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雅驿道:成都最后的南丝路
2014-09-10成都凸凹
成都凸凹
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著有《大师出没的地方》、《手艺坊》等8部诗集和《花蕊中的古驿》、《纹道》、《首街》(合集)等多部随笔集及批评札记集《字篓里的词屑》。小说见诸《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等刊。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编剧。现居成都龙泉驿。
四川是“蜀山氏女”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方,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一。作为四川中心的成都,自然就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战国以前,四川的丝绸、布帛就是古蜀对外贸易中最著名的货品。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的许多中国丝绸,正是从成都经南丝路运到南亚次大陆,然后转手到达中亚的。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眼前出现的一定是风沙弥漫、响着驼铃、经过敦煌的那条早已蜚声中外的“西北丝绸之路”,也会想起一艘艘大船摇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而比这两条商道更早开通的“西南丝绸之路”,原始而神秘,先秦时期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伸延,悄然进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之路”、“南丝路”,是一条古代陆上交通要道。它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经四川西南,通过云、贵,而后到缅甸、印度,再延伸到欧洲、非洲诸国,连通了巴蜀文化、滇文化、古印度文化、古西亚文化等重要古代文化。
四川是“蜀山氏女”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方,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一。大概因为这一点,还因为“少城”、“锦官城”的存在和蜀地消费市场的强大,作为四川中心的成都,自然就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看见古锦古绣的真容了,那么南丝路的真容呢?丝与路,哪个对时间的穿透力更强?哪个存活得更长久?
今天,那条畅于汉、兴于唐、衰于明的南丝路,在其起点成都还有没有踪影?这条路出城后,又是怎样走向海外的呢?
走向邛雅驿道
在这个“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我们向雾霭中隐约闪着丝绸残光的道路走去。
笔者和摄影师余茂智便驾驶一辆尼桑车,经蜀都大道,沿人民南路南行,上成雅高速公路,往邛崃古城开去。一路上,稠密的风迎面扑来,均匀地向后奔跑,它展开翻飞的衣襟,把汽车车窗玻璃刮得很响亮。两千多年前,人类和路肯定都没想到,羊肠小道般的古道一代一代茁壮成长,它现在的第N代世孙,远比其先祖宽大、平坦,而人类的速度也可以达到驾驭风的程度了。
1924年(民国十三年)以前,成都至新津至邛崃至雅安一线,仅有一条供肩舆、驮运的驿道。1924年,西康屯垦使刘成勋议修成(都)康(定)公路,1926年5月,成都至新津段竣工,后因刘下野而未延修。1927年,刘文辉以三军联合办事处的名义续修,1930年延修至雅安,后因费用纷争而中止。1935年,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川、康两省的控制,下令修川康公路,由四川省政府电令乐山、资中、安岳、井研、彭山、仁寿、简阳、新津、邛崃、峨眉等县,共征石工5600名,动土续筑,于1939年国际儿童节那天修至康定。
关于变古道为公路的艰难,从《邛崃县政府二十八年秋季行政会议记录》中可见一斑:“去年奉令修筑川康公路南龙段,本县原摊民工一万五千名,嗣经呈准减半,征集七千五百人,连同运输队,实征一万余人。担任地段计天全县两路口至二郎山鸳鸯岩止,共长十四点二五公里。该地气候严寒,地势险要……环境之困难,实非一言可尽者……实耗工二百零三万七千五百七十九日……”
此后,这段公路进行过多次改造,但至解放前夕,成(都)康(定)公路亦仅具雏形,路基不实,坎坷不平,弯多坡陡,桥涵不全,行旅十分艰难。时有民谣:“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而上述这条公路,正是大致沿着成雅段南丝路的走向形成的。
我们在这段路上驱车行驶不久,便在被誉为“川南第一桥”——南桥的桥头停了下来。这座重要桥梁建在邛崃城西约两公里处,距著名的邛窑遗址不远。
南桥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八月建成,时为15孔石拱桥,宽3丈,高5丈,耗资白银3万余两。桥头竖有“川南第一桥”巨大石碑,至今仍存。桥上修建有供路人休息的凉亭。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六月,南桥被洪水冲毁,州县及地方官绅捐资重建,次年竣工,为石梁桥,共33孔,长70余丈,宽1丈8尺,高1丈。我们眼前,河里那些散乱的大石块就是当年建桥的遗存。现在的南桥,是在1964年利用旧桥墩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桥。
古道上的战争与和平
一到邛崃,我们首先去了东星大道150号——那是朋友陈瑞生所在的《今日邛崃》报社。瑞生不仅是诗人,还是这家报社的一个头。在报社会议室,余茂智应邀顺便给一帮摄影爱好者搞摄影讲座,而陈瑞生则专门给我找来了一份关于南丝路的资料。这份资料是一篇名叫《邛雅驿道访遗踪》的文章,是一个叫魏尧西的人于1984年考察一条古道后写出的。
在这篇1300多字的文章中和日后的勘察中,笔者再次证实了一个事实:邛崃骑龙山脊上的那条名叫“马道子”的古道,正是成都境内最后的南丝路。此前笔者知道这条路,但不知道它是最后一条。
这篇文章举例说,邛雅驿道是唐代四川西南的一大动脉:唐太宗时,再伐高丽为船,邛雅的少数民族不堪其扰,举旗反唐。皇上“诏发陇右兵二万,以茂州都督张士贵为雅州道行军总管,与右军梁建方平之。”(《新唐书·南蛮传》)。
德宗时期,吐蕃连年侵犯唐境,所到之处,破坏严重。贞元五年(789年),剑南节度使韦皋遣将刘朝清、邓英俊由雅州分别出兵,大破吐蕃于北谷(今四川越西之西)。胜后,邓英俊率部经邛雅驿道开回邛州戍守。
少数民族骁勇善战,唐朝出兵屡屡失利。大和三年(827年)十一月,南诏侵蜀,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出兵与南诏在邛州南面开战,杜军兵败,邛城陷落,然后“南诏入成都,掠去女子数万”,并从蜀地学到汉族不少工艺技术。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南诏劫掠隽、雅间,陷邛州”,致使邛、雅二州刺史望风逃遁。“‘蛮’烧劫一空。”(《唐实录》),足见当年在邛雅驿道上是战车辚辚,征尘滚滚。
其实,邛雅驿道并非为征伐而设,而是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桥梁。平时,驿道上的商业运输络绎不绝。《太平环宇记》引《茶经》载:“临邛数邑,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茶。又有火番饼,每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黄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可见邛州邻近几县所产的茶叶,由驿道运往西藏和西南各地,亦深受兄弟民族欢迎。这条丝绸之路,除丝绸、茶叶外,邛窑瓷器、瓷胎竹编也是其运送之物。
眺望南丝路,空气中仿佛布满了丝绸。早在战国以前,四川的织绸纺布业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丝绸、布帛是古蜀对外贸易中最著名的货品。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的许多中国丝绸,正是从成都经南丝路运到南亚次大陆,然后转手到达中亚的。
蜀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蜀锦兴起于汉代,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现今,在成都琴台路、荷花池、春熙路上,可见众多的丝织品,或许它们就是当初各国、各族商贾云集“少城”而追逐的特产。
当然,当年在南丝路上长期流通的重要商品还有邛杖。但遗憾的是,我们在邛崃平乐镇看了竹海,却没有见到竹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