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
2014-09-10刘昕亭
刘昕亭
这是一个到处都充斥着批评与批判的时代。各路“公知”活跃于网络微博,兜售着关于民主、人性的神话;韩寒们以戏谑而慧黠的文字,嘲弄着当下社会政治的种种困窘。这个时代泛滥着批评,理论要多思辨就有多思辨,言辞要多激烈就有多激烈;可是当我们从思想的交锋转向社会现实,却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正在越来越沉重,未来正在变得空前不确定。
周志强教授《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正出自对眼下中国思想现状的不满和反思。在作者看来,当代中国“公知”的思想生产,是借助新媒体而涌起的思想泡沫;而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赵本山小品乃至“中国好声音”等娱乐节目,又都在“笑声”与“感动”中完成了对沉重现实的柔化。一方面是公众借助微博、网络所进行的种种发声行动,滋生着一种“广场政治”的民主幻觉;与此同时学院式批评生产进入日益专业化、封闭化的境况中,拒绝与社会现实的短兵相接。在这里,我们再度陷入的困境是:我们如何批评?如何激活文化批评真正的有效性?
不妨用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来概括作者在这本书中所探索和实践的文化批评的出路。二十世纪理论界对“寓言”的最精彩概括来自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阐发了他对寓言、一种寓言式看待事物方法的理论。在本雅明那里,观察者在寓言中面对的是僵死的原始大地,是历史弥留之际的面容,在寓言式的书写中,我们看到的是碎片,也正是这些碎片,携带着历史的印迹,在每一个瞬间性中导向丰富的未来。
也正是在作为一种“寓言”的意义上,《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捕捉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场:“公知”约架、学者斯文扫地、穿越剧流行、恶搞文化糗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官场小说搅起“黑幕叙事”、电影大片连番轰炸……正是在对这些碎片化场景的拼贴中,在作者的忧郁思考中,一个时代在这种寓言式的打量中,变得清晰起来: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的贫富分化,以及日益凸显的官民对立,一代青年在沉重的房价压力下,仓皇四顾找不到出路,在一个以市侩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语境中,理想主义完全丧失了其正面的价值意义。再一次地,我们看到了本雅明面对巴洛克寓言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沉郁悲悼的历史意义:在一片废墟之上,面对历史的绝望,思想必须生长起来。
但是本书作者更为警惕的,是一种由资本主义滋养出来的抵抗幻觉:在自由而充满创意的消费活动背后,我们体验到了空前的个人主体性;通过网络呐喊,微博抗议,我们在“赛博”空间中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游击战式的对决,以此完成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在小清新独特的消费口味里,主流的消费工业正在受到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美国版费斯克式文化研究提供给我们的文化批判版本:既然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抵抗已经变得不可能,既然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资本的绝对垄断中已经变得不可想象,那么不妨来一点积极乐观的骚动,一点颓废而浪漫的抵抗。在周志强看来,这恰恰是资本统治的真正奥秘。资本主义是以反对专制,实现平等、正义为口号登上历史舞台的,但是资本主义从来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这意味着资本主义永远需要不断为自己的剥削、掠夺行为做出“合法化”的辩护,用周志强的概括来说就是“资本总是在根本上剥夺,却在过程中赋予”。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求工人必须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却同时附赠了自由出卖劳动力给某一位资本家的自由幻觉。所以在“超女”、“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唱响中国的时候,作者看到的是“明星的大PK与普通观众决定明星命运的投票,让这个‘屌丝’声四起的国度,响彻主人翁的欢叫”;在赵本山成功把笑声贩卖到全中国的时候,作者忧心的是“快乐只能是麻醉剂,只能是迷幻剂,只能是让人们感觉不到痛楚的一种强化痛楚压迫的方式”;在糗文化所开发出的“微抵抗”中,作者看到“那不过是人们丧失了整体对抗社会不平等与不公平问题能力的时候,显示出来的精神涂鸦”。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寓言式批评再度重启了文化批评的政治坐标。在这个姑且被称为“去政治”的时代里,一种政治寓言体批评,就是要将政治的紧迫性重新铭写进文化批评中,要将对政治的关切与参与重新对接到日常生活中。什么是政治?齐泽克说政治就是不可能性,这种不可能,并非是未来发生的不可能,而是曾经发生的不可能。政治是“一无所有”之上的“无中生有”,是从“空无”到“存有”的创造。政治寓言体批评,就是要在对现实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中,实践这种不可能性,重新创造关于社会公平、社会财富与社会民主的新的想象力与理论资源。
本雅明说:“寓言的沉思必须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物质世界上嬉戏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视之下严肃地重新发现自身。”周志强教授通过这本渗透着忧郁与痛苦的“裂变”之作,成功实现了寓言批评的政治可能,我们没有一劳永逸的药方,也没有彼岸的世外桃源,唯有在冷静地分析与沉郁思考中,开启一个新的未来。
(《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周志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