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把课文变成书

2014-09-09高子阳

江苏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螺旋桨石块水滴

高子阳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早就有一篇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文章作者认为高处落下的水撞击石块,每次相互碰撞造成一点损坏,时间长了石块形成凹坑,久而久之石块被击穿,并据此奇观写下此文,引导读者明白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今,这篇课文还在,没有哪位老师质疑过“滴水穿石”,其实15年前,我在报刊中读到如下资讯:

科学家们用乒乓球反复和石块相撞,并未见石块有明显的损伤,乒乓球对石块的撞击力比水滴对石块的撞击力要大得多,却不能穿石。因此,科学家认为水滴撞击石块不是石块被击穿的主要原因。为了找到原因,科学家又用每秒可拍摄1500张照片的高速摄影机拍下了水滴落到石块上的全过程,然后一张张仔细观察,发现水滴原来是流线型,落到石块上先是形状变扁,而后分散成许多小水滴向四周飞散。飞散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微小的由水膜包裹着空气的气泡,这些气泡表面的水膜由于表面的张力而很快收缩,气泡内的空气由于体积缩小而使压强迅速增大。当压强足够大时,水膜就会被冲破,体积迅速膨胀,就像一次小小的爆炸,气体形成的冲击使石块受到了小小的损伤,日积月累,终至“穿石”,这种微型气泡“爆炸”损坏固体的现象被称为“气蚀”。发现这一“气蚀”现象,科学家一下子明白,最初使用螺旋桨推进的远洋巨轮在航行12小时后就发现螺旋桨表面百孔千疮,无法使用。原以为是海水腐蚀所致,其实是螺旋桨高速旋转和水相互作用,在螺旋桨表面附近形成大量的微小气泡,气泡虽小,但气泡内的压强却很大,可达到几千个大气压。无数小气泡破裂时对螺旋桨表面的冲击,使金属制的螺旋桨显得很脆弱。找到原因后,人们通过改进螺旋桨表面形状使之少产生气泡、选用抗气蚀金属材料、在表面加化学涂层等方法大大减轻了气蚀对螺旋桨的破坏。

这一实验,让我对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有了许多思考,科学家与文学家(作家)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两者对问题的理解与解答也是千差万别的。由于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不知道这个科学研究的,因此教授此课时就只能按部就班地教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从“滴水穿石”到“滴水蚀石”,这是一次飞越,但是不管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科学角度,都发现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文学家发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对现象的深入思考;科学家则是依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一次次实验探求到了事物真正的本质。这一实验,让我感受到要对课文教学进行变革,使课文有课程味。某些课如果能够真正地文理打通,学生肯定更喜欢。《滴水穿石的启示》作为课文没有问题,但如果只用这一篇课文来引导学生认识“滴水穿石”,而缺少科学家的研究文章和相关的书籍作为学习资源,那语文课本就只能是传统的缺少课程意识的课本。可以说,“滴水穿石”是一本书,一本很厚很厚的书!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种课程研究,那就是从课程角度看课文教学,看语文教材该如何变革。我知道语文课程包含许多元素,课文是其中之一,但长期以来,我们多是就课文教课文,二三课时就把一篇课文教完,多数教师认为应该把一篇篇课文教完,没有认识到一篇课文就是一门课程。而实际上,应该把课文教成一个个起点,诱发学生奔跑起来。什么是课程?据专家说,课程本来之义是“跑道”。如果把课文用二三课时就教完,课文就永远不具备跑道的价值。跑道应该有起点,有不同的人为设置的终点,但不应该是统一的、一篇课文只教二三课时的那种终点。二三课时的课文学习其实应该是枪响的那一刻,真正的课程是学生继续奔跑,向自己喜欢的终点奔跑。奔跑了,才会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才会感觉到“课程从课文变成了书”。后来,研究了台湾地区的语文教材,研究了日本、美国等国的母语教材,发现他们的课文量比我们少多了,听了他们的课,才知道他们把课文上成了课程,把课文上成了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螺旋桨石块水滴
利用水滴来发电
没有风
直升机旋翼和螺旋桨飞机螺旋桨的区别
水滴轮的日常拆解与保养办法
酷世界
补缺口
菜鸟看模型
船模螺旋桨
参观神庙数年后,忽然忆起,急就
会跳舞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