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手法理筋结合针刺消灶治疗偏头痛75例

2014-09-11黄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4期
关键词:理筋壮医经筋

黄锦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广西 崇左 532200;3.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医医院,广西 鹿寨 5456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民族医院,广西 巴马 547500

壮医手法理筋结合针刺消灶治疗偏头痛75例

雷龙鸣1庞军1黄锦军1何育风1赵东风2张晶晶3黄庆谋4吴舸1李华2甘炜1王开龙1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广西 崇左 532200;3.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医医院,广西 鹿寨 5456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民族医院,广西 巴马 547500

目的观察壮医手法理筋结合针刺消灶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用手法理筋与针刺消灶治疗,1次/d(痛甚2次/d);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西比灵治疗:尼莫地平30mg,3次/d口服,西比灵5mg,每日睡前口服。两组均5d/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94.67%和78.67%)和愈显率(78.67%与36.00%)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手法理筋结合针刺消灶治疗偏头痛较常规药物治疗疗效好。

偏头痛;经筋;手法理筋;针刺消灶

壮医理筋消灶术属于壮医经筋疗法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理筋消灶术包括手法理筋与针刺消灶两个方面。手法理筋即在头痛一侧颞部的粗糙、小颗粒状结节处(触压时多疼痛异常,常称之为“阳性筋结点”或“病灶点”)采用一定手法将其松解与疏通;针刺消灶即是在采用针刺的方法针刺阳性筋结点。该技术一直以来在广西壮族地区的民间医生中散在应用。自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课题组采用手法理筋结合针刺消灶治疗偏头痛75例,并设药物治疗对照组,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中的诊断标准,选择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及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1]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年龄在18~65岁之间,且为头痛发作期。并排除:①经神经系统检查及理化、CT、MRI等检查可以除外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脑瘤等颅内器质性病变者;②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等类型;③妊娠期妇女;④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将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鹿寨县中医医院及巴马县民族医院的头痛发作期偏头痛门诊病人150例(其中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后三家医院各30例),将每个临床观察中心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46例;年龄23~65岁,平均(36.4±12.5)岁;病程最短2d,最长13d,平均(7.8±2.5)d。对照组中男26例,女49例;年龄21~63岁,平均(34.8±15.3)岁;病程最短1d,最长10d,平均(6.5±2.2)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壮医手法理筋与针刺消灶的方法。①手法理筋:应用拇指桡侧面拨法或/和拇指与四指构成“钳弓手”对筋结点进行解结消灶,时间10分钟。手法理筋时一定要将手法的重点放在筋结点上,手法力度恰到好处,过轻疗效不好,过重会出现局部疼痛加重的后遗症。手法用力方向与技巧:用力方向与筋结点方向垂直,手法技巧是:与拨法相似,但手指是从筋结点呈弧形“滚过”。筋结点多在头前部、颞部、眼眶周围、太阳穴处,但绝大部分位于患侧颞部。②针刺消灶:选择一个最主要的阳性筋结点,用28号1~2寸毫针,左手拇指指尖切压固定病灶点,右手持针行刺,使病灶点出现酸、胀、麻、痛或向周围放射后出针,出针时如出血则用棉签将其吸干直到血止。时间5分钟。③操作注意事项:手法理筋时力度一定恰到好处,用力方向与筋结点方向垂直,并注意手法技巧。针刺消灶时一定要选择一个最主要的阳性筋结点,这个阳性筋结点多在患病侧(头痛一侧)的耳尖上方、当病人咬紧牙齿时最高点(令病人咬牙时有咬动感)。针刺时如病灶点不出现酸、胀、麻、痛时,可采用单向捻转的滞针术。

1.2.2 对照组 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西比灵治疗:尼莫地平30mg,3次/d口服,西比灵5mg,每日睡前口服。

1.2.3 疗程 5天/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2]制定。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强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1.4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与愈显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偏头痛的治疗上,国外及国内西医学多采用西药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患者不太愿意接受及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同样有一定疗效,且无或少有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受到病人欢迎。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是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偏头痛也不例外。导致痛证的原因很多,诸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跌仆外伤、痰饮瘀血、食积虫扰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疼痛,但最终均是引起“不通”而致疼痛。“不通”既包括气血运行不畅,又包括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引起脏腑之气不通。壮医外治法多采用经筋疗法来治疗偏头痛,其理论根据来源于壮族民间医学理论以及《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壮医则认为[3],偏头痛是由于外感、内伤或外伤,使头部龙路和火路阻滞不畅而引起的以头部一侧或两侧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属于龙路病与火路病范畴,其病机特点为头部龙路和火路功能失调或失养,气血瘀滞于头部而发为本病,因此壮医也将之归结于“不通则痛”。壮医学还认为,偏头痛多属肌筋源性头痛,与头部、面部及颈背部肌筋持续性紧张和收缩有关,属于经筋病变。现代医学也认为[4],头项部经筋挛急是头痛的重要病理环节。因此在临床上,施术者通过拇指指尖通常能够触摸到经筋病灶,病灶呈索形、颗粒形或凹陷沟状,主要分布在头部颞侧、眼眶上方额部及太阳穴附近、耳前区的面部,少数病人的后枕部与颈背部也可找到阳性筋结灶。从中医上讲,筋结病灶处即为气血瘀滞与络脉瘀阻之处,而“不通则痛”,因此病人会出现头痛症状。通过“钳弓手”的手法对有形病灶进行切压、弹拨,能迅速促进气血运行,达到疏通和松解有形病灶的目的。针刺时亦直接在阳性病灶上施术,并使之少量出血,以迅速疏通气血。如此操作,则肌筋得以松解,筋结得以消散,气血得以畅通[5]。因此,该方法能快速取效。由于偏头痛多为肌筋源性病症,属于微小的结构性的病变,内服药物的全身性治疗难于发挥治本作用,手法理筋与针刺消灶类似微创疗法,直接针对病灶施术,因此对照组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及采用针对局部治疗的观察组。

临床经验发现,筋结病灶的寻找与确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①询问病人,由病人告诉医生或病人指出头面部的疼痛部位,按病人所诉或指示,医生即可找到阳性病灶。②如病人不能指示出明确的疼痛部位,或在病人即使能指出但除此之外的头面部其它位置也能找到病灶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临床中也经常存在),医生一边用手法做治疗性操作,一边通过指下感觉即可找到病灶,而此时可以通过稍稍加大手法弹拨、按压力度时病人会出现疼痛加剧的方法来加以验证与确认。理筋手法必须使用“钳弓手”,即指间关节屈曲用力的拇指与其余四指伸直构成的手势[6]。一些医生习惯用推拿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来治疗头痛与偏头痛,疗效亦佳。但在采用以针对经筋结聚的阳性病灶为主要操作部位的经筋疗法时,一指禅推法没有上述“钳弓手”理想。一指禅推法在操作过程中因前臂主动摆动会带动拇指指间关节以140次/分钟左右频率呈节律性被动屈伸而不利于对病灶进行停留片刻的按压与弹拨,这种停留片刻的操作刺激量较大,容易达到迅速宣通气血与止痛的目的。此外,在行一指禅推法时,拇指指间关节会做连续性的屈伸动作,与“钳弓手”相比,这一动作降低了拇指对有形病灶的感知度。因此“钳弓手”具有手下(拇指指尖部位)对病灶感知好和刺激面小(仅仅为指尖部位)而刺激量大(小范围的切压与弹拨其刺激量当然大)等优势。

[1]杨期东.神经病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2辑,1995:199-200.

[3]王柏灿.浅谈壮医“三道”、“二路”学说的具体运用[J].中国民族医药,1997,3(3):3-4.

[4]沈姗姗,胡志强.紧张型头痛病因病机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5-6.

[5]韦英才.经筋疗法治疗偏头痛34例[J].陕西中医,2002,23(10):931-932 .

[6]林滨.经筋疗法治疗偏头痛33例[J].福建中医药,1999,30(4):20-2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项目编号:2010MZJSGX16);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民族医药专项)课题(任务书编号:GZMZ1207)。

R29

A

1007-8517(2014)14-0003-02

2014.05.29)

猜你喜欢

理筋壮医经筋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正骨理筋手法配合动气针刺法治疗肩关节撞击综合征Ⅰ期、Ⅱ期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存质量影响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抱头转颈可调筋
理筋整复推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