等性能有所下降,而且并没有在多种改性处理方法中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实验成果的认真总结,继续钻研,相信天然纤维改性技术会取得更新的突破。

[1]Omar Faruka,Andrzej,Bledzki,et al.Biocompositesreinforced with Natural Fibers:2000—2010[J].Progressin Polymer Science,2012,37(11):1552-1596.

[2]Indira K N.Adhesion and Wet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ly Modified Banana Fibre for Composit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5(13):1515-1538.

[3]Ashori A.Influence of Mild Alkaline Treatment on the Cellulosic Surfaces Active Sites[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88(4):1293-1298.

[4]Aly M.Optimization of Alkaline Treatment Conditions of Flax Fiber Using Box-behnken Method[J].Journal of Natural Fibers,2012,9(4):256-276.

[5]Pires,E N.Theinfluence of Alkaline Treatment on Jute Fiber-reinforced Epoxyresin Composite[J].Polimerosciencia E Tecnologia,2012,22(4):339-344.

[6]Abu Bakar M A,Ahmad S,Kuntjoro W,et al.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reated and Untreated Kenaf Fibre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J].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2010,4(SII):159-163.

[7]Sanchez E.Unsaturated Polyesterresin Composite with Sugar Cane Bagasse:Influence of Treatment on the Fibers Properties[J].Polimeros-ciencla E Tecnologia,2010,20(3):194-200.

[8]Bachtiar D,Sapuan S M,Hamdan M M.The Effect of Alkaline Treatment on Tensile Properties of Sugar Palm Fibre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s[J].Materials & Design,2008,29(7):1285-1290.

[9]Huda S,Yang Y.Chemically Extracted Cornhusk Fibers asreinforcementin Light-weight Poly(propylene)Composites[J].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2008,293(3):235-243.

[10]Hu W.Comparison Between Dew-retted and Enzyme-retted Flax Fibers asreinforcing Material For Composites[J].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12,52(1):165-171.

[11]Cao Y J.Characterization of Flax Fibers Modified by Alkaline,Enzyme and Steam-heat Treatments[J].Bioresources,2012,7(3):4109-4121.

[12]Li Y,K L Pickering.Hemp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s Using Chelator and Enzyme Treatment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68(15-16):3293-3298.

[13]Stuart T.Structural Biocomposites From Flax-Parti:Effect of Bio-technical Fibre Modification on Composite Properties[J].Composites,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06,37(3):393-404.

[14]Karnani,M Krishinan,R Narayan.Binflber-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J].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1997,37(2):478-479.

[15]Siyamak S.Enhancement of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Oil Palm Empty Fruit Bunch Fiber Poly(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alate)Biocomposites by Matrix Esterification Using Succinic Anhydr ide[J].Molecules,2012,17(2):1969-1991.

[16]Ashori A,Nourbakhsh A.Mechanical Behavior of Agro-Res idue-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1 (5):2616-2620.

[17]Liu L F.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ly(butylene succinate)(PBS)Biocompositesreinforced with Surface Modified Jute Fibre[J].Composites,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09,40(5):669-674.

[18]Lee S,Wang S.Biodegradable Polymers/Bamboo Fiber Biocomposite with Bio-based Coupling Agent[J].Composites,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06,37(1):80-91.

[19]Sain M.Interface Modifi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Fiber-polyolefin Composite Products[J].Journal of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2005,24(2):121-130.

[20]Einfeldt L,Gunther W,Klemm D.Peraeetylated Cellulose:End Group Mod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by Means of1H-NMR Spectroscopy[J].Cellulose,2005,(12):15-19.

[21]Acharya S K,Mishra P P,Mehar S K.Theinfluence of Fiber Treat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Bagasse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J].Journal of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2009,28(24):3027-3036.

[22]Bledzki A K.Biological and Electricalresistance of Acetylated Flax FibreIreinforced Polypropylene Com-posites[J].Bioresources,2009,4(1):111-125.

[23]Zhao Y.Improvement of Tensile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oly(lactic ac id)Composites with Admicellar-treatedrice Straw Fiber[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1,173(2):659-666.

[24]El-Sayed A M.Effect of Compatibilizing Agen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rice Husk Flour as Nano-potential Fillerin Polypropylene Biocomposite[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2,125(2):1310-1317.

[25]Bledzki A.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with Enzyme Modified Abaca Fibre[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0(5):854-860.

[26]El-Shekeil Y A.Influence of Chemical Treatment on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Kenaf Fiber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Composite[J].Express Polymer Letters,2012,6(12):1032-1040.

[27]Kabir M M.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hemically-treated Hemp Fibrereinforced Sandwich Composites[J].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2012,43(2):159-169.

[28]Melo J.A Biodegradable Composite Material Based on Polyhydroxybutyrate(PHB)and Carnauba Fibers[J].Composites,Part B:Engineering,2012,43(7SI):2827-2835.

[29]Phuong N T,Sollogoub C,Guinault A.Relationship Between Fiber Chemical Treatment and Properties ofrecycled PP/Bamboo Fiber Composites[J].Journal of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2010,29 (21):3244-3256.

[30]Way C.Polylactic Ac id Composites Utilising Sequential Surface Treatments of Lignocellulose:Chemistry,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J].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11,19(4):849-862.

[31]Kalia S,Vashistha S.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sal Fibers(Agave Sisalana)Using Bacterial Cellulase and Methyl Methacrylate[J].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12,20(1):142-151.

[32]Andou Y.Hydrophobic Cellulose Fiber Surfaces Modified with 2,2,3,3,3-pentafluoropropylmethacrylate(FMA)by Vapor-phase-assisted Photopolymerization[J].Polymer Journal,2010,42(6):519-524.

[33]Vilaseca F.Chemical Treatment forimproving Wettability of Biofibresinto Thermoplastic Matrices[J].Compositeinerfaces,2005,12(8-9):725-738.

[34]刘兴静,孙 赟,林亚玲,等,天然纤维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1,(11):53-58.Liu Xingjing,Sun Yun,Lin Yaling,et al.Developments of Pretreatment Technology of Natural Fiber[J].Polymer Bulletin,2011,(11):53-58.

猜你喜欢

酰化偶联剂纤维素
蛋白质半胱氨酸棕榈酰化在食管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CD36的棕榈酰化对动物脂肪沉积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生产制造领域新型硅烷偶联剂的现状及应用分析
纳米纤维素自愈合材料的研制
纤维素基多孔相变复合材料研究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水杨酸酰化对胭脂萝卜天竺葵素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基于近红外技术的苎麻叶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及Cd含量快速测定
偶联剂对PBS/碳酸钙晶须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的影响
偶联剂对稀土荧光竹塑复合材料发光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