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史记》古汉语与现代英语语法对比研究

2014-09-07李春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古汉语后置例句

宁 静,李春祥

(1.通化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 通化 134002;2.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古汉语与现代英语同属于svo语言,因此在语法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这是由基本语序svo所带来的相关类型学特征。[1]由此,古汉语与现代英语在语言类型学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主谓倒装、连动式谓语、状语后置、双宾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兼语句式、主谓词组、名词动用等等,本文将以上述9种常见语法现象为基础,对《三国史记》[2]古汉语和现代英语进行对比研究。

《三国史记》成书于1145年(南宋高宗绍兴15年),作者金富轼,为王氏高丽的大臣。《三国史记》以中国古代正史的纪传体体例编撰,以古代汉语写成,由本纪、志、年表、列传四部分构成,是研究高句丽、新罗、百济历史的重要史著。其史料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春秋》、《左传》、《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通典》、《古今郡国志》、《风俗通》、《括地志》等;二是源自以古代汉语写成的朝鲜古籍,如《三韩古记》、《海东古记》、《新罗古记》、《新罗古事》、《帝王年代历》、《鸾郎碑文》、《崔致远文集》、《花郎世纪》、《鸡林杂传》、《海东高僧传》、《乐本》、《金庾信碑文》、《庄义寺齐碑文》、《三郎寺碑文》等。在1446年现在通行的朝鲜文字产生以前,朝鲜半岛的人民均说汉语,以古汉语著书,《三国史记》自然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古汉语著作。因此,将现代英语与《三国史记》中古汉语语法进行比较研究完全可行。

一、《三国史记》中古汉语语法现象统计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三国史记》中存在大量古汉语语法现象,其中和现代英语相关的语法现象主要有9类,包括主谓倒装、连动式谓语、状语后置、双宾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兼语句式、主谓词组、名词动用等,共计1559条①,其中主谓倒装6条,占0.4%,连动式谓语456条,占30%,状语后置138条,占 8.9%,双宾语 71条,占 4.6%,宾语前置 29条,占1.9%,定语后置60条,占3.8%,兼语句式627条,占40.2%,主谓词组32条,占2.1%,名词动用140条,占9%,其中相关语法现象最多的是兼语句式,占总数量的40.2%,最少的是主谓倒装,仅占0.4%。(详见表1)

表1 《三国史记》中古汉语语法现象统计简表

二、现代英语与《三国史记》古汉语语法比较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都存在,特点是打破了正常的“主语+谓语”句子结构(英语中称之为SV结构),变成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倒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谓语,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愿更加强烈。

例句1:大哉,新大王之德泽也!(《高句丽本纪·新大王》p199)(新大王的恩德宏大啊!)谓语:大,为形容词动用。 主语:新大王之德泽,以主谓结构构成。

例句 2:诚哉,斯言也!(《列传·金庾信》p503)(这些话很真诚啊!)谓语:诚。主语:斯言。

例句 3:Everything I tell you is true,believe you me.(我告诉你的一切都是真的,相信我吧)谓语:believe,主语:you,本句为强调“believe”而引起主谓倒装。

例句 4:She is going to Beijing for vacation,isn’t she?(她要去北京度假,对吗? )谓语:isn’t,主语,she,疑问句主谓倒装。

例 句 5:Isn’t it exciting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周游世界多么令人激动啊! )谓语:isn’t,主语:it,感叹句主谓倒装。

例句 6:No sooner had my sister arrived than she went away again.(我妹妹刚到家就又走了。)谓语(一部分):had,主语:my sister,当具有否定意义的副词 “No sooner”处于句首时,引起部分谓语动词“have”倒装。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主谓倒装语法结构在《三国史记》中出现的情况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了强调谓语,烘托语气。英语中主谓倒装出现的情况比《三国史记》要多。英语倒装句的句法特征是:主语出现在谓语动词或复合谓语动词中的助动词╱能愿动词之后。[3]主要有强调谓语动词主谓倒装(例句3)、疑问句主谓倒装(例句4)、感叹句主谓倒装(例句5)、否定句主谓倒装(例句6)等等。其中例句6的主谓倒装应属于不完全主谓倒装,属于英语中具有否定意义的副词处于句首时,引起部分谓语动词与主语倒装,倒装的这个谓语动词一般为情态动词或助动词。其余例句则属于完全主谓倒装,《三国史记》古汉语中则没有类似于例句6的不完全主谓倒装,全部是完全主谓倒装,可见现代英语要比《三国史记》中古汉语主谓倒装的类型更加丰富。

2.连动式谓语

连动式谓语在古汉语中属于复杂谓语,“一句之中,谓语不止一个,我们给它一个总名目,复杂谓语。”[4]连动式复杂谓语就是连用几个动词,或者连用几个动宾结构,其特点是动作由一个主语发出。《三国史记》中连动式谓语一般有两个连动谓语,但也有两个以上连动谓语的。

例句1:有一鹊飞鸣而随之。(《新罗本纪·脱解尼师今》p8)(有一只喜鹊飞舞鸣叫并且跟随着他。)连动谓语:飞鸣、随。

例句 2:掘草根以吃。(《列传·都弥》p547)(挖草根来吃。)连动谓语:掘、吃。

例句3:王宴劳以遣之。(《高句丽本纪·大祖大王》p193)(王宴请慰劳并且打发肃慎使者走了。)连动谓语:宴劳、遣。

连动式复杂谓语在英语中一般称为并列谓语,也是由一个主语发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

例句 4:Those old people sang and danced together to music on the radio.(那些老人跟着电台音乐又唱又跳。 )谓语 1:sang,并列谓语:danced。

例句 5:Go upstairs and call her for me.(上楼把她给我叫过来。 )谓语 1:go,并列谓语:call。

《三国史记》连动式谓语和英语并列谓语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构成,《三国史记》连动谓语之间需要用连词“而”和介词“以”连接;而英语并列谓语的两个谓语动词需要用并列连词“and”连接。可见英语并列谓语的结构形式和《三国史记》连动式谓语十分相近。

3.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现象在《三国史记》中比较多,但也有状语在谓语动词前面的句子,状语后置属于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后置状语和谓语之间用介词“以”连接。

例句1:责之以中国之礼。(《新罗本纪·奈勿尼师今》p35)(用中国之礼责备奈勿尼师今。)后置状语:以中国之礼。

例句2:覆屋以瓦不以茅。(《新罗本纪·宪康王》p158)(用瓦不用茅草覆盖屋顶。)后置状语:以瓦不以茅。

例句3:谕以“高句丽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 (《高句丽本纪·婴阳王》p244)(以“高句丽国王服罪,朕已经赦免他,不可前去讨伐。”诏谕。)后置状语:以“高句丽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

英语中的状语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后置在句末,充当状语的可以是状语从句,也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词组、复合结构等等。

例句 4:That young black man sat on the chair,with a pipe in his mouth.(那个年轻的黑人坐在椅子上,嘴里叼着个烟斗。)后置状语:with a pipe in his mouth.

例句 5:I left my glasses in a cab that very day.(我是在那天把眼镜落在了一辆出租车上。)后置状语:that very day.

例句 6:I can take you go wherever you want to.(我可以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后置状语:wherever you want to go.

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三国史记》中后置状语和谓语间不能断开,而且要由介词“以”进行连接,例句1后置状语由定语“中国”、小品词“之”和中心词“礼”构成,例句2后置状语由名词“瓦”和“茅”构成,例句3后置状语由三个句子构成;英语后置状语与谓语之间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开,例句4是由介词短语充当后置状语,例句6是由连接副词“wherever”连接的状语从句充当后置状语,这种特点与例句3相似。英语状语后置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英语中的句末位置通常表示前面部分所烘托的高潮,而句首位置则表示传递实质性信息或内容前,听者/读者所需要了解的一般前提。”[5],如例句5的后置状语烘托的是“就在那天”,她拜访了他。《三国史记》后置状语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如例句1后置状语强调的是“中国之礼。”

4.双宾语

双宾语是指一句话中一个谓语动词带有两个宾语,如赐与意义的动词“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6]其位置一般是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

例句1:帝赐王白鹦鹉雌雄各一只及紫罗绣袍。(《新罗本纪·圣德王》p117)(唐玄宗赐给新罗圣德王一对白鹦鹉及紫罗绣袍。)间接宾语:王,直接宾语:白鹦鹉雌雄各一只及紫罗绣袍。

例句2:高祖授王大将军辽东郡公。(《百济本纪·平原王》p241)(隋文帝授予平原王大将军辽东郡公称号。)间接宾语:王,直接宾语:大将军辽东郡公。

例句3:王问群臣战守孰便。(《高句丽本纪·新大王》p199)(新大王问群臣出战和坚守哪个更好。)间接宾语:群臣,直接宾语:战守孰便。

现代英语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的排列位置多数与《三国史记》古汉语相似,也是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

例句 4: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 gives u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现代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间接宾语:us,直接宾语: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例 句 5:They've instructed us what to do next.(他们已经指导我们下一步做什么。)间接宾语:us,直接宾语:what to do.

例句 6:Inform him I’m out.(告诉他我出来了。)间接宾语:him,直接宾语:I’m out.

从以上例句可知,《三国史记》古汉语与现代英语双宾语排列位置大体相同,充当间接宾语的大都是代词,如例句1、例句5的间接宾语分别为“王”、“us”;也有由名词充当的,如例句3的间接宾语分别为“群臣”;直接宾语的充当成分则比较丰富,如例句2、例句4的直接宾语为名词,例句3的直接宾语为动词性词组,而例句5和例句6则分别由不定式和从句充当直接宾语。

5.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和现代英语中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把在正常词序下通常较晚出现的成分移至句首,使之处于突出的位置,从而受到特殊强调,这种语法手段叫做前置(Fronting)”[7],我们这里只讨论宾语前置。

例句1:二弟初未之信。(《高句丽本纪·宝臧王》p269)(二弟当初不相信这件事。)前置宾语:之。

例句2:子何不自释乎?(《高句丽本纪·大武神王》p186)(你为何不开脱自己呢?)前置宾语:自。

例句3:惟大国是望。(《新罗本纪·盖卤王》p89)(只有寄希望于大国。)前置宾语:大国。

例句4:Their support we might enlist. (我们可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前置宾语:their support.

例句 5:What a wonderful picture the artist has drawn!(这个美术家画的画真漂亮!)前置宾语:What a wonderful picture.

例句6:Whom are they talking about? (他们在谈论谁?)前置宾语:whom.

以上例句中,《三国史记》古汉语宾语前置主要出现在否定句、疑问句、陈述句里,现代英语则主要出现在否定句、感叹句、疑问句中,而一般陈述句也有宾语前置现象,如:The more he earns,the more he spends.陈述句宾语前置主要是为了突出宾语,如例句 3 是为了突出“大国”,“The more he earns”则是为了突出“the more”。例句1是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需要前置,例句6是英语特殊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首。

6.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现代英语也是如此。

例句1: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高句丽本纪·婴阳王》p248)(生还的士卒不超过数千人。)后置定语:还者。

例句2:选医官精究者充内供奉。(《新罗本纪·景德王》p126)(选拔精通医术的医官充当内供奉。)后置定语:精究者。

例句3:可谓豪杰非常者矣。(《高句丽本纪·宝臧王》p262)(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豪杰啊。)后置定语:非常者。

例句 4:The man speaking to the teacher is our monitor's father.(正与老师谈话的那个人是我们班长的父亲。)后置定语:speaking to the teacher.

例句 5:He has given me so many people to look after.(他让我照顾这么多人。)后置定语:to look after.

例句 6:The five-star hotel that they are building will cost 2 billion.(他们正在建造的五星级酒店将耗资20亿。)后置定语:that they are building.

《三国史记》古汉语和英语定语后置的主要原因是将定语置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上,目的是突出强调定语所要表达的信息。如例句1强调的是“生还”,例句4强调的是“speaking to the teacher”。《三国史记》中充当后置定语的主要有动词(例句2)、形容词(例句3)等,英语中充当后置定语的有现代分词短语(例句 4)、非限定动词(例句 5)、定语从句(例句6)等等。

7.兼语句式

兼语句式在《三国史记》古汉语语法现象中数量最多,达到627条,其特点是一句话中有一个兼语,这个兼语既是上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下一个动词的主语,它兼有不同动作的受事者与施事者的两重身份。《三国史记》古汉语兼语句式与现代英语中的SVOC句式无论从句子结构,还是各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上看,都表现出来极大的相似性。英语SVOC句式也称为复合及物宾补关系,其特点是动词后面的宾语及宾语补足语在意义上分别等同于一个名词性分句的主语和谓体,这相当于英语中的第一个动词作为谓语,而把表达类似古汉语兼语和第一个动作的表达形式视为非谓语形式。

例句1:王使将士逆战。(《新罗本纪·真平王》p59)(真平王派将士迎战。)兼语:将士。

例句2:遣使入唐贡方物。(《新罗本纪·景文王》p156)(景文王派遣使臣入唐敬贡本地物产。)兼语:使。

例句3:多娄王在位第六年立为太子。(《百济本纪·己娄王》p282)(多娄王在位第六年立己娄王为太子。)兼语:己娄王。

例句 4:Someone yelled for me to shoot.(有人让我开枪。)复合宾语:me to shoot.

例 句 5:I'll soon get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我将快速把这里收拾好。)复合宾语: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例句 6:His experience left me frightened.(他的经历让我感到恐惧。)复合宾语:me frightened.

以上例句中兼语有时可以省略,如例句3便省略了兼语“己娄王”,但这种省略需要有前文的铺垫,普遍情况是不省略兼语,兼语在古汉语句子中既充当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又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动宾短语的宾语与主谓短语的主语重合,动宾短语与主谓短语组成兼语短语又充当这句话的谓语,如例句1的动宾短语为“使将士”,主谓短语为“将士逆战”,兼语短语“使将士逆战”则成为整个句子的谓语。英语复合宾语中的宾补不能是动词,这与古汉语兼语句式中的主谓短语有所不同,可充当宾补的成分很多,如动词不定式(例句 4的“to shoot”)、介词短语(例句5的 “in good order”)、 过去分词 (例句6的“frightened”)等等。

8.主谓词组

古汉语中的主谓词组,多数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加“之”字,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在一般称为主谓词组偏正化,主谓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状语等句子成分。主谓词组在英语中可对应为“主语+逻辑谓语”的主谓结构,有学者认为英语的一个重要句法特征是 “英语句子成分除谓语外都可视为‘主谓结构’的嵌入”[8],主谓结构在英语句子中非常普遍而且位置灵活,可充当主语、表语、宾语等等句子成分。

例句1:大王不患民之不安。(《新罗本纪·奈勿尼师今》p35)(百济近肖古王不担心百姓不安定。)主谓词组:民之不安。

例句2:桀娄等之为不义也,明矣。(《百济本纪·盖卤王》p307)(桀娄等人所做的不义之事很明显了。)主谓词组:桀娄等之为不义。

例句3:帝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高句丽本纪·婴阳王》p258)(唐太宗攻克辽东时,白岩城守军请求投降。)主谓词组:帝之克辽东也。

例句 4: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 has earned a reputation for himself.(他为人民工作给我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主谓结构: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

例句 5:The only problem is their work without a plan.(问题是他们工作无计划。)主谓结构:their working without a plan.

例 句 6:He depicted the fish swimming in the fish bowl.(他描画了鱼在水缸里游动的画面。)主谓结构:the fish swimming.

上述《三国史记》古汉语主谓词组例句中的谓语为动词充当, 分别为 “安”(例句 1)、“为”(例句 2)、“克”(例句3),主谓词组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为宾语(例句 1)、主语(例句 2)、状语(例句 3),而英语主谓结构中的逻辑谓语不能由动词充当,可由动名词充当,如“working”(例句 4)、“swimming”(例句 6),主谓结构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例句4)、表语(例句5),例句6则是主谓结构作介词of的复合宾语,又与of组成介词短语,成为“picture”的定语。

9.名词动用

英语名词动用的构词法特点是无需借助词缀就实现词类的转换,这种方法也叫零位派生(zero derivation),即一种词类加上零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词类,[9]转类后的动词具有原名词的词性。古汉语名词动用也是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创造新词的时候,往往“用表某事物本体的名词,表与该事物有关的动词,如鱼是名词,可用来表动词捕鱼的渔。”[10]这符合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

例句1:东海水赤。(《新罗本纪·善德王》p66)(东海的水变成了红色。)名词动用:赤。

例句2:吾以不天,寝致祸乱。(《新罗本纪·敬顺王》p169)(我因为不恭敬上天,终于招致祸乱。)名词动用:天。

例句 3:色以赤青。(《杂志·色服》p413)(用赤色青色染色。)名词动用:色。

例句 4:He is going to father a child soon.(他很快就要当上爸爸了。)名词动用:father.

例句 5:My elder sister guitarred until late into the night.(我姐姐弹吉他一直到深夜。)名词动用:guitar.

例句 6:He penciled all his ideas on the complaint book.(他用铅笔在申诉书上写下了他所有的想法。)名词动用:pencil.

名词动用在语义上具有名词的原有特性,有时具有强烈的形象比喻意义,如 “赤”(例句1)、“天”(例句2),渲染了红色的海水和上天的震怒,“father”(例句4)则展现出一个快要当上爸爸的人的快乐心情。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九类《三国史记》古汉语和英语语法例句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既具有共性特点,同时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体现了两种语言的差别和魅力。对这些共性和差异性特点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对两种语言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对两种语言的教学和学习,更有利于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三国史记》,可谓《三国史记》的新的研究领域。尽管如此,本文的对比研究还属于“语言表层结构”的对比,没有深入到“思维形态”层面的对比,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将“研究视界集中于对比中的两种语言思维发展的人文史领域和两种语言的语言发展状况,包括历时的发展和共时的发展。[11]”这样才能使现代英语和《三国史记》古汉语的对比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成果也将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总之,从语言学角度看,《三国史记》是浩如烟海古汉语宝库中的一颗珍珠,自然具备了古汉语所蕴含的大量语法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尽管《三国史记》的作者金富轼属于王氏高丽的大臣,王氏高丽也曾在某一时段内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管辖,但其文化属性依然属于中华文化范畴这一点却毋庸置疑,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要材料依据,以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为宗旨,怀着对“仲尼乃人伦之杰”[12]的崇高敬意,以古代汉语写成的《三国史记》,亦将永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沧海一粟。

注释:

①包含两种以上语法现象的例句不重复统计,如“善乎,韩愈之论也!(《列传·圣觉传》p543)”,此句既有主谓倒装语法现象,又有主谓词组语法现象,仅被统计在主谓倒装条目以下。

[1]石毓智.论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兼论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形成的历史动因[J].外国语,2002(1).

[2]金富轼.三国史记[M].孙文范,等校勘.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徐盛桓.英语倒装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4]杨伯峻.文言文法[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伦道夫·夸克.英语语法大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8]李玉陈.句法与翻译[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

[9]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周大璞,主编.黄孝德,罗邦柱,分撰.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1]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5).

[12]徐居正,等.东文选·(金富轼)仲尼凤赋 [M].【韩】太学社,1975.

猜你喜欢

古汉语后置例句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五轴机床分类运动学建模及后置处理验证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