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26例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14-09-11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心理护理干预对26例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潘春玲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08%,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适应能力及治疗效果。
脑梗死;心理护理干预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通常会伴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因为疾病的原因使患者的身体发生变化也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使患者的抵抗能力和机体调节功能下降[1]。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积极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7例,女性25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57.7±3.7)岁,平均住院时间16d,平均病程(9.6±2.3)年。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①控制饮食:部分患有脑梗死的患者会伴有假性球麻痹病症,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现象,会使患者减少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摄入情况,发生抵抗力低、负氮平衡、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影响。因此,患者应遵循少量多餐、高纤维、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低盐等饮食原则,确保二便通畅。②对于需要进行卧床休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日常生活的护理,如将患者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摆放在较为容易拿到的地方,对于需要进行鼻饲的患者应注意患者的口腔护理,如食用流质食物、喂水等,防止发生相关的并发症。③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对各类药物的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作用等进行充分了解,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正确指导。在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剂时,应对药物的剂量进行严格的掌握,对是否出现出血倾向进行观察,对出凝血的时间进行定期监测,及时采取减量或者是停药措施。④康复锻炼:由于脑梗死后康复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患者不易坚持,所以应制定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条件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所得到的效果越好。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细心、和善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感受到重视和尊敬。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需求为主,发生紧急情况时要保持冷静、沉着。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加强,使患者的疾病认识得到提高。当患者出现悲观心理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的讲解其病情,对使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进行说明,要求患者能够主动的进行锻炼,并对患者的康复活动进行监护。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心理压抑感进行缓解,鼓励患者参加文体活动,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给予患者充足的精神支持,如患者出现抑郁症现象,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医生,使用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进行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出院时,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登记、评分等观察。
1.4 疗效评定[2]显效: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在7~13分之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在7~17分之间;有效: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改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在14~20分之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在18~24分之间;无效: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善不显著或者是有加重现象,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21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4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为73.08%,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为9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后临床效果[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情感障碍并发症是脑梗死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表现,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及生命[3]。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针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特征,使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改善悲观的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由此可见,对脑梗死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适应能力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洪莉.早期综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J].安徽医学,2009,30(6):681-683.
[2]任新霞.68例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学,2013,37(5):354-355.
[3]宋晶,刘强.行为及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24-826.
R473.6
A
1007-8517(2014)11-0145-01
201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