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呼吁
2014-09-10叶竹盛
叶竹盛
一种当下流行的看法是,人们越来越冷漠自私,不太关心公共事务,不愿维护公共利益。但在一些事情上,这个看法并不准确,比如微博兴起后,一度流行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就形成了一时之风潮。此外还有多地市民自发的抵制PX活动,以及几乎充斥着街头巷尾、微博微信,各种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呼吁。
看上去矛盾的现象,其实也很好解释。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虽然在空间和情感上越来越疏离,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却又前所未有地与他人的利益和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促成人们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呼吁公共利益。
这个冬天,家住南方的他,推开窗户,深呼吸一口,吸入肺里的灰霾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家住北方的你前几天丢进炉子中的几块煤球燃烧后排放出的烟尘。在刚刚过去的大年夜,你才在街头兴高采烈地点燃绚丽的焰火,巷尾的他可能就捂着胸口痛苦地咳嗽了两声。这种蝴蝶效应似的关联感很容易使他对你产生了某种“正当权利”,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你不要烧煤球,不要放鞭炮。
如果有很多个他一起发声,就会形成一种声势。于是今年春节前后,各种自媒体上流传着各种段子,以防止污染为由,呼吁大家不买鞭炮,不放烟花,甚至将放鞭炮宣布为“丑陋的习俗”,要求政府重新发布一度废除的“禁放令”。这些段子写满了理直气壮,就差加上一句“不转不是中国人”了。
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情况,我自己从小到大每到春节,总是要放点烟花,不然就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对于相同习惯的人,我是完全可以理解,并且也乐见鞭炮声中腾起的浓烟,以及围观者兴高采烈的神情和举止。今年大年初一,我打开空气质量报告的软件,全国各地的PM2.5几乎都爆表了,但我却完全没有往常的气愤感,而是会心一笑,觉得以“作死的节奏”把年过得惊天动地的国人其实挺可爱的。
为了减少污染而呼吁少放甚至禁放烟花,这是公众关心公益的体现,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呼吁可能是错位的。放烟花是污染的帮凶甚至是罪魁祸首吗?有一句话一语中的,中国人放鞭炮放了几百上千年都没有污染空气,为什么现在就污染了?虽然没有认真计算过,但是我想几座全天候排放烟尘的钢铁厂 ,一年的污染量,大概足够全国人民在过年这几天欢天喜地地燃放鞭炮了。要我在 “关停整顿几家工厂”和“使全国的年过得鸦雀无声”之间选择,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冷漠自私固然令人担忧,但参与公共事务时的错位乃至偏颇,也将产生另一种忧虑。过年期间,有人半夜被鞭炮声吵醒,异常气愤,将问题的根源一路追溯到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上,将此事作为国人冷漠,不够体贴的例证。我倒觉得,这样的人才是最不体贴,最不懂得随喜功德。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天欢乐,他们在雪地里彻夜狂欢,你躺在床上,听着远处稀疏的炮响,想象着他们在除 “夕”,在过“年”,在“碎碎”平安,简直应该赋诗一首:“13亿人共放炮,纵失眠,也幸福!”当然,如果有人就是喜欢在热闹的年夜里沉睡,那为什么不买对耳塞,对付几天,輕而易举地就将整个世界屏蔽掉,而非得绕个大圈,费劲地在焦躁的辗转反侧中思量着怎样去改造“国民性”呢?
当然,这篇文章对错位呼吁者的“呼吁”本身或许也是错位的。在制度渠道不畅通的环境下,大多数人缺少充分呼吁和表达的机会,也因此无法锤炼出理性批判、正当呼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