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叔和乃湖北名医小考

2014-09-06陈国权张志峰马长青

中医药通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豫章药王张仲景

● 陈国权 张志峰 马长青



王叔和乃湖北名医小考

● 陈国权1*张志峰1▲马长青2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撰著《脉经》,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其生平,正史无传,医史不详,因此其籍贯、生卒、身世等尚无定论。通过查阅史书,引证地方志,参阅族谱,走访史迹,访谈王氏后人,从王叔和生活的“时局与地域”、“年龄与机遇”、“为医与为相”三方面考证,认为王叔和在湖北襄阳、麻城生活,行医多年直至终老,当属湖北名医。

王叔和 生平 湖北

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旋即毁于兵燹,得益于王叔和的首次收集整理,该书流传至今。为何是山西的王叔和加以收集整理,而不是河南籍某名医、也不是与河南邓县(今邓州,为南阳所辖)毗邻的湖北某名医?而湖北人心目中的名医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湖北蕲春人)、庞安时(公元1042~1099年,湖北浠水人)、万密斋(公元1499~1582年,湖北罗田人)、杨际泰(公元1780~1850年,湖北武穴人)以及被誉为“中华脉祖”的王叔和,此五位被统称为“鄂东五大名医”。王叔和祖籍山西高平县人(也有谓系山东邹城人),是我国西晋的名医、太医令,为何成了湖北名医?经考是基于以下的事实。

1 时局与地域

《王氏族谱》曰:“祖,西晋人也。世居山西泽州府高平县。”泽州,《辞海》注:“州、府名。隋开皇初改建州为泽州。治所在丹川(今山西省晋城东北)。唐贞观初移治于晋城(今县)。辖境相当今山西东南部沁水、阳城、晋城、高平、陵川等县地。……”经查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高平县志》,发现对于王叔和是否系高平人氏有不同记载,其《卷八·艺文四·辨乡贤》:“吾邑乡贤祠,凡三十八人具于州志,其非吾邑而误入者六人:虞溥、郗鉴、徐招、檀翥、蔡袭、田弘也。其不入祠而误载入人物者四人:李贤、蔡祐、王叔和、王友值也。”这可能与叔和年轻时即逃避战乱而南徙,在老百姓的脑海里印象不深有关。虽然在《高平县志》中尚未发现叔和南徙的记载,但叔和南徙之地为湖北的黄麻及当时荆州所在之襄阳一带乃有据可循。《王氏族谱》:“……及元帝渡江,五胡乱华,北方震荡,祖乃渡河南徙,避居于此焉。外人有据野史谓祖徙豫章,属今江西者,不知江西之名,豫章乃其后也。《春秋传》吴伐楚,自豫章与楚夹汉。杜注:豫章,汉东江北,地名,今考与图,惟黄麻等处,实当之。然则此处之为豫章,已先江西而得名。而谓我祖之居豫章者,益可信其实居于此也。”豫章,《辞海》注:“古地区名。《左传》杜预注一作‘在江北淮水南’(昭公十三年),一作‘汉东、江北地名’(定公四年)。后人解释不一:豫章不止一处,又有淮南、汉东二处,淮南、江南二处,和淮南、汉东、江南三处等说;或以为西起豫章间淮南、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的鄱阳湖一带都在豫章范围之内;或以为专指今安徽寿县、合肥一带。”《辞海》所注的一部分与《王氏族谱》中的药王庙、药王冲所在地相近。其来何由?《王氏族谱》:“祖以神医寿世,朝廷勅赐‘药王’,今药王坟、药王庙、药王冲,其名所由来也。”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麻城县志·前编·卷之十五·杂志》所载“晋名医王叔和墓:在县南三十余里之青龙区。相传王系本邑人,为一代医宗,著有《脉经》行世,后人钦慕,名其地为药王冲。”可以佐证其药王坟及药王冲。此足证王叔和生前曾在麻城县生活、行医多年。

襄阳境内也有王叔和之墓。一人数墓非独叔和,与襄阳王叔和之墓相距约5米即是杜甫之墓,而杜甫之墓在全国共有8处之多。襄阳的王叔和之墓坐落在岘山脚下,相传尚有叔和生前用过的洗药池、王叔和井(蔡家坡),井旁立有纪念王叔和的石牌坊等。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三十一·艺文》不仅有汉·张机及其著作(《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一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以上俱见《隋书·志》;《脉经》一卷、《济黄经》一卷、《五脏荣卫论》十卷、《口齿论》一卷,俱见《宋史·志》的详实记载。而且有晋·王叔和及其著作(《脉经》十卷、《论病》六卷,俱见《隋书·志》;《脉诀》一卷、《孩子脉论》一卷、《脉诀机要》三卷、《金匮玉函》八卷,俱见《宋史·志》的记载。张仲景出生、生活、行医在河南省邓县,为何其著作记载于《襄阳府志》中?原来历史上邓县曾为襄阳郡所辖,故张仲景及其著作、为逃避战乱而南徙襄阳的王叔和及其著作均被《襄阳府志》所载,至今襄阳民间尚流传着“襄阳有个王叔和,死人医得活”的佳话。因此,叔和也曾在襄阳生活、行医多年,否则《襄阳府志》不可能有记载。

在叔和祖籍高平县也有不少相关记载。《高平县志·卷之五·古绩》:“王叔和药碾在王司村,今土窑石碾俱存”;《高平县志·卷之十三·人物》及《续高平县志·卷之十四·杂著》:“王叔和者,史无其传,相传为西晋高平人,吾邑在西晋本无高平之名,今王寺村所存药碾古绩,盖亦后人之傅会耳”;《高平县志·卷之十四·艺术》:“晋王叔和,为太医令,博通经史,洞识修养之道,精诊切,簒岐伯华佗等书,撰《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三卷,辨晰最详。张仲景作《伤寒论》,文字错简,迨叔和撰注编次,始成全书,见唐甘伯宗名医传,考住邑之王市村,今土窑、药碾犹存,辨见人物”;《高平县志·卷之十七·杂志》:“晋王叔和,《金匮玉函》八卷、《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三卷、《孩子脉论》一卷、《脉诀机要》三卷、《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论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虽有“司”、“寺”、“市”之不同,但皆说明高平县有个王叔和居住过的村落。所及叔和的著作与《襄阳府志》所载同中有异。见表1。

表1 《高平县志》与《襄阳府志》所载王叔和著作比较

由此可见王叔和的脉学理论除现存流传的《脉经》以外,尚有《孩子脉论》、《脉诀机要》、《脉诀》及《脉赋》等,憾俱未见其流传。

但今人所见的康熙年间刻本《山西通志》只有三十二卷,在“古蹟”栏目下并无上述记载,而在其《卷之二十五·方技》中有如此记载:“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窮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撰《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一卷,仲景作《伤寒论》,错简迨叔和撰次成书,事见唐甘伯宗名医传。”

民国《麻城县志》谓:王叔和以年老辞官乔寓襄阳,晋太康元年(280年),王叔和病故于襄阳,终年79岁,葬于岘山之麓,其墓则封垄在今之麻城县青龙尾居城南30里处(与武汉市新洲县〈现新洲区〉相邻)。

此种记载虽与《王氏族谱》“葬于老爷山”(即现麻城市白果镇“药王冲”之所在)之载有别,这些在上述《麻城县志》中并未涉及,但都不能否认王叔和生前在湖北的襄阳、麻城两地都生活、行医过。

2 年龄与机遇

王叔和的生卒年代无正史可查,《王氏族谱》也谓“生卒未详”,现主要有两种看法,即公元201~280年和公元210~285年,持前看法的为多。而仲景的生卒年代公认为公元150~219年。如此则叔和与仲景同在世者达18年之久。

对于王叔和的身世,一种说法认为其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时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荆州襄阳(三国时的荆州在襄阳,现在的荆州即三国时的南郡。三国时天下大乱,唯荆州太平—作者据李今庸口述),投奔同族人王粲(字仲宣)、王凯,受到王氏兄弟的照顾,同时得到同乡刘表的关怀。叔和幼有大志,聪慧好学,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知识渊博,通古达今。东汉建安年间刘表病逝,王氏兄弟归顺了曹操。叔和目睹了战争和疾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立志学医,以解万民之苦。从此,他多次到邓县,学习张仲景的医道,探求张伯祖的验方。两三年后,叔和便行医于襄阳一带,被誉为“神医”(这与《王氏族谱》“祖以神医寿世”相符)。经查《嘉靖邓州志·卷十六·人物列表·方技传》可见:“张机,字仲景,涅阳人,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尝见侍中王仲宣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后半年必死,宜预服五石汤,庶可免也。仲宣时年二十余,闻而恶之,受方不饮,数日复见机佯曰:‘药已饮矣!’机曰:‘观君气色非饮药者,何轻命欺人如此邪?’后二十年仲宣果如所言。机著《伤寒论》十卷,华佗读而善之曰:‘此活人书也!’机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并传于世。”

另一说,叔和出生于达官贵族家庭,家族中数代是权势显赫的贵族,亦有名震当时的文人学士。由于家庭优越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使得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从小兴趣广泛,少年时期,已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加上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

上述两种说法虽有家庭出生的天壤之别,但在襄阳一带能亲见仲景之书甚或与仲景的弟子交往是难得的机遇。这与《王氏族谱》中的某些记载也有相同之处。战乱本身是坏事,但对叔和而言可谓是因祸而得福。

3 为医与为“相”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流传已久,无论是出自三国诸葛亮之口还是出自宋儒范仲淹之口,均说明一个好的宰相(或丞相)及好的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宰相肚中能撑船”更是人们对担当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重要职位者的赞誉与褒奖。这告诉人们,凡有志者必居二者之一。这其中又是否多少寓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意,尚未可知,但叔和已像仲景一样兼得了。叔和生前为西晋太医令早已是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而且是在其为医且享誉一方之后。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曾推测王叔和也为张仲景之亲授弟子,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尊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魏正始初年(公元240~249年),朝廷选叔和进京为御医,后任太医院太医令,掌管朝廷医政,任太医令之后,便着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这其中必然少不了《伤寒杂病论》。对叔和来讲,先为医后为相,为相后方可更好地为医,其脉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为后世所钦慕。

因此,从时空上看,王叔和出生于高平县,曾为西晋名医、太医令;从地域上看,因五胡乱华而被迫向当时荆州迁徙的王叔和长期生活、行医于现襄阳和麻城两地,故王叔和为湖北名医是毋庸置疑的,现湖北省麻城市中医医院大厅内所悬挂五大名医的画像,王叔和居首。

陈国权,男,教授。主要从事《金匮要略》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志峰,男,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Email:zhangfxin@sina.com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430061);2.湖北襄阳市中医医院(441000)

猜你喜欢

豫章药王张仲景
刘江宁作品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灿若星辰——音舞诗画《1921·豫章那个班》主题曲
豫章文化内涵研究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豫章书院”办成戒网瘾学校
药王孙思邈
善良的打劫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