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g/L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对冬小麦后茬作物棉花的安全性研究
2014-09-10魏敬怀朱秀祝乐天付志能杜晓英
魏敬怀,朱秀,祝乐天 付志能,杜晓英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和呋草酮均为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的产品。黄伟等[1]和路兴涛等[2]在2013年报道了使用360g/L的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对冬小麦田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优于异丙隆等常规麦田除草剂,表明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作为一种优秀的小麦田除草剂进行推广的潜力很大。路兴涛等[2]的研究表明360g/L的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对冬小麦后茬作物玉米、大豆和花生均有良好的安全性,该除草剂对这3种冬小麦后茬作物的苗期生长及产量均无不良影响,但其对棉花的安全性目前尚未报道。长江流域棉区是中国第二大棉区,湖北棉花种植面积居长江流域首位[3-4],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该除草剂对冬小麦后茬作物棉花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地点位于长江大学实验实习农场,试验地土壤为黄中壤,pH7.1,有机质含量1.31g/100g。2011~2012年试验冬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后茬作物棉花品种为鄂杂棉27F1;2012~2013年试验冬小麦品种为西农979,后茬作物棉花品种为CD100F1。小麦收获后免耕试验小区,棉花经营养钵育苗后移栽,密度为1100~1200株/hm2。后茬作物生长期间人工除草3次。施肥等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1.2 试验设计
试验药剂360g/L的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为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产品,浓度设定为推荐剂量中值378g/hm2、推荐剂量中值2倍量756g/hm2、推荐剂量中值3倍量1134g/hm2,另设清水对照,共计4个处理,每处理4重复;试验药剂在冬小麦播种后禾本科杂草0.5~2叶期土壤兼茎叶喷雾。后茬作物棉花每小区面积18m2(主区15m2+副区3m2)。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于后茬作物棉花移栽后20d调查红茎率、株高、根长和株鲜重;移栽45d后调查株高、根长或根数和株鲜重;作物收获期调查产量相应性状并测产。主区的调查方法:棉花移栽后20、45d,每调查小区随机调查5点(1m2/点)后茬作物棉花的红茎长度,计算红茎率(%);调查每样方(1m2/点)所有棉花的株高(cm)。副区的调查方法:在副区分别移栽后20d和45d随机拨出棉花3株,测定根长(cm),计算单株平均根长,并称取地上鲜重计算单株平均鲜重(g)。作物收获物产量调查:除去边际,分别统计各调查小区(9m2)棉花的籽棉重,随机调查3株棉花测定相应产量性状。试验数据用DPS 13.5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在2011~2012年的360g/L的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对冬小麦后茬棉花安全性试验中,移栽后20d试验药剂各浓度处理对棉花的红茎率、株高、鲜重和根长与清水对照区的差异不显著;移栽后45d试验药剂各浓度处理对棉花的株高、鲜重和根长与清水对照区的差异也不显著;收获期试验药剂各浓度处理小区中棉花的平均单铃数、平均单铃重及籽棉单产均与清水对照区相当。
表1 试验药剂对冬小麦后茬作物棉花安全性(2011~2012年)
注:同列数据尾字母不相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表2同。
由表2可以看出,在2012~2013年的360g/L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对冬小麦后茬棉花安全性试验中,移栽后20d试验药剂各浓度处理对棉花的红茎率、株高、鲜重和根长与清水对照区的差异不显著;移栽后45d试验药剂各浓度处理对棉花的株高、鲜重和根长与清水对照区的差异也不显著;收获期试验药剂各浓度处理小区中棉花的平均单铃数、平均单铃重及籽棉单产均与清水对照区差异均不显著。
表2 试验药剂对冬小麦后茬作物棉花安全性(2012~2013年)
3 小结
由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的360g/L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悬浮剂对冬小麦后茬棉花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在冬小麦播种后禾本科杂草0.5~2叶期土壤兼茎叶喷雾,即使使用推荐剂量中值的3倍量1134g/hm2对华中地区小麦常见后茬作物棉花的苗期生长、产量都没有不良影响,可见该药剂推荐剂量(60~80ml/667m2)防治冬小麦田杂草对小麦田后茬作物棉花安全。
试验中,没有测定试验药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该药剂在土壤中的降解机制尚不清楚,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伟,张跃.360g/LBacaraForte悬浮剂防除冬小麦田杂草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5):148-149.
[2]路兴涛,吴翠霞,张勇,等.360g/L吡氟·氟噻·呋草酮悬浮剂对冬小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J].杂草科学,2013,31(4):42-45.
[3]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
[4]张晴.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条件及发展对策[J].中国棉花,2007,34(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