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 时代,如何引导孩子抗拒电子产品的诱惑

2014-09-1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4年10期
关键词:皮皮电子产品玩游戏

刘律廷

主持人语

近年来,针对低龄人群开发的各种娱乐软件数量激增,众多幼儿无师自通地玩起了电子产品,不少父母则让iPad、手机或点读机等充当孩子的玩伴、保姆及早教工具。而根据英国的一项调查,有语言障碍和社交障碍的幼儿在过去6年中增加了71%,很大程度上缘于使用电子产品的低龄化趋势。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得好,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弥补孩子在思维、逻辑和认知方面的欠缺;反之,泛滥的电子产品则会危害孩子的视力、阅读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如何让孩子成为电子产品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如何帮助孩子具备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抗拒不良电子产品的诱惑,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电子卫生习惯”,是家长们亟须考虑的问题。

(陈先生,40岁,软件工程师)

中年以后,很少有动画片的情节能深深地触动我,《天才眼镜狗》是个例外。影片中那只“智商超常、哈佛毕业、做总统顾问和实业巨头”的天才狗,收养了人类的小男孩舍曼。为了让舍曼学习历史,他发明了一款电子产品——时空机。在陪伴舍曼使用时空机冒险的过程中,父子俩收获了沉甸甸的真爱。

影片一开始,舍曼要驾驶时空机,天才狗坚决不允许。后来,伴随着儿子的成长,他一步步放手,最终将驾驶权交给了儿子。

这个极富哲理的情节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也面临着5岁的儿子渴望更多地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儿子皮皮上幼儿园之前,很少接触电子产品,我们连电视都很少给他看。但上幼儿园后,他在“小朋友都玩”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对电子游戏渐渐着了迷。

从“天才狗爸”身上我感悟到:帮助孩子驾驭电子产品,家长要“倾心陪伴、制定规则、承担责任”。

首先,我跟儿子定了规矩:玩游戏必须有大人陪伴、每天不超过15分钟、坐姿要端正、结束时自己关机等。我给电脑设置了倒计时程序,游戏玩到第14分钟时便有提醒,游戏到20分钟时便自动关机。如果电脑记录他有超时行为,就会受到“一周不能再玩电脑”的惩罚。如果坐姿不佳,我也会让他停止玩游戏。为了避免他“关机后恋恋不舍”,我会在游戏后安排“吃点心”和“出去散步”。

如果儿子整整一周都遵守规矩,我就在周末带他去婴童店玩“模拟赛车”,以资鼓励。每次玩模拟赛车,都是我踩油门和刹车,他操纵方向盘。当闯关成功时,我们一起手舞足蹈地庆祝……但无论玩得多高兴,我们也都只玩一轮。

其次,我教儿子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我跟儿子反复讲:游戏分为三类:一类是“好游戏”,包括益智、科普、观察力训练等类型;一类是“坏游戏”,包括色情、暴力、赌博类;还有一类是“不适合游戏”,即非幼儿年龄段的游戏。儿子不理解何谓“不适合”,我就用我常玩的《美國陆军》游戏做例子。通过这个游戏,我学习军事知识并锻炼大脑,但这个游戏是成人玩的,不适合皮皮玩。

说到挑选游戏,国内没有电子游戏的分级,所以我建议非内行的父母们参考国外的游戏分级标准。在北美娱乐软件的分级中,标注着EC等级的游戏是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标注E等级的游戏适合6~9岁的孩子,标注E10+等级的游戏适合10岁以上的孩子,标注T等级的游戏适合中学生,标注M和AO等级的游戏属于少儿不宜范畴。

我通常给儿子玩EC等级的游戏,特别是角色体验型的游戏。比如《Check up》让皮皮体验如何做医生,《勇敢的消防员》让皮皮做“救火英雄”,《NBA Live》让皮皮变成球场明星。

再次,我做好榜样。作为资深的游戏发烧友,要做自我节制的表率可不容易。就像电影里的狗爸,虽然他有足够的能力驾驭意外事件,但他依然节制自律,常常教导孩子任意而为会带来麻烦与危险。

我在电脑前放一个闹钟,规定自己每天玩游戏不超过15分钟。我告诉儿子:“爸爸依旧有可能上瘾,有可能不肯吃饭、睡觉和工作,只想着玩。所以,我需要你来监督,也需要闹钟和规则来帮助我。”看到我的求助,儿子意识到网瘾很可怕。他常常在我工作的时候来“检查”一番,看我是不是在玩游戏。

最后,游戏与生活不脱节,我引导孩子不逃避真实的世界。我发现,玩游戏时孩子最放松,他的潜在问题和不良思维都会有所体现。举例来说,有段时间老师说皮皮争强好胜,反应在游戏上,他非常在乎输赢,失败时低落的情绪会困扰他很长时间。

对此我积极采取措施,让他看我如何玩《三国志》。当他看到我输了依旧笑呵呵的时候,就很不理解地问:“爸爸,你输了咋还笑?”我告诉他:“我在游戏里不是扮演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不要在乎一场格斗的输赢,而要看大局,看全场的最终胜利。”我还结合他在幼儿园里的问题,告诉他团队的意义——教他不必太在乎一次比赛或是一朵小红花,而要在乎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皮皮听懂了,他很羡慕游戏里那些运筹帷幄、开拓疆土的“英雄”。借着他对“英雄精神”的解读,我趁机引导他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为了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对接,我尝试剖析游戏所反映出的“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并尽量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他。比如皮皮总想做英雄,我就引导他参加体育比赛和歌唱比赛,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皮皮喜欢在游戏中模拟成人的角色,我就邀请更多的小朋友来“派对”,训练皮皮像成人一样做三明治、泡咖啡、打领带,教他举止得体等;再比如皮皮喜欢在游戏中超越各种极限,我就陪他去锻炼,随时用秒表汇报他的进步,让他享受超越的快乐。

我这样做,目的是让皮皮渐渐意识到,游戏只是快乐的一种方式,而生活本身和与人互动则会带来更大的快乐。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前段时间,我去国外学习两个月。妻子告诉我,皮皮在这期间几乎没怎么玩游戏,偶尔玩,也会遵照我立下的各种规矩。

我很欣慰,看来皮皮已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比起虚拟的快乐,他更在乎与我的互动。他打电话说:“老爸,快回来啊,你不在家玩游戏都很没意思。”挂电话的时候他还说,“老爸,我爱你。”

上幼儿园之后,皮皮常对妈妈说“我爱你”,却从未对我说过。就像电影里的狗爸一样,我对这种肉麻的表白感到手足无措。想了很久,我说:“我对你也有很深的感情。”说完,我俩都想到了电影里的对白,笑得说不出话来。

(张女士,29岁,私企员工)

我和丈夫以前都做销售,经常出差,也就经常把女儿优妍留给她奶奶带。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我们给她买了各种玩具,包括朗读娃娃、早教机、智能手表、语音手表、iPad等电子产品。

每次奶奶做饭时,没人帮忙,只能把iPad当电子保姆。有iPad陪伴时,优妍全神贯注,不哭不闹。不知不觉中,iPad成了优妍的精神鸦片——当她无理取闹或哇哇大哭时,一给她iPad,她就会安静下来。

随着年龄增大,优妍对电子产品更加痴迷。手机、游戏机、电玩城里的各种娱乐机,都成了她的电子玩伴,优妍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孤僻。

优妍上幼儿园时,哭了整整3个月。她迟迟无法融入集体,总是一个人玩,上课经常发呆。老师建议我们控制她玩iPad的时间,于是我规定她每天只能玩半小时。但每当她哭得歇斯底里时,她奶奶都会偷偷拿iPad给她玩,我的规定便形同虚设了。那时候,我们都忙于工作,对这些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直到优妍上幼儿园大班后,突然说看不清老师写的字,我们才发现她竟然近视到了200度。毫无疑问,电子保姆是罪魁祸首。

我下定决心申请调到了公司的后勤部门,有了更多的时间亲自陪孩子。然而,优妍很多不好的习惯已经养成,对我的归来表现得很冷漠。她常说:“妈妈真讨厌,总是管我。”要么就说:“妈妈没有奶奶好,妈妈要是出差就好了。”

我告诉自己,我过去的失职,导致了优妍习惯于从虚拟世界寻找安慰和快乐。我一定要重新建立与她的良好互动,把她从电子保姆那里“解放”出来。

咨询相关专家后我了解到,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于是,我执行了“每天只能在屏幕前待半小时”的规则,亲自为优妍挑选游戏。她玩的时候我全程陪伴。她在游戏中获胜或取得了进步,我给她鼓掌叫好,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接纳。

优妍喜欢电子宠物,迷恋给它们量体温、打针、吃药的过程。我从中反省到自己过去的失职——优妍小时候常生病,我们都在外地。文化程度不高的奶奶只照顾她的身体,不会安慰她的心灵……或许,这些潜在的伤害深深埋在她心里,以至于她会用电子宠物的方式来表达。

于是,家人们商量后给她买了一只猫。我们给猫取名Tom,女儿每天负责给猫喂食、换沙、挠痒痒。在与猫的互动中,优妍的话多了起来,把猫当成小弟弟一样来呵护。

看到这一招儿很管用,我就在楼顶的绿化带里开辟了一块地,带着优妍搞种植。我们一起去花鸟市场采购种子和肥料,我教她挖土、种植和施肥。每天傍晚,我们都来浇水,盼着种子发芽。我还带优妍做实验,让她与一株番茄进行交流,对番茄唱歌,给番茄讲故事……后来,优妍惊讶地发现,这株番茄结的果实最多。我告诉优妍:“植物和人一样,都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以前妈妈工作太忙,忽略了你,今后我们要多多聊天。”

照顾动植物的过程,让我有机会和优妍更多地互动。我鼓励她带猫去小区玩,与小朋友分享有关宠物的事情。我们也邀请小朋友吃“优妍种的小番茄”,享受劳动的快乐。渐渐地,优妍变得活泼多了,社交的圈子也大了。

现在,优妍已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功课很忙,每天做好作业,优妍都会先去陪猫玩。只有在周末,她才有空玩游戏。不过,她觉得跟小朋友一起玩和独自打游戏一样有趣。

(贾老师,幼儿园高级教师)

教育专家公认,幼儿是在“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各种能力。因此,他们需要生活在真实而非虚拟的世界中。但在E时代的今天,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和虚拟世界对幼儿们产生的巨大诱惑,也给家长们带来诸多挑战。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对电子游戏上瘾的幼儿,长大后会变得孤僻、易怒,甚至有攻击性行为。以虚拟世界为伴的幼儿,容易脱离现实,无法融入集体,甚至做出“模仿虚拟人物”的荒唐行为。

為了避免这些情况,我认为家长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孩子。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真实经验”大于“虚拟经验”。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与人互动的时间超过“人机互动”的时间。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家长就可以分派给孩子收拾玩具、擦桌子、扔垃圾、照顾花草或宠物等家务,让幼儿在承担现实责任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也与家人们更多地互动。

其次,家长要平衡孩子的“兴趣点”。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偏向于魔幻、虚幻和唯美化的知识和娱乐。家长应给孩子们介绍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面,多玩“生活化的游戏”——比如过家家、买卖东西、扮演工作角色等;家长要多给孩子朗读内容真实的书——比如科普画册、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去旅游、去走亲访友等。

再次,家长要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架起桥梁。案例中的皮皮爸爸以“虚拟游戏”为工具,教孩子处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很多家长都不能有意识地去做,所以我再多举一些例子。

比如有些女孩沉浸在“我是公主”的幻想中,家长可引导她们了解瑞典的维多利亚公主、英国的扎拉·菲利浦斯公主等人的品格和修养,鼓励孩子重视内在美。同样,很多男孩沉浸在“我是超人”的幻想中,家长可以给他们朗读孙中山、曼德拉、林肯等领袖人物的传记,培养他们的领导力。

最后我要谈谈“戒除电子产品瘾”的问题。

幼儿对电子产品上瘾,家长首先要反省自身。孩子“上瘾”的背后,一定隐含着现实生活中孩子没能得到某种满足。家长可以参照案例中的优妍妈妈,分析孩子“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现实化的满足”,从而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点,我再举几个例子。比如有的幼儿,喜欢竞技性游戏,在过关和晋级中得到快乐。这表明他们特别需要价值感和存在感,家长要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有的幼儿喜欢电子宠物,在照顾宠物的过程中寻找温暖。这样的孩子内心细腻,家长要鼓励他们表达内在情绪,建立更深的亲子依恋。有的幼儿喜欢暴力和搏斗的游戏,他们可能正承受着某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压力,家长要分析压力的来源并为孩子减压。

在帮助孩子戒“瘾”的过程中,父母要疏而不堵,同时要双管齐下,一边逐渐减少孩子接触屏幕的时间,一边为孩子提供广泛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只有投入时间和精力,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基本技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将电子瘾从孩子的心中驱除。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皮皮电子产品玩游戏
我也得了A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回到古代玩游戏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谁厉害
如此晨跑
书低了
玩游戏
生日聚会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