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
2014-09-05王永健
王永健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
王永健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方法 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72例患者, 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4例(A组)、丙泊酚组24例(B组)、空白对照组24例(C组), 记录麻醉前T0、用药10 min后T1、30 min后T2和60 min后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评分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T1~T4阶段AB两组的Ramsay评分要比C组高得多, 在T1~T4阶段AC两组的MAP高于B组, 手术中AB两组患者躁动、低氧血症发生率和手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0.6 μg/kg右美托咪定之后, 最好对硬膜外麻醉患者进行0.6 μg/(kg·h)的输注, 可以减小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麻醉;镇静
临床手术中最常见的麻醉方法就是硬膜外麻醉, 通过一定量的镇静药来使患者在手术中的痛苦减轻, 并且将一些不良记忆消除, 还能帮助患者稳定循环呼吸系统, 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新型药物, 它的镇静、镇痛等效果好, 没有呼吸抑制, 很容易唤醒患者。本研究通过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的比较, 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进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34例, 年龄23~70岁,体重42~78 kg, ASA为Ⅰ~Ⅱ级。具体分为右美托咪定组
24例(A组)、丙泊酚组24例(B组)、空白对照组24例(C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进入到手术室后, 开通较粗大的静脉,并静脉滴注复方乳酸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A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进行右美托咪定的微量泵泵注, 浓度为4.0 μg/ ml, 注射剂量为0.6 μg/kg, 在10 min内注射完毕, 再用恒速泵注的方式进行注射, 剂量为0.6 μg/(kg·h)。B组采用靶控输注的方式注射丙泊酚, 浓度为1~2 μg/ml。C组不采用任何镇静药剂。
1.3 监测指标 手术中记录患者在T0、T1、T2、T3、T4的MAP、HR、RR、SpO2情况, 并用Ramsay进行评分, 观察手术中手术后的不良反应, 发现低氧血症、呻吟、躁动、恶心呕吐等情况偶尔发生。见表1。
表1 Ramsay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组别间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静、循环、呼吸指标比较 在T1~T4阶段时, AB两组的Ramsay评分明显要高于T0阶段, 也明显高于C组。而在T1~T4阶段时, AC两组的MAP值明显高于B组。在T1~T4阶段, A组的HR明显快于BC两组, BC两组的RR也有明显的减慢, 其中B组的减缓速度最为显著。各组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2。
2.2 用药不良反应的比较 AB两组的手术中躁动、低氧血症发生率、呻吟、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2 各时间点MAP、HR、RR、SpO2、Ramsay 的变化情况比较( x-±s)
表3 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不良反应比较(n)
3 小结
中下腹部和下肢的手术中往往会采用硬膜外麻醉技术,它的镇痛效果很明显, 但是患者在手术中依旧清醒, 因此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 如果手术时间过长, 也会给患者带来生理的不适, 因此手术中的镇静和遗忘显得非常重要[1]。
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机制和传统的镇静剂不同, 它产生镇静、催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蓝斑核, 而不是在大脑皮质[2]。右美托咪定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清醒镇静”, 患者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刺激, 就会一直处于沉睡状态, 只要医务人员言语刺激, 就很容易清醒, 以便医务人员与其进行交流,而刺激结束后也很快再次进入睡眠状态[3]。关于手术中手术后的不良反应, 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这和右美托咪定的呼吸抑制作用较弱有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 在进行手术时, 最好对硬膜外麻醉患者进行0.6 μg/(kg·h)的输注, 这样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
[1] 陈仲群, 郭绪铿.右美托咪定在硬膜外麻醉术中的镇静作用.广东医学, 2011(12):1614-1615.
074100 河北省涞水县妇幼保健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