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4-09-04彭欣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方案体系

彭欣莉,张 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定位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引入现代教育思想,并落实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科学教育思想,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文和工程教育为根本,以校企校结合为途径,以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培养“双师”应用型人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此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近年来高等教育愈加重视“co-curriculum”(合作课程),属于经历学习的范畴,通过开展各类与学生课程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在此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合作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性、创新性和社会服务性的培养理念,以期待培养出能在食品行业中工作态度积极、有团队协作意识和专业技能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由于我校在办学中坚持学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的“三性”统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结合行业需求及吉林省地方食品行业发展,面向产业链,以学生为主体,在厚实学生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

我们培养的学生定位为能在中、高等职业学校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科学研究的职教师资;能在食品原辅料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食品开发、工艺流程控制、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检验、食品销售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

在确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定位后,对吉林省的食品行业进行了走访和分析,同时也对省内外相关院校的相近专业进行了参访和调研,总结分析近些年培养方案实施的优缺点,成立了由业内专家和高校教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技能应用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反复探讨及论证,形成具有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性

为实现“双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背景,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线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在目前全球大工程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工程人才必须能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经济交流和日益加剧的国力竞争的需要,现代工程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它所涉及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就要求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综合化的学科知识背景,也要具有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反复研讨,形成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工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培养体系。形成渐进的实践环节,基础实验环节: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实践环节形成从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在工程训练方面,从制图和CAD训练入手,在第三学年的所有工艺和专业课中安排课程设计,主要以工厂的工艺计算和设备设计入手,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熟练掌握CAD的运用,到第四学年,经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工厂环境和生产工艺的熟悉,学生能达到独立完成工厂设计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逐渐扩大,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主动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教师教育体系,设置了一系列教育理论和技术类课程,同时加强教师基本能力的素质和技能培养。

(二)由“产品工艺教育”转为“产品设计教育”的培养体系——强化创新性

在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后,教育的形式也要有从传统的“产品工艺教育”转为现代教育的“产品设计教育”,即从传统的偏重教室理论知识,忽视职场整合的工作本位之务实的学习模式,转为强调多元化,关注差异性、主体性及脉络情景的了解,反思知识与应用的共生关系,增加专业之间,产学之间“合作课程”的学习模式,形成“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产品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整合企划的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创造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表及表现能力。

在产品设计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我们采用进阶实验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层次递进的规律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创新实践,进而达到创业的目标。

(三)人文教育和应用能力教育培养体系——强化社会服务性

目前,我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落实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的制度化课程体系,主要是哲学类、政策类及英语等课程,但中国文化的经典阅读及文化传统没有得到体现,对于如何做好素质教育,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我们做了深刻的思考和论证,在完成必须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对选修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在大一和大二注重人文教育引导,开设经典阅读和写作类课程,由最有经验的教授讲解,通过深度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在大三大四,开设应用能力强的一系列专业营销课程,开展合作课程,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需求的变化,“双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其改革离不开环境和条件,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是此次我们修正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将我们的培养理念和培养体系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中,培养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人才。

[1]张正义,李乔.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J].长治学院学报,2008,(25).

[2]常 洁,袁爱雪.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

[3]郝建华,卢祥云.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新课程研究[J].2011,(6).

[4]侯丽霞,刘玉兰,梁少华.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应用型方案体系
烂脸了急救方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