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晓东:让数字阅读的生意不再难做

2014-09-09

商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纸书整理者电子书

整理者的出现将改变出版业的结构,将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非常专的独立工作室。现有的大型出版集团也会拆分成一个个独立工作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能力,包括微信公众账号的出现。但整个行业是散乱无章的,需要一个行业的驱动者,给他们提供商业上的驱动力,给他们提供海量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变现渠道,让他们的整理产生价值。从内容本身赚到钱。

我那时候就意识到中国用户不可能为版权付费、不可能为道德付费,但是他会不会为品质付费呢?所以就确定了精品阅读的方向。现在想来,何必让他付费呢?我们做出版、做文化的目的还是要传播,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很多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内容收费的方式是不是已经落伍了?现在的注意力价值已经大于内容贩售的收益了,只是没有人把它用起来而已。

忘掉书,忘掉纸书的商业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去考虑问题,我们可能会有一个不同的视角。

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平台

阿里巴巴做阅读,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三年前,和华数合作做了淘花网,模仿亚马逊的模式。后来感觉到电子书的需求比较强烈,就把这一块划归到了淘宝网之下,成立了淘宝网阅读频道。

电子书不能涵盖数字阅读的所有方面,只是数字阅读的一个分支。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阅读为移动互联网贡献了最大的流量,而阿里巴巴本身是流量的一个很大的消耗者。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很不值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细分人群,阅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细分人群的很好媒介。从行业来看,出版行业、媒体行业都进入一个迷茫期:生意不好做。而马总(注:马云)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看到不好做的,阿里巴巴就愿意去做一些事情。从原理上,我们可以提供很好的变现渠道(当然不是卖书),去年除去网络文学,中国的电子书市场只有6亿元的市场规模,这是一个十分可笑的数字。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移动互联网的文化生态不是很健康,整个行业是一种趋利的文化。新闻阅读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毫无节操。与此同时,很多优势的内容没有得到释放,没有很好的商业变现渠道。中国出版业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品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就更谈不上了。

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平台,需要一个公共平台来为行业服务,让用户得到更多优质的内容。在这个背景之下,阿里巴巴成立了数字阅读事业部,归属于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之下。我们的核心就是快乐:为用户带来快乐,从而也为整个行业带来快乐。

我以前在多看,可以说是把传统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做到了当前所能做到的极致,但传统电子书只是纸书的一个延伸,而纸书的阅读习惯在下降,哪怕把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做得再接近纸书,对产业链本身的影响也并不大。

原来出版界是一条“编印发”的产业链,亚马逊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它还没有脱离“编印发”,只不过优化了传统的产业链模式,做得还远远不够。

整理者将是未来产业链的核心

新的产业链该怎么去构建?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首先,无交互,不阅读。从业各方都应该是互相交互的。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行业内除了生产者,还应该有“整理者”这个角色。这个角色不是我提出来的,是上海交大的魏武挥提出来的,我觉得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而是信息过载。信息匮乏时代需要我们做加法,而信息过载时代需要我们做减法,把有价值的信息抽离出来,规范化、标准化,然而进行提升,整理者角色的意义就在这里。比如,在微博上,到底是生产内容的人声音大,还是传播内容的人声音大?我在微博上有八九千的粉丝,发一条微博被几百人看到就不错了,如果被一个有上百万粉丝的人转发了一下,同时他又加了一些见解和想法,这个传播路径就发生了变化、拐点。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整理者的价值是要大于生产者的。还有另外一个鲜活的例子。在知乎上有一个收藏夹。一般来说,我在知乎上的回答有百八十个赞就不错了,有一次一个回答的“赞数”一下子到了三百。有人提问“亚马逊会收购多看吗?”,我的回答是“没”,这个回答被收入到一个叫“一字答”的收藏夹里面,得到了很大的传播。那个收藏夹的创造者就是一个整理者,而“一字答”就是一个内容品牌。我在隐隐约约中找到了感觉。

我觉得“整理者”就是未来内容生产机构的一个发展方向。生产者的分布必然是分散的,就需要一个整理者对内容进行规范、整理,才能让信息变为知识,能够为我们所用,编辑机构可能就占据了未来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必然是一个机构,因为它必须对一个行业有十分透彻的把握,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是持续性、有品牌的,依靠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这就很像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过去的移动互联网企业都是走高大上路线,高举高打,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企业都是在一个很狭窄的方向取得突破。

整理者的出现将改变出版业的结构,将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非常专的独立工作室。现有的大型出版集团也会拆分成一个个独立工作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能力,包括微信公众账号的出现。但整个行业是散乱无章的,需要一个行业的驱动者,给他们提供商业上的驱动力,给他们提供海量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变现渠道,让他们的整理产生价值。

这个时候行业就需要一个平台,去做那些单一工作室做不到的事情。这个平台负责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商业基础,解决版权问题——比如规定作者和整理者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商业关系。我所说的商业驱动并不是按字卖钱,而是探索更多的变现方式,比如电影可以做植入,小说为什么不行?用种种手段,完全从内容出发提供商业驱动力。这些事全都由驱动者来做,让整理者专注于内容,从内容本身赚到钱。

建立内容的“淘品牌”

淘宝成功的一个转折点是支付宝的出现,它解决了信用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的内容有信用吗?这个行业也需要一套信用机制。阿里巴巴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平台基因和信用机制的公司,而且做事情布局长远,不在乎短期利益。其实我们的策略也非常清楚:三件事、两个拳头。一边做一个入口级的移动阅读应用,一边做一个公用的数字出版平台,还有就是尝试不同形式内容的商业变现模型,和数字出版平台相挂接。endprint

我们比较欣慰的是:目前我们的内容商的意识比原来要好很多。另外一个就是大量的独立内容工作室的出现——可能和微信公众账号有关,也为确立内容的“淘品牌”提供了可能。

最近这一段时间我的演讲会遇到吐槽,很多的内容生产者、提供商觉得我这个以前很有出版理想的人物,现在“钻到钱眼儿里去了”,老想着“商业化”。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避讳的问题,如果说大家的日子过得难受,这个生意很难做,怎么做到可持续呢?现在大家做公众账号是凭借热情,如果一直赚不来钱呢?为了让用户得到更多优质内容,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内容的生产者赚到钱,而且是让内容本身赚到钱,而不是靠一本本卖书、卖字,那种方式太low了。另一方面来讲,这是可能的,我现在发现,文化对于商业有很强的驱动作用。《来自星星的你》火爆了多少东西?连炸鸡和啤酒都带动起来了。还有《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太分散了,我们怎么样建立一种机制,让文化对于商业的驱动变得常态化,在文化和商业之间找到一个点——一方面文化驱动商业,另一方面,文化不要被商业所绑架——我们的内容生产者不用一天到晚想着要怎么去挣钱,媒体都变成一个广告商了。这个是不健康的,这个就需要平台提供商业驱动力。

我们是基于生态链做事情的,核心就是建立一种合理的规则。规则要合理,但是不用什么都跑在前面,不会什么都大包大揽,应该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而不是计划经济的方式。现在很多的子产业链、服务产业链是很不健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帮助做很多的事情。

数字阅读的路有千万条,我选了最难的一条,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是没有人去做的话,整个行业就完了,需要有人去试一试。

阿里巴巴本身是一个很有耐性的公司。坚持做这件事情从集团的角度还是支持的,因为和集团整体价值观是一致的。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虽然数字不方便透露,但是对我们来说足够了。另外一方面,如何和淘宝的价格系统、大数据系统、云计算系统打通,各方面还是很支持的。但是情况太复杂了,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同类型内容的商业模式都不一样。一开始肯定是会很“散漫”,最终会用一种智慧的手段去解决。最终,这个数字出版平台在商业机制上是要和淘宝平台打通的。我希望以后可以做到人人都做自出版,每一个机构都可以做成一个“起点”。

战略上要慢,战术上要紧,要去不断做尝试,不断试错,找到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在第一个发展阶段,我们还是会以电子书为核心,APP端今年之内希望能做到国内最好,9-10月份应该差不多了。后期的平台搭建,让大家可以在上面玩儿,找到问题、挖掘需求。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实验脱离电子书做内容商业化方面的尝试,比如卖家付费——我们有一个超值送的业务,比如一个卖家看到某本书符合它的调性,买了送给用户。比如,有的卖家要做卖家刊,可以和内容生产者合作。甚至店铺的简介当中用到了内容生产商的内容,就需要付钱。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找感觉,这就是今年主要的任务:国内最好的电子书应用,背后躺着一个基本成型的电子书平台,能够有一些内容品牌初建。比如,郭敬明可不可以建立一个青春文学的淘品牌(小时代)?

忘掉纸书的商业模式,挖掘注意力价值

今年要把淘宝阅读做到“一骑绝尘”,不允许任何人超过我们。坦白来讲,各大平台都不够认真,不去做太多的投入。淘宝阅读过去在PC端积累了数以亿计的用户,而移动端只有几百万用户。把PC端用户转移到移动端不是我要做的,至于如何在今年之内做到一骑绝尘,我做你看呗。我不敢说自己有多强,但是在电子书行业,我看到的没有一个人比我下的功夫更多。你有没有见过一个老总连续几天跑到工厂去和工人同吃同住?住到大学宿舍里面看他们读什么?不开车天天挤公交地铁地铁,来观察周围人的阅读习惯?在这方面,我比其他人吃的苦都要多。而且,我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些事情。再加上我周围有一群有理想、有能力的同事,所以在今年之内做到“最好的电子书应用”应该不是难事,难在突破。在这件事完成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全都是“凿空”了,国际上也没有一个成功案例。所以,我的挑战不在今年。

这是一场马拉松,但要以跑百米的速度,把马拉松拆成四百多个百米跑。

我2011年7月份进入多看,那时的多看只是一个开发组,我的任务就是把多看引上商业化道路。那个时候我在出版界一个人也不认识。当时的平台都在鼓吹自己有几万本、几十万本书,我当时就想不透一件事情:一本书都做不好,怎么做好几万本、几十万本书呢?我那时候就意识到中国用户不可能为版权付费、不可能为道德付费,但是他会不会为品质付费呢?所以就确定了精品阅读的方向。现在想来,何必让他付费呢?我们做出版、做文化的目的还是要传播,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很多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内容收费的方式是不是已经落伍了?比如,一本书正版的有10万人买,盗版的有1000万人在看,同时又有三五千万人因为价格被挡在了外面。你是努力把10万变成20万好呢?还是把1000万甚至两三千万人的注意力价值产生收益呢?现在的很多盗版把这样的注意力价值浪费了。以现在的正版/盗版传播比例来讲,现在的注意力价值已经大于内容贩售的收益了,只是没有人把它用起来而已。

忘掉书,忘掉纸书的商业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去考虑问题,我们可能会有一个不同的视角。

这个行业带给我的东西要比我带给它的东西多得多。在进入数字阅读行业之前,看似履历很漂亮,但我心里很清楚自己很平庸。我在联想负责全球的配件产品,做了那么多的东西,其实别人也可以做的,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进入这个行业之后,这个行业给了我足够的尊重和帮助。都说出版社的人不好打交道,但是大家都对我很好,几年之内在行业内有了一点知名度,可以冒充一下专家了,这在原来的行业我是感觉不到的。有几个朋友跟我说过:你离开北京之后,我们觉得北京没意思了。让我觉得我能为这个行业做一些事情,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个行业如果缺了我的话,可能会少了一些人去折腾。我能够做到的是成为这个行业最后—个绝望的人。

(据《做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书整理者电子书
长沙吴简临湘侯国都乡民所在丘名考*
注考数字资源与纸书的融合出版实践及认识
传记书坊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札记∗
孔家坡漢簡日書釋文補正*①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
贵州民族大学彝族古籍整理及夜郎史料与纸书文献研究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