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梦的二维愿景
2014-04-17宋重军
宋重军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发表重要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接下来,2013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对中国梦作了概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既是复兴梦,也是富民梦。复兴梦是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富民梦是指要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所以,中国梦不但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而且还有着实现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一、中国梦的民族复兴愿景
中华大地这片沃土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且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景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深深植根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又萌生于刺痛的民族屈辱感。
(一)民族复兴愿景是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商周以后到16世纪以前,中华民族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成就,还是在科学、文化方面的贡献,都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首先,至少3000年以前,华夏的政治文明就已经开始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周边国家模仿中国政治制度,把中国尊奉为“宗主之国”。如新罗(朝鲜和韩国)仿照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日本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等。其次,就经济成就而言,早在秦汉之际,中国的铁器、玉器等产品远销阿拉伯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两宋时期,中国更是同几十个国家开展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竟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源泉。据考证,清代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30%,唐代占40%。再次,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水平在当时也令世界其他国家望洋兴叹。如继刘徽之后,中国人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并且将此记录保持千年之久;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有300多项,其中约175项来自中国,占总数的57%以上。最后,5000年以来,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这一事实,国外的一些学者也予以认可。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瑞典科学家汉诺斯·阿尔文博士曾说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向欧洲社会疾呼:“我们绝不应该站在欧洲人的立场上,来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加以评头论足,因为我们还处于野蛮时代时,这个民族就已经具有高度的文明了。”
中华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以此为豪。这种深远的影响既使得中华民族让世人所惊赞,也使得中华民族在古代世界民族之林中遥遥领先,它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的重要参照。所以,中华民族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当中华民族处于苦难和屈辱的境遇时,这种民族自豪感就会由然而生。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绝不是中国人民的恣意妄想,而是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具体体现。
(二)民族复兴愿景是中华民族屈辱感的深刻反思
清朝中后期,当中华民族还沉醉在“康乾盛世”这一落日余晖之中的时候,17、18世纪西方国家抓住工业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建立起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随后,1840年英国以先进的坚船利炮打碎了清政府的“天国之梦”。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地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近代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从一个主权独立的泱泱大国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近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难有话语权,昔日的辉煌盛世已深深掩埋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之中。
在中华民族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残酷蹂躏的同时,中华民族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晚清时期,清政府内部开明人士掀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他们积极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筹建新式海军,还大力支持民用企业和商办企业,试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景,但晚清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为洋务运动画上句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景破灭了。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通过设国会、开议院等资产阶级改良的办法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也再次受到打击。在这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发出了“振兴中华”的第一声呐喊,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走向共和创造了历史机遇。但革命后不久,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愿景的大门以外再次彷徨了。
虽然有着顽强奋斗精神的中华民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愿景的追求,但在帝国主义淫威的一步步紧逼之下,“华人如狗”这样的侮辱性招牌和“东亚病夫”这样的侮辱性口号仍然存在。这样的招牌和口号依然使中华民族尊严尽失,而且还饱受凌辱。这种种的屈辱深深刺痛着中华民族的每一根神经,中华民族不仅感觉到自己渐渐地从世界强大的民族之林中消失了,而且意识到只有自己民族强大,国人才不受欺凌。于是,中华民族在对盛世中国的回想之时,萌生了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正是这种深深刺痛的民族屈辱感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景,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景恰恰是中华民族对这种民族屈辱感的深刻反思。
二、中国梦的人民幸福愿景
“民为邦本,民富则邦宁。”中国梦既有着民族复兴的宏大愿景,也有着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人民幸福愿景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中国梦以人民幸福为愿景,一方面符合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
(一)人民幸福愿景符合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不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动力”在发挥作用,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历史与人的活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历史只不过是寻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而已。这就表明: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当然也就没有人类历史及其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和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力;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所以,人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存在的前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既然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而然也应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享着。中国梦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这场伟大实践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由这场伟大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享主体。如果只是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由这场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而不是共享主体的话,那么,人民的幸福就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因此,要想体现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就必须使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梦这场伟大实践活动的受益者。
(二)人民幸福愿景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可见,生活在以异化劳动为根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一切,不但不能享受幸福生活,而且身心受到极度的摧残。
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以实现人民幸福愿景作为其根本要求,才能体现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另外,还体现了党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必定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带来人民的幸福。因此,既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那么党领导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内在要求以实现人民幸福愿景作为其终极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个体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那些有时间从事历史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共产主义理论家,他们的突出的地方正在于:只有他们才发现了‘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他们知道,这种对立只是表面的,因为这种对立的一面即所谓‘普遍的’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的一面产生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中国梦必然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并且也必然内在要求以人民幸福作为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只有衰落时倍受欺凌的屈辱,才有那在屈辱中奋发向上的梦想。中国梦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梦,它是一个复合梦,是民族复兴愿景、人民幸福愿景的有机统一。民族复兴愿景是人民幸福的保障,没有民族的复兴,人民幸福愿景就是镜中月、水中花;人民幸福愿景是民族复兴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民族复兴愿景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公方彬.实现中国梦需要深入认识的重大命题:大国崛起与精神[J].人民论坛,2013,(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转引自李秀林,王于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