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的语文校本课程
2014-09-09伍文杰
伍文杰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先天具有“跨越学科,对接生活”的特性与需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先天具有“跨越学科,对接生活”的特性与需求。国家课程体系中语文的分科学习,不能够完全反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满足不了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学语文、用语文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或者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将语文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我与大家》校本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我与大家》中的“我”既包括每一个学习者,也包括接触到此课程的老师、家长等等。而“大家”首先指学生要接触到的写出经典作品的“大作家”,也泛指每一个相关的学习者、教育者、支持者等。我们虽然称《我与大家》为课程,但更倾向于将之定义为一种学生的语文生活状态。为了实现此目的,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编写与生活对接的课程教材
我们首先根据校本课程目标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教材《我与大家》,并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课程特点。教材编写立足于开阔的视野。我们选取了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毕翠克丝·波特、安徒生、几米、丰子恺、凡尔纳、伊林、安房直子、法布尔、谢尔·希尔弗斯坦、莎士比亚、泰戈尔这些作家作为教材编排的主线,他们来自法国、英国、丹麦、中国、前苏联、美国、日本、印度等众多国家,其作品涉及绘本、童话、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为学习者展现了更多样化的文学天空。教材编写重视深度挖掘。作家及作品是教材的主线,为了突破学科的束缚,我们对作家和作品展开了更为开阔的拓展和更深入的挖掘,如由一位作家勾连起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风格相同或相对的作家、该作家生活的国度的地理人文、作家作品中涉及的各类相关知识……所有这些原本零散的信息因为有了一个内核而彼此之间发生联系,聚合成了一个个主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深度探究。此外,教材编写重视活动性。所有的信息、资料在教材中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上教材也没有过多地呈现大段图文资料。教材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探究的一个引子,所有的内容都是以活动导引的形式出现。作为学生或老师,在课程实施中可以根据活动的导引,自主选择开展查询、阅读、走访、表演、调查、创编等多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体验、搜集、分析、整理,建构自己的信息体系。教材提供了许多操作的可能性,但并不排斥使用者自发创生的新的操作模式,从而实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二、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实施课程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优秀的活动设计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同时也能够锻炼多种能力,并最大限度地与生活对接,促使其在活动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比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相关内容时会有童话节的相关活动,学生分组分工,有的负责改写剧本,有的负责准备道具,有的负责组织排演事宜等等,最终在小组的合作下,完成一个剧目的演出。学生不仅玩得快乐、学得有效,而且在运用中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三、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真实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中,由于突破了课堂时间的束缚,学生要在真实生活中整合运用知识、资源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有调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而需要教师预先洞察并适时介入加以引导。还是以童话节为例,学生要解决表演服装问题,可能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教师就需要提前在口语交际方面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准确表述需求,顺利解决问题。
四、多角度评价学生,珍视学生生活体验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我与大家》课程实施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深化学生活动体验,保护学生参与热情。评价方式多采用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展示性评价,既关注学生任务完成的质量,也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状态。我们试图通过多元主体,运用多重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估。
《我与大家》在我校已经实施整整一年,由于其实施时间跨度较长,也就更容易突破课堂的时空束缚,从而和学生真实生活对接,在一个个真实任务、活动的体验过程中,逐步改变着学生的语文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市拉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