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
2014-09-08邹运鼎
冷 鹏,汪 天,杨 帆,邹运鼎
(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
冷 鹏1,汪 天1,杨 帆2,邹运鼎1
(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江淮分水岭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肉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该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率低等问题,区域内传统农业的前景不容乐观。经研究发现江淮分水岭经济发展迅速、观光农业资源丰富、旅游需求强烈,非常适宜观光农业的发展。结合发展现状及开发误区,因地制宜地对江淮分水岭进行区域划分,提出开发建设构想框架及具体发展模式。以期待合理整合观光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江淮分水岭;观光农业;可行性;发展思路;可持续性发展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1],在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农业资源、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业设施、自然生态和农家生活等资源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保健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服务[2-3]。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尔·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于农业持续、稳定而迅速的增长,而传统农业缺乏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只有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是唯一的出路[4]。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创新理念,观光农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是突破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瓶颈,解决农业“隐形”萎缩的重要方式之一,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史仅20多年,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尤其是江淮分水岭地区观光农业的研究论述很少。因此本文试以江淮分水岭为研究对象,对该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江淮分水岭地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可行性分析
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长江、淮河之间,是江淮分界线上隆起的岗冲、丘陵地带,西起大别山黄梅尖,东至江苏省高邮湖畔,包括合肥、淮南、滁州等6市23县(见图1)。国土面积4.3万km2,占全省的30.7%,农业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7.2%,2012年人口约1 706.4万,占全省的24.7%(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年)》)。
图1 江淮分水岭位置示意图
(一)江淮分水岭发展传统农业的问题
江淮分水岭发展传统农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低、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脆弱等方面。
相关资料表明,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占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1998年为20.22%,2012年仅为7.93%(见表1)。近年来,区域内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及产量都有逐年增长,尤其是茶叶、瓜果蔬菜的产量增幅最大,而油料的产量则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油料、棉花、茶叶、瓜果蔬菜的等经济作物的产值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合计的产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比重从2002年的13.9%下降到2012年的10.5%,且比重偏低,仅达到10%左右(见表2)。以上数据反映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业持续、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表1 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产值与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单位:亿元)
江淮分水岭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土壤贫瘠、肥力差。区域内土壤以土壤主要以水稻土、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水稻土及黄褐土质地黏重,通气性差,土壤紧实,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仅占1.32%—1.62%,缺少氮磷等元素。第二,易旱多灾,水资源匮乏。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900mm—1 100mm,降雨分布不均匀,灌溉设施和体系不健全以及水库的淤积,严重影响了灌溉的覆盖面。肥东北部、长丰东部、明光市、定远县及凤阳县缺水最为严重,是安徽省农业用水最为匮乏的地区[5]。第三,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山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仅占15.6%,且林下植被少。树种结构不合理,针叶树与阔叶树的比例为9:1,以黑松为主。由于森林的覆盖率低及生态功能脆弱,出现土壤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第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长期大量滥用化肥、农药和地膜,使得土壤出现了板结,通透能力差等问题,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了不良影响。秸秆焚烧造成空气污染,使土壤有机质下降。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农业生态系统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江淮分水岭地区岗冲交错,不利于大型机械化农机的推进。而传统农业经济构成中,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规模小、模式单一、思维落后是其主要特点。小农经济思想不利于农业大规模、高效率、集约化的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传统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来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优质绿色食品以增加农业附加值,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二)江淮分水岭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
1.经济发展迅速,旅游观光需求旺盛
2000—2012年江淮分水岭经济快速发展,以合肥市为例,2012年总产值达到4 164.32亿元,经济总量是2007年的3.1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农村居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截止到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 160.4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21 024.21元;2000—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45%下降到39.2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45.7%下降到38.7%,恩格尔系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见图2)。以上数据表明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在衣食等基本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向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消费重心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等方面偏移。
图2 安徽省2000—2012年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江淮分水岭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截止到2012年,安徽省游客的人数达到29 229.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 519.1亿元,江淮分水岭地区有15家国家级、省级旅游景点,星级酒店167家;2008—2012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成上升趋势(见表3)。
表3 安徽省近五年旅游业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认识,有利于传统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相结合,对农业的其他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
2.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206国道、321国道、沪蓉高速和陕沪高速穿境而过,与合武高铁、合宁高铁以及新桥国际机场和江淮水运等构成了高效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合肥到南京、上海的车程最快仅需要1小时、3小时,便于长三角等地区游客进入。
3.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江淮分水岭地区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内岗冲交错,地形多变,平原面积占35.2%,丘陵面积占41.2%,圩区面积占12.3%,湖泊面积占11.3%。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27.53%,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0.47%,果园面积占总土地利用面积的2.78%(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年)》)。区域内大面积的湿地、森林、水产养殖、果园、茶园及农业等资源,为发展观光农业的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霍山石斛、漫水河百合、六安瓜片、滁州滁菊、银鱼、女山湖大闸蟹、明光绿豆及长丰草莓等绿色健康农产品,都是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面积的丘陵及山岗区不利于大型机械化农业的推进,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旅游资源充分,人文特色突出
区域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构成了绚丽多彩、独具风格的旅游资源。自然风景资源主要体现在山清水秀、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区内主要有滁州的韭山国家森林公园、醉翁亭、碧云湖、琅琊山,淮南的八公山,六安天堂寨、皖西大裂谷、白马尖、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合肥包公祠、环城公园、三河古镇、紫蓬山和岱山湖等旅游景区。尤其是大别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华中地区的最为完整的物种资源库和生态森林系统,并作为“中国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名录”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规划》。徽派建筑群、古城遗址、古徽州文化遗址、历史名人遗址、皋陶文化和楚汉文化、黄梅戏与凤阳花鼓等,构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二、江淮分水岭观光农业资源开发现状
(一)开发的现状
安徽省观光农业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末,相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及台湾地区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对观光农业的重视,《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农家乐旅游等级划分和评定》《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相继推出,从制度上引导江淮分水岭及安徽省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农委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观光休闲农业企业2 086家,年接待人数4 000多万次,营业收益超过116亿元,促进和带动83万余农户增收。目前,江淮分水岭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3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个,休闲农业精品景点22家。2012年度,江淮分水岭地区旅游收入达到810.5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1.9%。观光休闲农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就业岗位和创收机会。区域内具备良好的观光农业资源和开发成功案例(见表4)。
(二)开发的误区
由于江淮分水岭地区观光农业起步晚,尚未形成完善的观光农业发展体系,根据文献参考法及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观光农业园区接待能力差,如不能提供住宿、接待中心、拓展训练中心等。以全椒县丰乐山庄为例,一期投资4 000万元,山庄缺乏客房等基础设施,不能达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景区评审要求,山庄预计通过后续投资9 000万元,建设15 000m2的酒店及配套设施,以完善接待能力[6]。第二,重复建设,无地域特色,大多数观光农业园由农民、企业自发地建立,具有极强的盲目性,出现区域内重复建设相同观光农业项目的情况,造成了恶性竞争,如大圩、三河、肥西、全椒、滁州、怀远等郊区出现功能类似的采摘园,缺乏地域特色,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第三,发展模式单一,缺乏精品工程,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区内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观光采摘园、垂钓园、生态观光园等,未能结合地区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
表4 江淮分水岭地区观光农业资源的总体评价及开发现状
三、江淮分水岭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构想及发展模式
基于休闲农业理论和观光农业的六大影响因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区位优势、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旅游基础)的条件下,为突出观光农业园地域性和特色性,避免重复建设,笔者试将江淮分水岭分为低山丘陵区、畈冲平原区和湖泊圩田区,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特色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并对江淮分水岭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构想给出了建议。
(一)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理论技术及构想
观光农业开发的理论方面,以国外及台湾地区先进的休闲农业理论为主要指导,并结合其他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技术,如旅游学原理与技术、景观学原理与技术、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和园艺学原理与技术。多学科理论的支撑和相互补充,有利于区域观光农业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观光农业开发的技术方面,引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见图3)。在观光采摘园中,引进优良新品种、无土栽培技术、设施温室大棚;现代农业园中,采用滴灌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生物技术、计算机农业控制技术等;立体复合生态园中,以物能循环原理和食用链加环技术为创新点;同时结合观光休闲基础设施和技术,完善观光农业园区的接待、展示及教育等方面的能力。
江淮分水岭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整体布局,结合实际、根据各区域资源及优势,突出差异化。一方面,根据休闲农业理论、观光农业影响因子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对江淮分水岭农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另一方面,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交叉学科的原理与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逐渐形成合理的江淮分水岭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见表3)。
(二)低山丘陵区发展模式
低山丘陵区,占地面积15 663km2,占分水岭总面积的89%。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森林覆盖率差异较大。主要可采取三种模式:第一种,立体复合生态园。利用生态恢复、物能循环原理和食用链加环技术等循环农业理论,将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果树林木、农作物、禽畜、鱼类、食用菌等)有机得结合到一起,使其在生态系统中互惠互利、各得其所、相得益彰[7],如“林—草—牧—沼—菌”“林—果—茶—草—牧—渔—沼”等形式。第二种,森林公园度假村。利用林相、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植物景观,溪、泉、瀑、潭等水域景观,奇峰怪石等地质景观吸引游客亲近大自然[8],为游客提供登山、观景、温泉、避暑、疗养、氧吧呼吸、野外露营、体能训练等项目。第三种,特色主题观光园。建立以果品、粮油和花木等特色主题性农业,利用瓜果或花木特殊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芬芳的气味,为游客创造耳目一新的游憩环境,同时具有提供特色农副产品和农业景观,维护特色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功能。
(三)畈冲平原区发展模式
畈即畈田或平畈田,冲即冲田,为夹在山间较为平坦的水田。畈冲平原区农业较为发达,是江淮分水岭主要的耕作区。采取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化、高科技、规划统一的农业生产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观光旅游价值[9],利用田园景观如广袤的田野、翻滚的麦浪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吸引游客,引进高新技术和新品种,在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的机会。第二种,民俗文化观光园。以农村地域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民俗活动和古村落等为载体,建设农耕文化园和乡村民俗农庄,让游客享受农家乐,充分体会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10]。第三种,休闲观光牧场。是对牧草地的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养殖奶牛、马等食草性动物,为游客提供景观欣赏、赛马竞技、喂养奶牛、挤奶体验,户外休闲和野营为主的观光农业活动[11]。
(四)湖泊圩田区发展模式
圩田(围田)即沿江河、湖泊浅水、河滩低洼处筑堤坝围垦而成的农田,是江淮、太湖、巢湖等流域常用的土地利用方式。该区湖泊众多,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采取三种模式:第一种,生态旅游度假村。利用广阔的湖面,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欣赏白鹭林间起舞、湖泊水天一色的美景,参与垂钓、游泳、捕捞、游艇及养生理疗等活动,品尝水鲜美食,享受渔家乐。第二种,淡水特种种养区。区域内水生养殖资源包括:女山湖大闸蟹、银鱼、淮王鱼、甲鱼、青虾等,水生蔬菜资源主要包括:水芹、茭白、芋头、莲藕、荸荠、菱、芡实、慈姑、蒲菜等[12],以湖滩养殖、特种水生蔬菜生产为主,建立水生蔬菜大观园,利用水生蔬菜本身的人文特征,结合水等自然资源,营造芳草连碧、出水芙蓉等景色,游客在观赏景观的同时,又可以品尝美食,购物。第三种,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具有净化水体、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为珍稀水禽和迁徙鸟类提供繁衍栖息的场所,提供当地特色水产、农产品和以珍禽为主题的纪念品,经营特色旅馆和餐馆,辅以科普教育、观光游览、水产品展览等旅游活动,吸引环保爱好者及科研人员[13]。
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形地貌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农产商品化程度低,农业产值仅占总产值的很小比率,传统农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为解决之一区域所面临的问题,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具有一定的意义。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整体布局,根据自然因素、区位条件、农业基础、经济条件等方面,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突出差异化、逐步合理地开发观光农业资源,形成江淮分水岭地区完善的观光农业体系,改善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农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39-42.
[3]吕明伟,郭焕成,等.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J].中国园林,2008(8):16-20.
[4]杨永华.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中国三农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3(9):28-31.
[5]茆长荣,尚广萍.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控制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6(2):12-16.
[6]肖军,熊健.安徽省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2):38-44.
[7]李文,马友华,夏蕾.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6):1568-1571.
[8]杨财根.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09:31-35.
[9]黄静波.郴州市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289-291.
[10]周叶.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证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J].农业考古,2012(4):245-248.
[11]罗文斌,吴次芳,谭荣.城郊农地休闲利用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30-35.
[12]柯卫东,李峰,孙亚林.安徽中南部地区水生蔬菜资源与生产考察[J].中国蔬菜,2009(20):61-67.
[13]王军,王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江苏海滨湿地保护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11):2175-2181.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and Development Ideas about Developing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LENG Peng1,WANG Tian1,YANG Fan2,ZOU Yun-ding1
(1.School of Forest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Anhui Province,which is one of its major production area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such as grain,oil and meat.Because of the low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fragile environmental ecosystem,the low ratio of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so on,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is not optimistic.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strong demand of traveling and the rich sightseeing agricultural resources,this study shows that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to develop sightseeing agriculture.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regions,and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he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are put forward,with an aim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sonably develop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resources,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sightseeing agriculture;feasibility;development ideas;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F592
A
1009-2463(2014)04-0028-06
2014-04-14
冷 鹏(1988-),男,江苏靖江人,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 帆(198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邹运鼎(194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汪 天(196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