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及实证研究

2014-09-04王莹瑞

关键词:建筑节能协同因子

王莹瑞,汪 浩

(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3.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城市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及实证研究

王莹瑞1,2,汪 浩3

(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3.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在对我国城市建筑节能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同理论,选取过程、组织结构、信息、资源和目标5个维度进行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研究,构建了城市建筑节能协同管理框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予以实证分析。依靠有效的创新管理与政策设计,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等各种社会资源的协同创新,为城市建筑节能项目协同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提供参考。

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管理框架;结构方程模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创新逐渐成为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各部分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政策碎片化,研究成果不能共享,没有真正形成协同关系的完整链条。2012 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其目的是以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和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需要取得全面性的突破。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展城市建筑节能协同创新[1]工作对提升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推进我国建筑节能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建筑节能的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六百多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三十亿平方米,其中90%以上仍为高能耗建筑[2]。我国建筑能耗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加大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

二、城市建筑节能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节能支持政策的制定碎片化,缺乏整体性

目前国家和地方在建筑节能方面都相继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一些省(市)科技厅、发展及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工商联等部门都出台建筑节能支持政策,但都各自为政,呈现碎片化,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协同性。缺乏整体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以及必要的强制性节能政策和规章制度,不能从政策上宏观引导市场,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二)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研发独立化,缺乏协同性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但长期以来各部分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缺乏相互合作,即使有联系也仅仅是停留在学术上的交流沟通,没有真正形成协同关系的完整链条。在建筑围护结构和建筑设备的关键节能技术以及建筑热环境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三大机构也缺乏协同研发专业性技术和提供服务的支持机构。

(三)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的版本多样化,缺乏统一性

我国建筑节能产品没有实行节能标识制度,建筑性能评价体系和能耗标准体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缺乏统一性,建筑节能的评估工作很难开展,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有时评估结果截然相反,对不同的节能方案优劣很难比较、无法取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三、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构建

建筑节能协同创新效果影响参量很多,根据建筑节能项目的特征和管理序参量选择方法,从过程、组织、信息、资源和目标5个维度来对建筑节能项目的管理序参量进行选择,构建建筑节能协同管理框架。

项目过程协同。建筑节能项目的全寿命期可以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和使用4个过程,建筑节能项目过程协同就是在完成信息协同的基础上,进行过程之间的协调,消除过程中各种冗余和非增值的子过程(活动),以及因为人为因素和资源问题等造成的影响过程效率的一切障碍,使建筑节能总体达到最优。

建筑节能项目应将项目的整个生命期,从决策到项目运行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综合起来,主动、积极地管理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使用界面之间的关联和制约关系,形成项目全生命期的协同管理。从而避免因过程分割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组织结构协同。从空间维度上,建筑节能项目的组织结构是具体承担某一项目的全体参与者,为实现项目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旨在研究项目管理组织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确保项目组织能够高效率工作,促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以便有效实现管理系统的目标。

建立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组织结构的效果是把地理位置分散的众多参与者紧密的联系成一个整体,是一个众多参与方参与和协同工作的工程,各参与方应在计划、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智慧,而合理科学的组织架构是其进行协同管理的组织保障。组织结构协同强调的是协同,即该组织中的人员和系统构成部分之间能很好地、有效地进行协同工作。通过协同,可以使组织内部各子系统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提高组织的效率。

资源协同。从资源维度上,在当代的建筑节能项目建设中,项目的作业数目繁多,逻辑关系复杂,所需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资源管理利用的难度加大。因此,实现项目资源的优化管理和协同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建筑节能项目资源的协同管理是指以协同学思想为指导,使项目资源按照协同方式进行整合,相互作用、合作和协调而实现一致性和互补性,对工程项目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和合理投入,进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最优化目标。

建筑节能项目的不同实施阶段,不同参与方组织对资源的需求不同,项目组织内部需求关系协同的目的是解决各种资源的供求平衡和均衡配置问题,而要实现供求平衡和均衡配置,编制各种资源的需求计划以及各参与方的供应计划,对各参与方的资源需求进行协同配置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这个过程中应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等各种社会资源的协同,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等优质资源。

信息协同。从信息维度上,建筑节能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中会产生海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交流问题,解决信息的正确、高效共享和交换是保障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

建筑节能项目信息协同是指依据其特点,应用协同理论和系统论原理,综合考虑其全寿命期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执行过程中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采取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众多的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整合和控制,使项目各参与方能够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达到工程建设项目整体最优的目的。信息的协同是解决建筑节能项目信息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项目协同管理的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平台,提高工程项目的信息集成度,是实现大型集群工程项目信息协同的重要技术手段[3]。

目标协同。从目标维度上,建筑节能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预先设定的一系列项目目标,项目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追求目标的过程。而建筑节能项目尤其是复杂的工程项目其目标体系具有多指标、独立性和层次性特点,由于目标之间的耦合关系,这些目标在项目实践中很难达到完全的协调一致。建筑节能项目目标协同的核心是强调整体性和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它追求的是项目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4],而不是局部优化,实现节能、成本、宜居等最优,从而最终实现建筑节能总体效率的提高。

四、实证模型

本研究以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为样本,其中高校46家(普通高等学校23家、高职高专学校17家、民办高等学校及独立学院6家)、科研院所19家(国家级2家、省级9家、市级以下8家)、行业企业科研机构35家(行业科研机构7家、企业科研机构28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调查问卷较全面的反映了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的内容,在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访谈、小组访问等形式制作的、包含20个题项的建筑节能协同创新测度表,各个测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衡量,1代表“非常不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一般而言,人们对建筑节能协同创新所持的态度有认同和拒斥两种维度。持认同态度的表现出接受、喜爱和偏好;持拒斥态度的表现出厌烦、排斥和反感(图1)。

图1 协同创新对建筑节能的影响机制

采用因子分析研究方法,运用SPSS18.0和AMO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统计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纯化标准,剔除不符合的测项,剩下合格的测项形成一个用于建筑节能协同创新分析表。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数据显示7个测项合格,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861,Bartlett’s球状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从特征值来看,前2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说明存在认同和拒斥2个因子;从碎石图走势来看,前2个因子变动较大,其他因子变动趋缓,也说明应该取认同和拒斥2个因子。7个问题项代表认同和拒斥2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62.40%的信息。认同因子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69,拒斥因子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89,一般可接受水平为0.70,因此内部一致性信度相对可以接受。因子负荷的最低临界水平0.60,认同因子和拒斥因子标准化后的负荷明显大于0.60,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显示了极强的收敛效度(表1)。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表

注:x1代表建筑节能要始终坚持协同创新,x2代表建筑节能应该经常运用协同创新,x3代表建筑节能最好是采纳并运用协同创新,x4代表除非特殊情况应该尽量少运用其他方法;y1代表应该对其他方法进行抵制,y2代表应该对研究机构进行协同创新培训以减少运用其他方法,y3代表不允许科研人员运用其他方法。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结构稳定性需要通过验证性因子进一步研究分析。经测算验证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是卡方值比自由度(CMIN/DF)为2.19、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为0.06、拟合优度指标(GFI)为1.4、调整拟合优度指标(AGFI)为0.99、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1。一般来说,模型拟合度高的要求是:CMIN/DF<5.0、RMSEA<0.08、GFI>0.9、AGFI>0.9、CFI>0.9。因此,研究模型拟合度较高,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估计表示路径系数显著。因此认同因子、拒斥因子与7个测项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且稳固的。

五、结语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建筑节能协同创新20个题项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5,总体平均值为50.7,标准差为11.8。说明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机构对建筑节能协同创新不仅接受而且持欢迎的态度,这与科研人员普遍认同协同创新研究有关,也说明了建筑节能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建筑节能协同创新旨在在建筑全过程中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尽可能的减少能耗[5],从协同的角度来研究其管理和实际问题。因此,把协同学理论应用到建筑节能领域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与政府的协同,助推城市建筑节能整体升级转型;强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高校优质资源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管理模式。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8

[2] 谢明辉,雒锋.建筑节能技术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06):12-14

[3] 王立雄.建筑节能:第一版[M].天津: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5

[4] Huang Z Y, Yuan H P, Shen L Y. Contribution of Promoting the Green Residence Assessment Scheme to Energy Saving[J]. Energy Policy, 2012(51):374-381

[5] Huang Y Y. Development of Energy-Saving Buildings in China[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21):298-302

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UrbanBuildingEnergy-savingBasedontheStructuralEquationModels

WANG Ying-Rui1,WANG Hao2

(1.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2.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tus and problem of urban building energy-saving in chin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building energy-saving was studied in collaborative theory from five related dimensions: the proce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argets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for urban building energy-saving, and to us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Relying on effec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design,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other community resources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urban building energy-saving wit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building energy-sav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framework;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2014-10-28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B110);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 资助项目;金陵科技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jit-rcyj-201302)

王莹瑞(1980-),女,安徽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及建筑节能与环境管理研究。

C93;TU57

A

1673-131X(2014)04-0043-04

刘 鑫)

猜你喜欢

建筑节能协同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2015年建筑节能实施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