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二)古钢琴传入中国之历史溯源(下)

2014-09-04编/金

音乐生活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作曲家技法钢琴

编/金 石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二)古钢琴传入中国之历史溯源(下)

编/金 石

钢琴真正进入中国内陆,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也是欧洲浪漫音乐进入末期之时。其应用与推广,除了商人的活动外,与教堂的开设和教会学堂的兴办密不可分。19世纪40年代,中国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教会学校,开始出现民间的钢琴教学活动。到了1899年,全国的教会学校约2000所,普遍设有音乐课,有的还专门开设了钢琴课程,钢琴教师通常是外国传教士。虽然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具有以宗教为中心、西化的特点,也远没有形成适合于中国实际需要的音乐教育,但它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开端。

直到清朝末期,当钢琴与中国“废科举、兴学堂”的文化教育改革和“学堂乐歌运动”联系起来后,才真正取得社会地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开始了建设专业音乐教育的进程,北大音乐传习所、女高师音乐科、北京艺专音乐科中有了系统的钢琴教学。我国第一代钢琴教授和具有国际声誉的演奏家均是由“上海国立音乐院”培养出来的,如丁善德、李献敏、李翠贞、宋工一等。随之而来的是钢琴音乐的创作。1 91 5年,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此后,钢琴音乐作品在国内陆续见载。1 91 8年,商务印书馆刊印的《进行曲》一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钢琴谱。

中国钢琴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才取得了重要进展。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发起“中国钢琴曲征集”活动,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一举夺魁,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得到空前发展,作曲家的创作技法也从单纯模仿新古典主义、印象派等技法发展到从中去寻求一种适合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技法。如瞿维的《花鼓》、赵志诚的《牧童之乐》、丁善德的《春之旅》、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江定仙的《摇篮曲》等。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长起来,老一辈作曲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作热情。如马思聪的《舞曲三首》、江文也的《渔夫舷歌》、陈培勋的《卖杂货》、杜鸣心的《练习曲》、汪立三的《蓝花花》、朱工一的《序曲》等。与此同时,一些钢琴演奏家(郭志鸿、倪洪进、李瑞星、刘诗昆等)也参与了钢琴曲的创作。其中,由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许裴星集体创作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我国创作钢琴大型作品的开端,把中国钢琴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革”时期中国钢琴事业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钢琴音乐重获生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研究逐渐恢复,出现了许多颇具浓郁民族风格且带有新技法的钢琴作品。如刘敦南的《山林》、汪立三的《兄妹开荒》、陈怡的《多耶》、黎英海的《阳关三叠》、赵晓生的《太极》、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钢琴在中国大地以狂热的浪潮普及开来,一时间涌现出新一代青年钢琴艺术家(郎朗、李云迪等),中国的钢琴音乐提高了原有的创作水平,拓展了音乐风格,创作方法走向多元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从早期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到今日步入国际钢琴乐坛,在世界产生影响的杰出人才;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钢琴普及热到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建设,努力寻求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最佳结合点,由模仿、借鉴到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自有体系。可以预见,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必将沿着多样化的道路和趋势逐步走向成熟和完美!

(责任编辑 姜 楠)

猜你喜欢

作曲家技法钢琴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纸钢琴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钢琴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