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官方交流进入新阶段
2014-09-10王大鹏
王大鹏
甲午新年刚过,两岸政界互动就热闹了起来。先是2月11日下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等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接着在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肯定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此次会面对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他指出,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在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正式沟通之前,两岸的交流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两会渠道,一个是两党渠道,由于这两个渠道均不是正式的官方交流渠道,这种交流方式被形象地称为“带着白手套”的握手,而2014年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正式交流就被视为“脱下白手套”的握手。
这场两岸事务首长首次正式会晤,和2013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两人在场外的“自然互动”大不相同,张王两人会面并互称官衔,意味两岸进入官方交流制度化时期。王郁琦感慨地说:“从当初几乎要兵戎相见,到今天我们可以坐在这边开会,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对此,张志军回应说,要破解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我们必须有一点想象力”。不仅是这样的会面,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应该有更大的想象力,双方应争取在解决妨碍和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为两岸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两个多小时的会面中,双方达成了积极共识,包括着力完成ECFA后续协议的商谈、进一步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继续协商海协会与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等等。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稍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由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有利持续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深化互信,推动妥善处理和解决两岸交往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但她强调,这个沟通机制不取代海协会与海基会事务性商谈及签署协议的功能,也不改变两岸其他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方式。
21年前,汪辜二老在新加坡隔着会议桌执手一握,形同跨越了台湾海峡地理上的阻隔;21年后,两岸在汪辜会谈基础上持续推进,台湾方面以正式官衔、真正跨过海峡登陆,并开启两岸官方对话序幕,从政治及历史意义而言,“张王会谈”已经不亚于“汪辜会谈”。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周志怀认为,21年前后的汪辜会谈和张王会谈,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当年汪辜会谈石破天惊,但张王会谈的历史性并不亚于汪辜会谈。特别是,脱去白手套,未来两岸在问题处理及机制建立上,将更加有效且具权威性,面对更加棘手的政治议题等,陆委会及国台办将发挥更大功能。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就指出,“张王会”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在可预见的未来,张志军将回访台湾,无疑会对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次会面为何备受瞩目?张志军说,是因为“两岸民众有很大期待”。
几十年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曲折前进。从早期激烈的军事对抗和政治对峙,逐步走向缓和,打破相互隔绝的坚冰,开始接触交往。后又屡经紧张动荡,最终于2008年5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两岸交流的模式目前是先经后政,甚至是只经不政,这种模式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两岸由于多年的阻隔,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民众的心理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以至于两岸目前依然既是最近,又是最远,咫尺天涯,政治上互相区隔,军事上存在对立,经济上紧密相连,文化上一脉相承。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先经后政,甚至只经不政,先易后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两岸交流的阻力,化解敌意。
此外,由较为简单的经济交流开始,将较为复杂和困难的政治问题先放在一边,可以相对缓和一下在陈水扁时期造成的兩岸紧张对立的局势,拉近双方的距离,减少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误解,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未来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的沟通和交流,两岸之间的联系已经日益加深。君不见,在宝岛,陆客、陆生、陆商已经随处可见,在大陆,不少台湾同胞也是扎根良久了。经济交流的深入程度即使在民进党执政的台湾南部地区也非常明显,很多绿营的县市长为了吸引大陆的资源也把意识形态放到一边,与大陆的官员把酒言欢,这充分证明了先经后政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作为海岛型开放经济,对外贸易是台湾地区的命脉所系,面对金融海啸后全球市场需求大幅减缓,两岸开放政策及规模日益扩大的大陆市场提供台商新的机遇,尤其ECFA开启两岸经济合作新局,有利台湾地区经济的转型,并改变台商“以大陆为工厂”的代工出口发展模式。然而,由于两岸经济规模的巨大差距及经济体制截然不同,再加上政治等因素,两岸经贸发展已走到另一个分水岭。在两岸关系发展步入“深水区”的时空背景下,摆脱“先经后政”的“路径依赖”势在必行。下一步,若能透过“政经并行、以政促经”模式,妥适处理当前两岸经济难题,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则“张王会”的一小步,才能真正成为两岸交流的一大步。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邵宗海就认为,对比走了十几年的近程阶段,两岸在短短数年间可能一下走完“中程”阶段,这表示两岸关系比预期走得快,这也是张王会谈和汪辜会谈在历史意义上最大的不同处之一,张王会谈象征着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发展时程势必再加速,旧思维再不改变,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对于两岸的政治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交流。”
虽然两岸的政治交流已经渐入佳境,但是两岸的政治谈判并非已经呼之欲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既做长远考虑,同时也要考虑到眼下实际的发展过程,唯有如此,两岸政治对话方能稳健进行、走入佳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方能不断开创。
拿对发达国家政治领域的熟悉程度来比较,两岸对各自政治生活的了解程度还不够。60多年来,两岸也形成了许多需要解决的结构性课题,在诸如两岸政治定位、军事互信机制等政治问题上,这些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日之功,不可操之过急。
从台湾内部来看,由于岛内复杂的政治生态,蓝绿阵营对“九二共识”的不同态度,为两岸政治对话增添了脆弱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使之不可能一蹴而就。蓝营虽然接受“九二共识”,但始终对于与大陆开展政治对话存有顾虑。与承认“九二共识”的泛蓝阵营不同,以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仍未抛弃“台独”意识。但尽管如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他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
笔者在台湾与部分学者和政治人物交流时,他们也坦承,虽然“台独”的可能性已经大为降低,但是两岸要开展政治对话,还有事情要做,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充分尊重台湾人民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因此,我们要“尊重臺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实践已经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历史演变进程。两岸政治对话,应当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节奏相协调、相适应、相统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把两岸政治对话视为一个进程,妥善地把握两岸政治对话的节奏,是两岸政治对话收到实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然,两岸开展政治谈判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并非意味着一直裹足不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月18日会见连战时所指出的,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