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分子和原子》一课的教学探究

2014-09-05吕文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酚酞试液氨水

吕文娜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学,河北 衡水 053000)

关于《分子和原子》一课的教学探究

吕文娜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学,河北 衡水 053000)

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是初中生首次接触微观粒子,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多项课堂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他们牢固地掌握了微观粒子的知识,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现象分析;兴趣激发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使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粒子,在学习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转换,也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分子、原子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巩固了前面的所学知识,也让学生对微观世界粒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章节的学习进行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本课题需要学生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我在教学中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相关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推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并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首先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我设计相关情境,引入新课。利用警察牵着警犬寻找毒品的图画引出本课题,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在感知警犬神奇功能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警犬能闻到毒品的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这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得到了一定的结论。在此,我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许多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及时引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课本上图片: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和中国最小的汉字图片,让客观事实来证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对于分子的相关性质的教学,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

1.对于探究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性质,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视频,利用形象的动画和童声叙述,生动的描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以及十亿人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所用的时间。学生观看资料,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比较,积极讨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并总结出分子的第一项特征:分子的质量和分子的体积都很小。

2.对于分子的第二项特征,我通过探究实验来引导学生,在此我设计了神奇的魔术,用毛笔蘸无色酚酞试液在滤纸上写“人”这个字,然后把它放到盛有浓氨水的烧杯上,神奇的现象出现了,白纸上出现了红色的“人”字,过一会红色字迹又消失了,对于这样神奇的现象我不会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看看能否通过自己操作来明晰这个现象的原理。我让学生把浓氨水滴到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结论。通过魔术,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接着我提出让学生利用我准备的药品和仪器自己来设计实验: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事先我准备好药品和仪器:试管、胶塞、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镊子、试管架,浓氨水和酚酞药品,并在此提醒学生:该实验要在同一支试管中进行,而且酚酞试液与浓氨水不能混合在一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我走到各小组中进行巡视,让他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来判断实验的本质,预测实验结果,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结束后,我又让各小组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相关结论。然后我把同学们的不同设计方案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通过交流讨论和学生一起从中找出最佳设计方案,并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学生提出的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如:滤纸变红和棉花团变红,我让他们把变色的物质和滴加的药品进行比较,并进行适当地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观察能很容易得出:是酚酞试液变色而不是浓氨水变色,酚酞滴在哪儿,哪儿就变红的结论,从而很容易的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并找到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我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哪种设计方案能更好的体现分子运动的过程,并形成共识。在滤纸条的相等间隔处蘸上酚酞试液后放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棉花,用胶头滴管在棉花上滴加浓氨水,塞上橡皮塞,为最佳方案。在探究的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探究的结果,揭秘我刚刚的魔术。通过实验,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而且很准确的归纳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在探究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①用两支医用注射器设计实验,证明不同微粒间的间隙是否相同。②写出自己的探究过程(不限方案,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我也展示了我的方案: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归纳: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状态的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不同,从而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提高。

在总结归纳了分子的性质后,我及时展示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现象。(1)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2)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思考:乒乓球为什么能被压瘪?压瘪后,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恢复到原状?如果乒乓球破了,能恢复到原状吗?通过练习,学生对新知识得以巩固,并对微观粒子有了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确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并了解了分子的性质,能很准确地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解释。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主线,利用演示实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让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验证,使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生活实例,轻松化解难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抽象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分析,体会了成功后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哲理故事启发学生运用多个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喜欢化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对探究生活中的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G632.0

A

1674-9324(2014)25-0219-02

猜你喜欢

酚酞试液氨水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氨水知识要点与考题例析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分析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皮试液配制专用注射器的设计思路
水泥试样三氧化二铁的测定(基准法)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调节pH值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方法的改进
氨水和种子要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