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4-09-05郭耀宗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8期
关键词:稳定型高龄股骨

郭耀宗

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郭耀宗

目的 探讨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切复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复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8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手术平均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 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切复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骨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 当前临床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切复内固定术在治疗该类患者方面的疗效差异, 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 其中男51例, 女39例, 年龄64~93岁, 平均年龄(78.4±5.7)岁,其中11例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 7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后遗症等其他内科疾病。入院检查结果显示, 本次研究中共计有81例摔伤, 9例车祸伤。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BHR)对患者进行治疗,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侧卧位, 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将后侧关节囊和外旋肌群切开, 使骨折部位和股骨头充分显露, 将股骨颈节段, 取出股骨头, 并对髋臼内软组织进行清理。小粗隆位置确定后, 使用扩髓器实施扩髓并试模, 完成后安装假体并固定, 对大粗隆和髋关节行复位处理, 冲洗缝合[1]。对照组:采用切复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 在C型臂X线机和骨科牵引床辅助下对患者行闭合复位, 然后于髋关节外侧入路, 将浅筋膜和阔筋膜1次切开, 暴露股骨近端,由粗隆下2 cm处将导针植入股骨颈, 深至股骨头内部, 测深并扩孔, 安装套筒钢板和髋钉, 将钢板螺钉和髋钉尾帽依次植入, 冲洗缝合。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患者抗凝剂和抗生素常规治疗, 并留置引流管, 48 h后拔管。患者麻醉状态消失后, 开始进行股四头肌训练, 实验组患者于术后7 d, 对照组患者于术后2周分别进行有限负重床下行走练习[2]。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术后患者髋关节评分, 并对优良率进行计算;采用St.Michael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术后随访结果显示, 实验组仅出现1例假体松动, 对照组出现4例内固定松动, 2例肺部感染, 1例股骨头坏死和1例褥疮,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x-±s)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骨折, 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切复内固定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3]。本次研究中, 采用切复内固定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切复内固定术主要是通过使用拉力螺钉将股骨颈固定在骨折近端, 并采用板状固定对骨折远端进行固定, 能够有效治疗稳定型骨折, 但是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该种方法会使内侧张应力升高, 因此复位效果较差。本次研究中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 该种治疗方案的手术时间较短, 创伤小, 能够有效避免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固定失效等不良症状。本次研究中,术后随访显示, 实验组仅出现1例假体松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一方面, 高龄患者由于机体功能退化, 一般均伴随有骨质疏松和耐受力差等临床表现, 因而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手术时, 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本次研究中, 根据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分别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切复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实验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充分表明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较切复内固定术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吴元勇, 郭金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分析.重庆医学, 2013, 42(11):1243-1244.

[2] 苏厂尧, 谢文伟, 姚汉刚, 等.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4):2407-2409.

[3] 陈述祥, 陈彦东, 刘红光, 等.老年人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

451100 新郑市中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稳定型高龄股骨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