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技术教育的性质和要求, 更好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2014-09-09梁伟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

梁伟光

摘 要:在我国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是技术领域的一门课程。本文提出,正确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要求,不仅是有效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对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正确理解和领悟相应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从而更好地实施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2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现的,也有通过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来实施的。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有作为教学实施依据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领域的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并强调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课程的定位决定了技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显然,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形成相互衔接,前者为后者打下基础的一个体系。

1 信息技术课程是立足于实践的课程

高中技术课标指出: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简单地将“实践”等同于“操作”,如将“制作小海报”等同于文字录入、编辑、修饰;也有一些教师用演示(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代替(部分代替)学生的实践,因而弱化或忽视了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技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如对“实践”、“亲历”和“体验”重要性以及在这一基础上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的认识等。另一方面,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如将“技术”当作“知识”来教,或还常常担心讲不细、讲不透等。在“全员全程参与”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基础薄弱学生,一方面是认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基础差异大而难以实施。事实上,通过设置“基本任务”(尽管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对于基础薄弱学生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参与的过程而不仅看结果等是促使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的有效途径之一。

技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但又不同于科学,科学知识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为学习者创设亲历实践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引导学习者在“做中学”和“学中做”,是体现技术教育“实践性”特点、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在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方面,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的一些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等。事实上,一个数字化作品的形成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不仅包括了创作作品所需要的技术,还涵盖了围绕作品主题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性”启示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进行“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而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综合性的信息技术问题。基于这一点的认识,就不难理解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等同于文件的复制、移动和删除,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成绩统计分析”等同于制作Excel表格,不能简单地把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等同于学习常用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不能简单地将“分析南海局势”等同于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南海局势的信息,等等。

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指出: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从我国的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涌现的众多优秀作品,从学习者运用互联网及信息交流工具不断改善和拓展学习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从更多的中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等,都可以看到学生们敢于设想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创造”的性质启示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还要应善于鼓励和引导学习者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尝试解决问题和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和创作等活动,如制作班级主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开展跨学校跨地区的学习交流等。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的学生曾经以“如何从书信交流过渡到网络时代”为主题,利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学校建立联系,进而成功推动了两地学校之间的校际协作式的学习交流,这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我们相信,随着如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化工具等走进我们的生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途径和新方法还会不断地涌现,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当今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已经形成了改变了世界的信息技术文化。信息技术文化(信息技术的内容、思想、方法等)成为了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当今的信息技术不只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一种知识,更是培养一种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重视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学习者包括技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信息社会合格公民、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发挥好信息技术环境自身的优势,从培养品质(如积极、规范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等)、鼓励创新(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体现技术创新的本质)、强调协同与合作(网络环境和技术的支持为协同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平台,也扩展了交流的时空)、尊重个性发展等多个方面来渗透人文教育。

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说过,“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这反映了把握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性质和要求的重要性。笔者希望,以上一些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引发的一些思考,能对促进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好实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职业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