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基于芜湖市的实证分析

2014-09-07张中英冯春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芜湖市第二产业

张中英,冯春林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芜湖 241002)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我国习惯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各业。相关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而第二产业比例过高,中国政府应该主动出台政策,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近年来,各级政府很注重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5月,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最大限度“松绑”服务业、安徽省政府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芜湖市发布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大了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业、服务外包、旅游业、中介服务业、会展业等几大行业的扶持力度,并对具体的扶持政策进行了量化。

就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表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或变化特征。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34.8:29.5:35.7。安徽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38.8:25.2:36,芜湖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26.7:28:45.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产业结构决定相应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的增长要求就业结构做出相应变动;另一方面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亦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就业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会影响产业结构变动[2]。

二、芜湖市产业结构

从整体上来讲,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芜湖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升级优化之中。从1978年的 21.5:54.7:23.8 变为 2011 年的 6.5:65.9:27.7。

1.芜湖市产业结构现状

缆产业,居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第二位。目前,芜湖市四大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多,集聚着38家世界500强、83家上市公司。

2.芜湖市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图2 全国、安徽省以及芜湖市三次产业变化示意图

图1 2011年安徽省各地区及我国的三次产业比重

从图1可以看出,2011年,芜湖市的第一产业比例低于安徽省和全国的平均比例,其比重只有安徽省的一半,芜湖市只有6.5%,说明第一产业在整个芜湖市的比重中很小;第二产业的比例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接近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例三产占比为27.66%,小于全省的平均水平32.2%和全国的平均水平43.1%,其三产比例排名全省16个地市的第13名。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11年,芜湖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第四位,由此可见芜湖市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与其产业结构的排名极度不符。看似矛盾,其实是有原因的,国内学者李钢(2013)提出,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是第二产业,其对经济的贡献率在60%以上[3]。据芜湖市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芜湖已经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产业集聚。而支柱产业建设的重点应是产业集团和名牌产品的创立[4],芜湖市的这几个支柱产业都形成了几个大的企业和品牌,奇瑞汽车多年居中国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其吸引了国内外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芜湖;以海螺集团、新兴铸管鑫科材料等企业为代表的材料产业迅猛发展,水泥产量亚洲第一、PVC型材产量世界第一、铸管产能全国第一;以美的、日立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产业,家用空调器产能超过1000万台,居全国第二位;以无为县高沟镇为重点集群的电线电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都是呈下降的趋势,我国从1978年的28.19%,下降到了2011年的10.04;安徽省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47.18%,下降到了2011年的13.17;芜湖市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21.6%下降到了2012年的6.3%。

芜湖市第二产业从1978年的54.7%上升到2011年的65.9%,年均增长0.33%,其增长速度小于安徽省的平均速度但是由于其基数大,绝对数仍然高于全省水平的10个百分点左右,而同期,全中国的第二产业的比重却有所下降。2011年,芜湖市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全国20个百分点。

芜湖市第三次产业分别从1978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27.7%。整整34年间,第三产业增长不到4%,年均增加率不到0.11%,增长及其缓慢,远远低于安徽省的0.45%和全国0.57%的年均增长率。其中,从1978年2001年,芜湖市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的趋势,2001年达到了41.3%;从2001年到2012年,呈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规律和安徽省是一样的,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占比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的是,其是在2003年达到了最高值41.76%。

3.三次产业贡献率

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第一、二、三等各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业贡献率=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量

经过计算,我们得到图3。芜湖市第一产业产业贡献度从1995年的5.4%下降到了2011年的1.7%,17年间,年均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安徽省第一产业产业贡献度从1995年的30.2%下降到了2011年的4.2%,年均下降了0.76个百分点;全国第一产业产业贡献度从1995年的9.1%下降到了2011年的4.6%年均下降了0.13个百分点。

芜湖市第二产业产业贡献度从1995年的62.3%上升到了2011年的79.5%,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达到了近80%,芜湖市的工业发展程度领先于安徽省其他地市,已经率先进入了工业化后期。

从1995年到2011年,芜湖市和安徽省的第三产业产业贡献度都有所下降,安徽省下降了7.3个百分点,芜湖市更是下降了13.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第三产业产业贡献度却从1995年的26.6%上升到了2011年的43.7%。这说明芜湖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乏力,第三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图3 我国、安徽省以及芜湖市三次产业变化示意图

4.芜湖市第三产业结构

服务业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包括: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教科文卫体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特征,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效率高的特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很多地区正在谋求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2011年,芜湖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3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等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占63%,这说明芜湖市的服务业结构趋于合理和优化。近年来,芜湖市的动漫产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尤为迅速。据芜湖市统计局数据,芜湖市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其中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签约项目投资额近200亿元,动漫已成为了芜湖市的一张城市名片。据芜湖市旅游局统计,2012年,芜湖市旅游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35.61万人次,同比增长40%,旅游总收入224.62亿元,同比增长44.6%。仅芜湖方特一家就接待游客360.2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95亿元。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壮大。

三、芜湖市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表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或变化特征。本文根据芜湖统计局和《芜湖统计年鉴》的提供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对芜湖市就业结构作出了以下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2年,芜湖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53.1%下降到了25.9%,农业人口急剧下降;芜湖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芜湖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8.3%上升到了45.6%,年均增长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芜湖市就业总数的一半,第三产业极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显露无疑。

图4 芜湖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从图5可以看出,2011年,芜湖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25.9%,低于全国34.8%和全省38.8%的水平,在安徽省也是降低的地市之一,这说明芜湖市早已走出了农业经济时代。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虽然只有28%,但是却创造出了65.9%的产值,由此可见芜湖市第二产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芜湖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为45.3%,在全省是最高的,比全省最低的阜阳市高出22个百分点,高于安徽省全省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芜湖市2011年的第三产业45.3%的就业比重却只创造出了27.8%产值,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匹配度严重不符。

图5 2011年安徽省各地区以及全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本文借鉴 “奎尔赛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引用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衡量芜湖市三次产业人才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匹配关系。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比重/就业结构比重-1

根据上述公式,如果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等于零,那么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完全匹配,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越低,即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越失衡;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越高。若偏离度为正值,即产业构成大于人才构成,这说明该产业的人才是欠缺的;若偏离度为负值,即产业构成小于人才构成,说明该产业人才过剩[5]。

第一产业的产业偏离度小于零,说明第一产业的人才是过剩的,从2000年到2012年,芜湖市的第一产业产值降低了4.8%,由图5可以看出,芜湖市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为26.7%,低于安徽省的38.8%。从总体上来说,第一产业的产业偏离度有小幅的上升趋势。但是从2000年到2007年,偏离度一直在上升,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2007年的-0.81后又开始下降,直到2012年的-0.76。

第二产业的产业偏离度一直大于零,说明芜湖市的第二产业的人才是缺乏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是芜湖市的主导产业,拥有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由2000年的48.7%一直上升到2012年的65.9%,与此同时,就业的供给却没跟上,普通一线工人特别是熟练的操作工的缺口很大。

第三产业的产业偏离度由2000年到2004年一直为正值,从2005年到2012年一直为负值且数值有扩大之势,芜湖市2011年的第三产业45.3%的就业比重却只创造出了27.8%产值,说明芜湖市的第三产业的人才存在过剩,第三产业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却没有创造出与之匹配的增加值,从2000年到2012年,芜湖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下降了12.5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芜湖市三次产业的人才结构与三次的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人才过剩的现象,第二产业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是存在的。库兹涅茨曾经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演化趋势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指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既相互联系又不完全同步发展[6],李丽萍等(2006)研究了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发现武汉市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过高[7]。陈大红(2007)研究发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过多的问题[8]。

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回归分析

前面对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接下将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首先构建指标:分别用X1、X2、X3表示芜湖市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用Y1、Y2、Y3表示芜湖市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将它们作为解释变量。 分别对 X1、Y1,X2、Y2 和 X3、Y3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结果如下:

表1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从上表可知,第一产的产值和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Y2是X2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是导致第二产业产值的原因;Y3是X3的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是导致第三产业产值的原因。接下来,对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回归模型

其中,为降低和消除异方差,对 X2、Y2、X3、Y3分别取对数 LnY2、LnX2、LnY3、LnY3 进行计量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模型(1)中,T 统计量为 6.08,P 值为 0.0018,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R2为0.89,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模型(2)中,T 统计量为 6.00,P 值为 0.000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R2为0.88,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成正相关关系,系数为4.66。这说明,芜湖市第二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就业供给,第二产业的产值就提高4.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很高,这就是为什么占就业人数28%的第二产业却创造出了65.9%的产值。也进一步证明了第二产业是目前芜湖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成正相关关系,系数为2.45。这说明,芜湖市第三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就业供给,第三产业的产值就提高2.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小于第二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占就业总人数45.3%的第三产业却只创造出来27.7%的产值。

五、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芜湖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但是吸纳就业的能力很强。芜湖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第二产业,其对经济的贡献率接近80%。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第二产业的人才供给,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可以组织特定人才专场招聘会,扩大就业门路,实现就业市场信息的透明,让用人单位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除了提高物质待遇外,还要注重员工长远的职业发展,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奖励,给他们描绘美好的人生蓝图。

据报告显示,除了对一线操作工需求大以外,芜湖市对高级技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求人倍率分别为3.43、2.16、2.15。事实上,之所以第二产业人才供给有限,一部分原因是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边是大批的下岗失业/待业人员,而另一边一些新兴的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亟待提高。所以,需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举办对待岗和在职职工的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可用的高素质熟练工人。

因此,须加强芜湖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李锐.产业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谌新民,杨永贵.民工短缺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8).

[3]李钢.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产业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3(4):43-55.

[4]赵春雨,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06):536-543.

[5]梁涛.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度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80-84.

[6]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李丽萍,黄薇.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6(04):79-80.

[8]陈大红.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经济,2007(03):6-7.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芜湖市第二产业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