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
2014-09-05田晓晖
田晓晖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
田晓晖
目的 探究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手术要点与治疗效果, 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47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 电切组82例, 给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刮宫组65例, 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随访6~9个月并记录两组手术要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月经量、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情况并比较分析。结果 电切组患者手术时间稍长于刮宫组, 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 d出血量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刮宫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电切组。在随访中发现, 电切组恢复月经较早, 且月经量显著少于刮宫组;电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0和1.22%低于剖宫组7.69%和6.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直视下手术可切除息肉根部, 并发症低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应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电切术;手术要点;临床疗效
子宫内膜息肉(EP)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病变, 妇产科较为常见[1], 多局限在内膜并向宫腔生长。部分EP无临床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 以往多建议随访而不给予治疗;部分EP因突向宫腔生长影响子宫内膜剥脱及子宫收缩而造成月经不规则、经后少量流血或月经量增大等, 甚至造成患者下腹疼痛。既往对于EP治疗, 多选用传统刮宫治疗, 将息肉及宫腔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刮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有研究表明[2,3], 盲刮对于症状的改善率低同时复发率高, 在宫腔下直视的刮宫一度成为治疗EP的首选。本院自开展宫腔镜治疗EP以来, 发现此法配合电切术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疗效确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47例, 在简单介绍两种术式后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 电切组82例患者, 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6.5岁, 单发者57例, 多发者25例, 共计122例内膜息肉, 其中以月经增多为主诉就诊的患者41例, 绝经前患者59例;刮宫组患者65例, 年龄27~54岁, 平均年龄35.5岁, 单发者43例, 多发者22例, 共计数99例, 其中以月经增多为主诉就诊的患者32例, 绝经前患者45例。所有患者术后切除内膜息肉均送病理检查, 排除恶性肿瘤等并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时长、病情、息肉个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首先向患者简单介绍两种术式的手术方法, 让患者自愿或结合自身实际选择, 签署知情同意书。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特别是阴道及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以求早期排除恶性肿瘤患者。入组后积极给予对症治疗, 有贫血的患者力求手术前纠正贫血, 在月经后3~7 d进行手术治疗,术前3 h给予患者米索栓剂从阴道后穹塞入以软化宫颈, 术前1 h开始使用抗生素, 术后继续使用2 d。
1.2.2 手术要点 所有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 刮宫组患者在宫腔镜下对息肉部位重点刮除, 同时行负压吸引下的刮宫术, 全面刮除子宫内膜后刮出物送病理检查。电切组采取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仪器由日本奥林巴斯生产。手术多在经期后3 d, 最迟<7 d, 术前常规禁食水6 h, 并使用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 清洁外阴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于扩宫后使用生理盐水作为膨宫液持续膨宫, 首先使用宫腔镜直视子宫腔, 明确息肉位置并周详查找息肉根部;然后, 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从宫底部开始利用电切环仔细切除息肉、息肉根部及附近1 cm子宫内膜, 按既定顺序完成手术, 并清点切下的息肉数目, 与之前B超和术中宫腔镜所观察数目核对, 争取不要遗漏。术毕仍需要再次环视子宫, 切莫遗漏未切除的息肉并仔细电凝出血处。注意膨宫压力不可过大, 电切功率设定80 W。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不等, 中位随访时间14.5个月,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总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 术后3个月、半年的月经量、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Excel 建立数据库, 数据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电切组患者手术时间稍长于刮宫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 d出血量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刮宫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电切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随访情况对比 在随访中发现, 电切组恢复月经较早,且术后3个月、6个月的月经量显著少于刮宫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电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刮宫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1 手术情况对比( x-±s)
表2 术后月经量比较( x-±s)
表3 随访情况比较[n, (%)]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多造成患者不孕及子宫异常出血, 有些患者甚至出现严重的疼痛。有研究表明[4], 在引起不孕症和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中, 子宫内膜息肉分占第三位及第二位,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既往对于EP的治疗多选用传统刮宫术即盲刮, 这种术式对于妇女的身体和心理创伤较大, 因为刮宫后患者月经恢复时间长, 且易出现如宫腔狭窄、粘连等并发症, 育龄妇女术后往往需要恢复多时才具备怀孕条件。有时为了尽可能保留患者生育能力, 刮宫力度不够而造成刮除不干净, 成为EP复发的原因之一。
自宫腔镜广泛普及以来, 在宫腔下直视的刮宫一度成为治疗EP的首选。但有研究表明, 宫腔镜下刮宫和本研究使用的宫腔镜下电切术的疗效和复发率仍存在巨大差异。电切时可以较为全面的切除息肉在子宫内膜的根部, 有时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妇女可以将息肉根部子宫内膜及浅肌层进行彻底切除, 从而减少复发可能性;而刮宫术只能刮除息肉本身及子宫内膜, 对于其根部的处理不够彻底。在电切同时对于创伤部位进行电凝, 可以减少出血, 促进创口愈合也减少了子宫的粘连及狭窄, 并发症发生率低。
本研究中也证实, 宫腔镜下电切术术中及术后出血较少, 但由于手术操作复杂、要求高而造成手术时间长于刮宫组。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1 d, 也造成了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刮宫组。但在随访中发现, 电切组由于手术精确, 创伤部位相对较小所以患者普遍恢复月经较早, 平均在1~1.5个月, 且术后3个月、6个月的月经量显著少于刮宫组, 这在以月经量增多为主诉入院的患者随访中体现更加卓著, 患者满意度较高。在长达半年的随访中, 两组患者出现了复发病例, 但电切组出现1例, 复发率仅1.22%, 明显低于刮宫组的6.15%;值得一提的是, 相对于刮宫组7.69%的并发症发生率及69.3%的症状缓解率来说, 电切组未发生1例并发症且91.5%的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前者。
综上所述, 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直视下手术可切除息肉根部, 并发症少, 发生率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应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1] 夏恩兰.妇科内镜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71-72.
[2] 王红.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65例临床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06) :868-869.
[3] 李国松.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52例体会.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1) :138-139.
[4] 翟巧珍.宫腔镜电切术临床应用体会(附46例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11) :42-43.
2014-05-13]
250200 章丘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