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与广州管圆线虫
2014-09-10湘泓
湘泓
人们对福寿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近年来几次突发性卫生事件都与它有关。福寿螺又称大瓶螺、苹果螺、雪螺等,是隶属于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的软体动物。它不是我国的“土著”物种,原产地远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福寿螺的外观与我国“土著”田螺相似,但个体比一般田螺大,且螺旋状的螺壳呈短而平的扁圆形,不像田螺那样,为长而尖的钝圆形。
1981年福寿螺被引入广东进行养殖,并引发从广东到内陆发散式的传播格局。由于福寿螺肉色金黄,脆嫩味美,而且繁殖快、产量高、价格低廉,使得大量的福寿螺进入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有人因食用福寿螺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是隶属于圆线虫目、后圆线虫科、后圆线虫亚科、管圆线虫属的一种寄生性线虫,它是我国科学家于1933 年首先在广州褐家鼠的肺部中检出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完整的生活史需要在中间宿主和终宿主中分别完成,目前已知的中间宿主包括蛞蝓、非洲大蜗牛和福寿螺等淡水软体动物,而终宿主主要为各种鼠类。除了正常的中间宿主和终宿主外,广州管圆线虫还可以侵入一些非适宜的宿主体内,但不能完成生长发育,这种非适宜宿主也被称为转续宿主,包括蛙类、鱼类、蟹和淡水虾等。
人也属于广州管圆线虫的非适宜宿主。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的病例比较多。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似乎有点“恐怖”。首先,广州管圆线虫将老鼠的身体作为自己生长繁衍的温床,所以它又被称为“鼠肺线虫”。其成虫在老鼠体内产卵,卵随即发育成一期幼虫,并被排出老鼠体外;一期幼虫遇见福寿螺后,便可顺利进入到螺体内。这样,福寿螺就成了中间宿主,广州管圆线虫的二期、三期幼虫顺利发育,不会受到任何阻挠。此时的福寿螺已载满了攻击人类的利器,一只福寿螺可能带有6000条左右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它们可以存活很长时间。人一旦吃了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藏有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后,即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特别是三期幼虫,可以通过消化道进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脑脊液中游弋,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酿成脑膜炎、脑脊髓炎等疾病,严重的甚至可以致残、致死。
事实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分布范围并非仅限于广州,而是在北纬23°至南纬23°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其大部分病例出现于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地区。随着各地、各国之间交流的日趋频繁,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的病例在我国北方地区,如北京,以及澳大利亚、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也有出现。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