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烦恼需要用成长来解决
2014-09-10高新军
高新军
世界近代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故事。当年美国赶超英国是如此,德国赶超英法和日本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世界市场中,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往往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世界分工格局。这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则是,这种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世界分工格局,也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是这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资本积累的起始地,也是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经济飞跃,并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世界分工格局,走向现代化的必经路径。
以170多年前英国和美国的关系为例。大英帝国当然地将当时的美国当作其制成品的倾销地和农产品的生产地,不希望美国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在技术上也实行封锁。现在流行的专利保护制度,当时是作为一种贸易手段和工具,广泛用于扼杀美国改变自身状况的努力。对于美国来说,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还要掏出一笔不菲的费用来支付专利费,其产品要想和大英帝国的产品进行竞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那时的美国想尽一切办法来绕过专利保护制度,甚至想办法用高薪把英国工厂的熟练技工挖到美国来工作,当然更多地是对英国技术专利权利的仿冒和侵犯。就在19世纪下半叶这50余年里的打打杀杀中,美国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到19世纪末,美国终于在工业领域里一举超过英国,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当时的美国在欧洲列强的眼中,俨然一个从农村来的暴发户,仍旧被排斥在世界文明体系之外。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成功之后,美国才真正成为了公认的世界强国。
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取得了经济发展上的辉煌业绩,栖身于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位。当我们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掘得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之后,也开始逐渐感到了成长中的烦恼。一方面,过去从不把中国当作竞争对手的发达国家,开始认真对待这个后来者,严苛的眼神取代了过去对弱者的宽宏大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满足于一味局限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开始认识到低工资、低利润、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发展格局,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型,这种转型不仅要面对世界经济强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专利保护制约,而且要在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压力下,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我们能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不如看一看我们过去的实践。我国已经在一系列尖端科技领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体制这种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我们有能力在确定的技术目标上实现超越。中国有广大的腹地,比较优势可以在国内就实现梯度转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换代后带来的阵痛。我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待开发的潜力巨大,足以支撑不同梯度的产业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在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和市场力量方面有更多的改进,来支撑更多的市场多元化发展主体,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发展中解决好成长中的烦恼,做大做强这个世界工厂 。
某县为戴贫困帽削尖脑袋,某贫困县把保贫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更有县长因为弄丢了贫困帽被全县人民确定为“千古罪人”......巨大的利益诱惑,种种怪相也不足为怪。如今戴上贫困县帽子者,分为两类:有真的贫困者;有“数字贫困”——装穷县。另外的分法:有奋发有为、努力脱贫的贫困县;有死命运作、努力保贫的贫困县。机制固然成效不小,但已经暴露出不少弊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装穷的县有惠可图。一个机制造成此种窘境,甚为尴尬。机制一日不修正,程序一日不透明,这类问题将继续存在。
—ddna2006 (读第5期《为什么争当贫困县》)
我也可以算是“逃离北上广”大军中的一员了。高考以不错的成绩考到广州,4年后毕业因为想找自己偏执热爱着的工作而屡次碰壁,艰难支撑一年后算是步入了那个行业,但在大城市日复一日的机械化运作中渐感压力与烦躁,感觉在这个快节奏的陌生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最终选择回了家乡省份的省会城市,仍然从事媒体这一行。刚到现在这个二线城市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不便,交通、生活、娱乐都远不如广州便利,机会减少、竞争不够公平,每每切身体会这些时,就会怀念广州。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在大城市的就要努力拼搏,在小城市的就要活得轻松自在。
—天蓝(读第5期《我为什么逃离北上广》)
柯律格所谓中国艺术的“功能性”,其实正好验证了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在生活审美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情操和尝试。每一类艺术品中都沉淀了中国人在政治、经济、宗教、地域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痕迹,从功能性上讲,中国艺术有理想的境界,更不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至于发生在中国艺术品身上的种种“叙事”,虽然给研究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造成了学者之间的纷争,然而,这恰恰表明还原艺术品“真实意义”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叙事”多多少少给艺术的传承带入了更多的“故事”。艺术史也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对各国艺术经典以及过往生命与生活的还原和阐述,有助于前行中的现代人互相了解。
—郑明阳(读第5期《“中国艺术”再定义》)
3月1日,20多个无辜百姓在昆明火车站殒命,恐怖主义的恶行受到大家强烈谴责。而我也更多感受到生命之脆弱和死神的无处不在。记得作家周国平说:“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生的诸多不快亦可以释怀。人生苦短,与其在四体不勤中虚度光阴,何不脚踏实地、潇洒走一回。不是每个人都能永垂不朽,但“你依然可以在未来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你所热爱的美丽人生”。
—化定興(读第5期《未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