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思考

2014-09-05李志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李志杰

摘要:生态价值观是在人类改造社会中逐渐形成的,生态教育是人类对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在初中语文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可行性、生态意识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进而提出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意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16-02

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大气污染、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一个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最严峻的生态问题。治理生态的思路和途径有多种,而教育是可行且基本的一种社会途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后天意识,在教育中渗透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进而实现保护生态、治理生态的目标。笔者认为,语文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任,从中渗透生态价值观将有助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一、在语文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可行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教育渐渐在全国中小学普及开来,这对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过去对学生进行的生态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生态价值观的传授,所以在他们参与社会之后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将生态教育正式纳入了中小学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为创造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在这种大环境下,生态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正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这并不是脱离教学大纲范畴,胡乱添加的学习任务。从另外一层意义来讲,“文以载道”,语文教育的“道”意义深远,而生态之“道”正是被包裹其中的冰山一角。所以说,在初中语文中渗透生态教育完全切实可行。

二、语文教材中生态意识的体现

1.表述作者鲜明生态观点的篇目。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找到许多直抒自然生态观点的篇目,如严春友的《敬畏自然》,开题就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就“敬畏”一词来讲,敬即“尊重、敬重”,包涵着对自然之爱,依恋、珍惜自然;畏即“畏惧”,就像男子怕老婆一样,正因为极致的爱才产生了“怕”。“畏惧”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反映出一种思索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态度。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与自然作对,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其结果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再如法布尔的《绿色蝈蝈》篇目,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夜晚的艺术家”等拟人化的口语称呼蝈蝈,体现了对自然生物的爱,他将生态观念写进文字里,让学生感受到爱护生物的鲜明立场。

2.表达作者生态理想的篇目。《大雁归来》这篇散文显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观察视角,当然这对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教材的初衷并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生态理想观点。作者在描述大雁时并不是像一般的观察者一样,而是秉承了一份诗人的情怀,他把大雁看为人,有喜怒哀乐,团圆时欢呼着旅行,孤独时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人。可见,作者并没有将生物与人区别开来,而是共同处在一个生态系统的一家人。

3.批评人类欲望的篇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篇目中,作者用人造工程的数字揭示了仙湖“消逝”的原因,意在批评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破坏了生态环境。“昔日的罗布泊使我惊讶,水面如镜,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今日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巨大的差别揭示了作者对眼前惨烈景象的遗憾,人类始作俑者的盲目和愚昧。

三、初中语文中生态价值观渗透的方法

既然生态价值观需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那么我们就应该研究和实践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展开生态教育。像《敬畏自然》、《大雁归来》等篇目并不是因为与生态价值观巧合而选择的,而是新课程教材编选的有意为之。这类文章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有许多沾沾自喜的杰作,然而每一项杰作换来的都是惨痛的教训。“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使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虽然说这是自然灾害,但科学向我们证明,地震与人类频繁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无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依据教学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计划,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

2.挖掘课堂潜力,实施生态教育。教材是死的,而课堂是活的,要让课堂充满生态教育思想,将静态的课本素材变成动态、灵活的课堂。具体来讲,教师要抓住课堂上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激活学生对生态自然的求知兴趣。在阅读中渗透生态观念,开展生态阅读教学;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独具匠心的生态视角,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大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学生的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大大增强,激发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良知,潜移默化成为一种生活准则,在步入社会后变成一种习惯。

3.丰富课外活动,强调实践体验。新教材在认真编选范文的同时,还致力于设计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活动要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让学生在其乐无穷的游戏活动中感受自然的和谐与温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教育目标。教师还可以尝试把教学搬出课堂,带学生走向自然,就当地环境特点开展实践教学。

总之,生态教育拓宽了语文教育的视野,是今后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趋向。当然,在语文中渗透生态价值观虽然是可行的,但目前仍在尝试之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攻克这个课题,让生态观念进入每一个人的心中,还地球以清新、自然。

参考文献:

[1]覃玉朗.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28):47.

[2]郭会芳.浅析环保意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2,(14):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人对自然的暴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