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忽视孩子的幼儿园社交

2014-09-1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保育员妞妞

刘律廷

优秀的社交能力

是训练出来的

(包先生,32岁,外企人力资源部经理)

作为资深HR,我经常搞员工培训。我看到很多低情商的科研人才,在经过系统训练之后社交能力得到提升,被提拔为管理人才;有些性格孤僻的员工存在人际沟通障碍,但他愿意改变并且持续训练,也能发展出卓越的社交能力。以此类推,我深信: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很多中国父母在孩子出现交往障碍后才想到“训练”——我曾在海洋公园看到一个小女孩将水枪对准陌生阿姨的眼睛狂射,导致人家睫毛膏融化成了“熊猫眼”。她的父母越制止她,她就越反抗……这就是亡羊补牢的错误“训练”。

正确的训练不是管束,而是在孩子的坏行为出现之前就规范孩子的想法和习惯。我对儿子达维未雨绸缪的训练是从他0岁就开始的。

第一个训练是“这是爸爸的眼镜”——我把眼镜放在八九个月大的达维触手可及的地方。他要去抓眼镜,我就平静地说:“这是爸爸的眼镜,不行。”达维继续抓,我就用光滑的东西轻轻打一下他的手,让他有点痛感但又不至于哭起来。这时,他开始缩回小手,琢磨手痛和眼镜之间的关系。几个回合之后,他会放弃抓眼镜,也听懂了“不行”。教会孩子服从规则,尊重别人,是社交训练的第一步。

第二个训练是“我在这里,我可以为你做什么”——1岁半的达维专心玩的时候,我刻意去另一个房间喊他。他不肯过来,我告诉他:“大人喊你的时候,你要立刻过来说:‘我在这里,我可以为你做什么?’”我带着他示范了一次,然后我又去隔壁房间喊他,他还是不来。我再示范一遍(因为孩子比较小)。等他完全明白我的意思之后,如果我叫他他不反应,我就拍一下他的屁股,直到他明白二者的联系为止。这个训练,需要父母付出很大的耐心,直到孩子听到长者的呼唤立刻有反应为止。

这在人力资源培训中被称为“积极的执行力”——“我可以为你做什么”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贡献思维”,重在培养孩子看重贡献、服务于人的思维模式。后来,达维上了幼儿园,只要老师发出命令,他准是第一个去做的孩子。当听到老师的命令时,他不会感到被动和压迫,相反会因为“自己能为老师做点什么”而很有成就感。

你想,老师(管理者亦是如此)一个人要管那么多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最讨她喜欢呢?当然不是嘴甜的,而是听招呼的,特别是那些能主动帮她做事的孩子。

第三个训练是“双赢思维”。2岁半的时候,达维开始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最典型的表现是“抢滑梯”。家长们的反应有这么几类:一类是纵容孩子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一类是强行命令孩子和别人分享,还有一类是用奖励来诱惑孩子,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将其带走。前两种做法的坏处不用赘述,第三种做法是通过许诺或奖励来达到训练目的,但孩子们会不断要求更大的奖励,最终变成一个越来越贪心的“敲诈者”。很多家长允许自己在受到孩子“威胁”时步步退让——“那就多滑一分钟吧”、“好吧,下不为例”、“小弟弟,你再等一下,她马上就给你玩”……本质上,这些父母是在教孩子讨价还价和逃避问题。

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问达维:“怎么样你才开心?”他说:“把滑梯给我玩。”我再问:“怎么样哥哥才开心?”他说:“给他玩。”我启发他:“有没有办法可以让你和哥哥都开心?”在他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我会建议:“哥哥滑的时候,你给他拍照。哥哥看手机里的照片时,你再去滑。”这样两全其美的办法总是能想出来的。慢慢地,达维学会了“双赢思维”。他知道无论什么矛盾,总可以找到让大家都开心的办法去解决。

去了幼儿园之后,每当小朋友发生矛盾时,达维都会自告奋勇地做“调解员”。虽然他提出的办法不一定合适,但这种思维模式很可贵。一般来说,一个行为坚持21天以上便能养成习惯。小孩子接受能力很快,大人训练他十来次,他就能养成习惯。我还用同样的方法训练儿子“大人说话时不插嘴”、“每天说一句感恩的话”、“为客人服务”、“生气时也要好好说话”等好习惯……达维上幼儿园后一直做班长。他个子很小,说话有点小结巴,才艺等方面都比不过别的小朋友,但大家都喜欢他,他也很快乐。

我的经验其实很简单:社交能力在于细节的积累。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父母耐心示范和训练。训练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不能急于求成,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最终收获孩子成为“小社交家”的美好果实。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

到底是谁的错

(钱女士,29岁,全职妈妈)

我女儿妞妞今年4岁半。她2岁半开始上幼儿园,基本是全勤。最近,幼儿园新来了一位大嗓门的保育员,妞妞非常不喜欢她。

有一天,我去接妞妞的时候,她啜泣着告诉我,保育员对她很凶:“她像个巫婆一样,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我向妞妞的带班老师了解情况——那天妞妞在午休时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保育员说:“你不睡觉,一会儿起床的时候你不能起床!”午休后,保育员发现她起床了,就说:“我不是说你不能起床嘛,快睡到床上去!”

虽然我觉得这位保育员做法欠妥,但我还是对妞妞说:“你先犯错,老师才批评你。你要尊重老师。”

第二天我送妞妞去幼儿园,她紧紧抱着我的大腿,哭得比头一次去幼儿园还伤心。为此我找了保育员,跟她说了妞妞的反应。我的初衷是希望她能够调整自己的态度,她却误以为我想“找茬”。

接连一周,妞妞都是哭着被我推进幼儿园的。这件事引起了幼儿园管理者的重视,他们和保育员谈了话,保育员也为此打电话向我道了歉。可嫌隙毕竟产生了,妞妞告诉我们,保育员对她很冷淡,不理她,还对别的小朋友说:“我就说了妞妞一次,她就这样耍小姐脾气,现在的小孩子可真难教育。”

这事在我家掀起了波澜。爷爷奶奶觉得幼儿园老师给孩子“穿小鞋”,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转弯抹角地向我表达了“给妞妞换个班或换个幼儿园”的想法。妞妞有爷爷奶奶撑腰,就经常借口天气不好或不舒服不去幼儿园。

暑假到了,我给妞妞在小区里报了个绘画兴趣班。最初她很开心,后来又为了一点小事和美术老师闹起别扭来。妞妞有个坏习惯——顶嘴。老师让她这么画,她偏不干,还翻白眼。这个老师很年轻,美院研究生毕业,受到顶撞后火了,批评了妞妞。妞妞哇哇大哭,第二天就死活不去兴趣班了。冲突发生的时候我就在现场。我认为不是老师的错,妞妞却和“不想去幼儿园”一样,逃避再见到这位老师。

由此我彻底打消了给妞妞转班或转园的念头。我意识到,大人有社交,孩子也有社交,妞妞不想去幼儿园的根本原因,是她不会和别人相处。

我反思了自己对保育员的态度:一方面我内心对她有成见,另一方面我却要求妞妞尊重她。在这件事上,我有点口是心非。据心理学家说,幼儿是全方位的接收器——他们对事情的解读绝不仅通过大人跟他们的讲话,更通过大人之间讨论问题时的神态和口气。我猜妞妞心里或许想:你们都不喜欢的人,凭什么要我去面对呢?我偏不去幼儿园,不和她打交道。

为此,我郑重地跟妞妞认错,承认自己言行不一。我给那位保育员写了一封长信(不是打印的,是手写的),感谢她为妞妞所做的一切,表达了我沟通不当的歉意,还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她负责20多个孩子的午睡与吃饭是多么辛苦。收到信后,保育员给我打电话:“不好意思,我之前曾误会妞妞对我的敌视是出于家长的纵容,所以对她有点偏见。看来是我错了……”

我还刻意培养妞妞的同理心。暑假她的表弟和表妹到我家来玩,我让妞妞做“班长”。妞妞一下子体会到了管人是多么辛苦,一个午睡要折腾好久。我说:“你管两个孩子都气得乱发脾气,保育员管你们20多个孩子,是不是也会有很烦的时候?”

妞妞点头,我告诉她:“老师也是人,也有发脾气的时候。老师能原谅你们的缺点,你也要理解老师。如果老师很凶,你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错了就改。老师还是爱你的……”

9月份开学,妞妞还不太情愿去幼儿园。我已经和家人们进行了沟通,我们大人之间刻意去讨论老师好的地方,表达出感激和理解。我们一再跟她说,老师是喜欢你的,是希望你好的,你要敞开心扉面对老师,老师也一定会向你表达善意。当然,那位保育员也根据妞妞的性格调整了对妞妞说话的方式。教师节的时候,我们和妞妞一起挑选了给老师们的礼物,保育员在接过礼物的时候还亲了妞妞一下。从此之后,妞妞又开开心心地去上幼儿园了。

回想起来,我真庆幸自己没有冒失地给女儿转班或转园,否则她没学会处理矛盾反而学会了逃避问题。虽然她还小,但她已经从这件事上学会了积极地去理解别人,出现矛盾时反省自身,在关系紧张时通过沟通来达成“和解”。

幼儿园“社交”

宜“立”不宜“破”

(陈园长,杭州市某三甲幼儿园园长)

每一所幼儿园中,都有“受欢迎儿童”和“不受欢迎儿童”。孩子们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据统计,人缘极好的受欢迎儿童在集体中占13.33%,人际关系极差的受排斥儿童占14.33%,受忽略的儿童占19.41%,一般型的儿童占52.93%。

有些父母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幼儿园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环境。孩子们的喜好都写在脸上,不会懂得体谅、迁就他人。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逐渐变得自卑,表现为沉默寡言或有攻击性。

所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案例中包先生对孩子的训练,很有独到之处。他将管理学中的“责任界限”、“有效沟通”、“执行力”、“双赢思维”等理念应用到了孩子身上,从小就刻意培养孩子对师长的尊敬以及服务精神。家长们可以借鉴他的思路,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

一般来说,我们要有意识地促使孩子多思考,多感受,多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回家后说:“今天小明哭了。”家长便可抓住机会问:“他为什么哭呢?”“他是不是很伤心呢?”当孩子回答后,家长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真的知道还是猜到的?”家长还可以问:“你有没有安慰他?”“你可以为他做点什么呢?”

3~5岁幼儿的人际交往是从食物的交换开始的,进而到物的交换,再出现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最后才产生友谊。家长可以依据这个顺序,先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零食,再鼓励他用换玩具来交朋友。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刻意地培养他和小伙伴发展相同的兴趣爱好,从玩伴变为学伴。到了5岁左右,孩子一般会拥有三四个稳定的朋友,这时候家长要常鼓励他们体验朋友的情感、愿望和需要,在“过家家”等游戏中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我们常说,优良的品格和习惯,是社交能力的基础。社交能力的培养应该与品格、习惯的培养相辅相成。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寻找双赢甚至多赢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告诉孩子,具备什么品格才受欢迎。

幼儿园社交的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家长与老师的关系。近些年来,因为这一关系而产生的矛盾不断增多。许多年轻父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幼教工作者的不信任,处处以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为解决问题的前提。这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对立,会让孩子听到太多的对幼儿园的批评。幼儿的心思很单纯,分不清事实与虚构,对家长的负面情绪和不当言论常会“过耳不忘”。

家长应当明白,家庭要和“幼儿园”是同盟军,当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宜“立”不宜“破”,宜“和解”不宜“赌气”。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向他们灌输阳光的、积极的观念,并采用积极的方式与老师沟通:比如理解老师背负的压力和他们的努力,常常说感恩的、欣赏老师的话,与孩子不太喜欢的老师加强联系等。

家长如此“言传身教”,孩子很容易学会“自省己身”,也就会渐渐地学会宽以待人。可以说,道德培养是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核心,培养的手段则是家长和老师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孩子和各种性格的人打交道,培养他们成为善解人意、人格完整、受人欢迎的人。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保育员妞妞
薮猫妞妞减肥记
没关系
漳州市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探究
大喊大叫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推动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咕噜牛和小妞妞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德国汉堡市将增加幼儿园保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