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4-09-04侯萍丽河北省涉县医院妇产科河北涉县056400
侯萍丽(河北省涉县医院妇产科,河北 涉县 056400)
·论著·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侯萍丽
(河北省涉县医院妇产科,河北 涉县 056400)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4例,运用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分别用B超测量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18个月子宫及子宫肌瘤的大小;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18个月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雌二醇(estradiol,E2)的水平;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平均月经量和月经周期的变化。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均较治疗前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前、后患者FSH、LH 和E2的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月经周期延长,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介入疗法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平滑肌瘤;超声检查;治疗结果
10.3969/j.issn.1007-3205.2014.09.028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为0.4%~0.8%。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1]。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不明,因此无法完全做到预防,一旦出现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首先考虑手术治疗,随着我院微创外科的逐步成熟,介入治疗逐渐应用于子宫肌瘤,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经超声及增强CT检查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64例,年龄31~53岁,平均(44.0±8.2)岁。肌瘤直径3.5~12.0cm,平均(5.9±1.8)cm,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29例,单发35例。出现月经改变45例,多为经量增多,经期长,周期短,均呈贫血貌(血红蛋白66~98g/L);出现尿频等压迫症状12例;出现下腹坠胀和腰酸背疼8例。根据肿瘤发生部位进行分类,黏膜下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43例,浆膜下肌瘤7例。病程1.0~4.5年,平均2.7年。
1.2 方法
1.2.1 介入治疗前准备:时间均选择在患者月经干净后的3~8d。介入治疗前对患者行血尿常规、胸部X线片、心电图、凝血时间检查,了解血红蛋白、凝血功能情况;行B超检查,准确了解子宫大小以及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数目;子宫内膜病变需通过子宫内膜诊刮予以排除。术前做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区备皮并留置尿管。
1.2.2 介入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在局麻或患者自控镇痛下,运用Seldinger技术经皮左侧股动脉穿刺置入5F-Cobra导管,配合0.035′导丝,通过导管在子宫动脉内的造影予以明确瘤体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其血供情况(其中包括血管分布、走行,血供是否丰富以及能否显示卵巢动脉等)。采取双重栓塞法,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最为适宜的栓塞剂以及符合需要的颗粒。①栓塞注射法,栓塞剂在导管透视下采用低压流空技术缓慢注射,密切留意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反应,栓塞后重复行造影操作,从而证实肿瘤区确实无血流通过,直至子宫动脉末梢分支完全闭塞。②栓塞颗粒法,选用250~700μm永久性栓塞剂PVA颗粒,混合相等计量的造影剂,在X线辅助透视下缓慢注入,根据子宫动脉是否扩张和造影剂是否反流作为参考依据,进而决定注入剂量。栓塞剂按需要注入后,用明胶海绵颗粒以及混合造影剂行子宫动脉的尾端栓塞。术后常规性应用抗生素3~5d。
1.3 观察指标:分别采用B超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6、12、18个月子宫及肌瘤的大小;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6、12、18个月血红蛋白、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雌二醇(estradiol,E2)的水平;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月经量和月经周期的变化。
1.4 疗效标准[2]:显效,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缩小大于25%,月经量较前明显减少;有效,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缩小大于15%,月经量有所减少;无效,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无变化,月经量如前。
2 结 果
介入治疗后患者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FSH、LH和E2的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月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3。
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检测时间子宫肌瘤术前479.7±23.6118.6±7.5术后6个月286.4±11.4∗64.8±6.2∗术后12个月198.5±13.2∗#38.4±4.7∗#术后18个月98.4±10.9∗#△17.3±5.9∗#△ F6855.5773234.94 P0.0000.000
*P<0.01与术前比较 #P<0.01与术后6个月比较 △P<0.01与术后12个月比较(q检验)
检测时间血红蛋白(g/L)FSH(U/L)LH(U/L)E2(pmol/L)术前78.2±3.38.9±1.511.4±2.2163.5±9.6术后6个月107.5±3.5∗8.8±1.911.4±3.7162.5±8.6术后12个月115.4±2.8∗#8.9±1.311.5±3.6162.6±9.1术后18个月117.8±3.1∗#△8.9±1.811.4±2.8163.1±8.9F2094.3080.0590.0160.168P0.0000.9810.9970.918
*P<0.05与术前比较 #P<0.01与术后6个月比较 △P<0.01与术后12个月比较(q检验)
FSH: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LH:luteinizinghormone;E2:estradiol
检测时间月经量(mL)月经期(d)治疗前145.2±10.89.3±1.4治疗后48.4±6.33.8±1.2t61.93623.862P<0.01<0.01
3 讨 论
利用X线透视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经人体动脉、静脉、消化系统的自然管道、胆道或手术后的引流管道抵达体内病变区域,取得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可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3]。目前,介入治疗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消化道和其他特定部位,运用于疾病的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原本用于治疗急性子宫出血,1995年首次用于治疗子宫肌瘤,X线引导下动脉造影显示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动脉明显增粗,肌瘤越大,动脉越粗,血管也更丰富[4]。子宫肌瘤的局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左右子宫动脉,双侧子宫动脉供血约占93%。通过放射介入疗法,经皮做股动脉穿刺,可直接将动脉导管插至子宫动脉,并注入一种永久性的栓塞微粒,阻断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使其发生缺血改变而逐渐萎缩,甚至完全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5]。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后6、12、18个月子宫肌瘤以及子宫的体积逐渐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接受治疗的患者其FSH、LH和E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治疗对于患者的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像,保留了子宫正常的生理功能。介入治疗后其月经量明显减少,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贫血症状,患者平均血红蛋白由术前的(78.2±3.3)g/L,逐渐上升至(117.8±3.1)g/L,并且将月经期由术前的(9.3±1.4)d降至(3.8±1.2)d。上述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子宫切除术相比,其优点不但在于可以保全子宫、卵巢及其生理功能,而且即使栓塞失败,仍可应用手术及相关药物继续治疗。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1] 张祖威,姚书忠.子宫肌瘤的治疗新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z1):212-215.
[2] 张宇慧,周顺科.子宫肌瘤介入治疗近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4):340-345.
[3] 侯茂青,于贤文,戴柏苟,等.保护性栓塞法在介入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768-1770.
[4] 孟晓明,肖继波,刘佰洪,等.60例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中长期疗效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0):1424-1425.
[5] 吴诗瑜,王忠敏,张国福,等.探讨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临床疗效[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4):331-334.
(本文编辑:刘斯静)
2013-10-07;
2014-06-29
侯萍丽(1977-),女,河北涉县人,河北省涉县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妇产科疾病诊治研究。
R738.7
B
1007-3205(2014)09-1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