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护理配合提高托槽间接粘结效率的研究
2014-09-04林燕
林燕
密切护理配合提高托槽间接粘结效率的研究
林燕
目的 评价密切护理配合对正畸托槽间接粘结和直接粘结的临床效果。方法 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 分别采用间接粘结法和光固化直接粘结法粘结托槽, 研究椅旁护理配合时间和不同时间点的托槽脱落率, 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为(28.01±2.15)min, 对照组为(50.12±3.01)min, 比较两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率分别为0、1.82%、2.92%。对照组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率分别为0、1.13%、1.88%。两组在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率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医护间四手操作协调和密切的配合, 采用间接粘结技术可提高正畸临床的工作效率。
间接粘结;直接粘结;护理配合
在牙齿矫治过程中, 正畸托槽粘结是一项最基本的操作程序, 通过医护间协调的配合, 使正畸托槽粘结牢固、位置准确, 缩短粘结椅旁操作时间, 才能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复诊次数。托槽间接粘结技术是一种将正畸托槽使用转移设计装置从工作模型转移或粘结到牙列的新的粘结技术, 可用于唇侧和舌侧正畸治疗[1,2]。研究表明:与传统的直接粘结技术比较, 间接粘结有托槽粘结位置准确、椅旁时间显著缩短、提高临床效率、增强患者舒适度等优点[3,4]。但间接粘结技术需要较复杂的技工操作和护士的密切配合, 本研究对比两种粘结技术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和托槽脱落率, 为间接粘结技术在口腔临床更好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6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30例。患者年龄12~17周岁, 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 无牙周疾病和偏侧咀嚼, 上下颌均有粘结托槽, 均进行正畸健康指导。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 分别采用间接粘结法和光固化直接粘结法粘结托槽。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ESPE Elipar TM S10光固化灯, Unitek-Sondhi快速固化间接粘结剂, Unitek-Transbond XT光固化粘结剂, Victory-MBT托槽均为美国3M公司产品。
1.3 方法
1.3.1 实验分组 实验组为间接粘结组,对照组为光固化直接粘结组。
1.3.2 间接粘结方法
1.3.2.1 技工室操作:①护士配合医生制取印模, 并灌注成超硬石膏模型, 注意不要有任何变形。石膏模型修整至表面无气泡或突起, 在表面涂抹一薄层分离剂, 干燥1 h。②托槽定位固化[5]:护士在工作模上标记托槽定位线, 用光固化粘结剂定位3M MBT托槽于石膏模型上, 放置在避光箱内暂存。医生检查和修正托槽定位后, 护士用光固化灯在近远中位置各光照10 s。③个性化转移托盘的制作:护士使用硅橡胶印模材料, 将自动混合枪混匀的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的细模, 均匀地注射在托槽面上。用量勺取1:1比例的硅橡胶印模材料的粗模基质和催化剂, 洁净双手混匀后形成圆条状, 覆盖于石膏模型的唇面、舌面和咬合面形成转移托盘。注意硅橡胶印模材料要排除气泡严密贴合模型的唇面、舌面和咬合面, 便于硅橡胶转移托盘在患者口内的精确复位。待印模材料凝固后, 把模型放入冷水中浸泡, 将转移托盘从模型上分离。医生用硅橡胶印模修整刀对转移托盘进行修整,可选择全牙列或者片断部分托盘, 托槽底板用水冲洗干净并吹干。
1.3.2.2 间接粘结椅旁护理配合:①患者准备:护士调整好椅位、灯光, 交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要随意转动头部和闭口等, 如有不适请举手示意,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②牙面处理:护士安装好低速涡轮手机和毛刷, 医生清洁患者牙面软垢, 冲洗干净, 护士协助吸唾。医生用酸蚀凝胶酸蚀患者需要粘结的牙面位置, 冲洗、隔湿、吹干牙面呈白垩色。③粘结托槽:医生将间接粘结剂的A液涂布于已酸蚀的牙面上,护士将B液涂布于托槽树脂底板上。将转移托盘就位在牙面上, 手指均匀在牙合方以及唇颊侧加压保持30 s, 待2 min间接粘结剂固化后即可去除托盘。间接粘结剂具有快速固化的功能, 因此, 在依次粘结对颌托盘以后, 即可去除对颌相应托盘。
1.3.3 光固化直接粘结方法 临床粘结托槽前的准备按照间接粘结的方法。将光固化粘结剂递于医生涂布于已酸蚀的牙面上, 护士将托槽底板涂布光固化粘结剂和树脂水门汀,医生将托槽放于牙面的正确位置并稍加压, 去除托槽四周多余的树脂水门汀, 用光固化灯在近远中位置各光照10 s。
1.3.4 椅旁护理配合时间 记录两组患者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
1.3.5 托槽脱落率 记录两组患者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个数, 计算不同时间点的托槽脱落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比较 实验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为(28.01±2.15)min, 对照组为(50.12±3.01)min, 比较两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托槽脱落率比较 两组粘结了30例患者共540个托槽。观察时间为24 h、1周及1个月。实验组:间接粘结托槽共计274粒, 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率分别为0、1.82%、2.92%。对照组:直接粘结托槽共计266粒, 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率分别为0、1.13%、1.88%。经χ2检验,两组分别在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率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正畸托槽脱落情况(n)
3 讨论
托槽间接粘结技术是一种用硅橡胶转移托盘将正畸托槽从工作模型转移粘结到患者口内牙列的粘结技术, 可以把复杂的技工操作放到临床之外的时间交由护士制作, 从而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单台牙科椅位的利用率。这就要求正畸科配合的护士必须熟悉临床正畸治疗的程序和基本知识, 掌握硅橡胶印模材料和正畸粘结材料的性质和操作性能。本研究采用椅旁护理配合时间和粘结后不同时间点的托槽脱落率来考察正畸临床工作效率, 符合正畸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从研究结果来看, 实验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为(28.01±2.15)min,对照组为(50.12±3.01)min, 对比两组椅旁护理配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表明采用间接粘结法的护理配合快速而简单, 较光固化直接粘结法的护理配合时间明显减少。这和王旭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从托槽脱落率来看, 间接粘结法粘结强度可靠,和光固化直接粘结后24 h、1周及1个月的托槽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出, 间接粘结技术不仅节省了医生的临床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时间, 增强了患者的舒适度。有研究表明:正畸托槽的间接粘结和直接粘结的粘结强度和粘接位置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 在某些方面间接粘结还优于直接粘结[7]。
综上所述, 通过医护间四手操作协调和密切的配合, 采用间接粘结技术可提高正畸临床的工作效率。
[1] Sondhi A.Efficient and effective indirect bonding.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9,115(4):352-359.
[2] 方志欣,周嫣,陈世稳,等.简易舌侧托槽间接黏接方法介绍.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1):120-121.
[3] Moskowitz EM.Indirect bonding with a thermal cured composite.Semin Orthod, 2007,13(1):69-74.
[4] Kalange JT, Thomas RG.Indirect bondin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Semin Orthod, 2007,13(1):3-10.
[5] 袁文钧,贺红,李卫海,等.MBT托槽间接粘接法与直接粘接法的比较研究.口腔医学研究,2002,18(6):421-422.
[6] 王旭, 王锐, 张栋梁.应用PAR指数评价个性化舌侧矫治间接粘结和直接粘结的临床疗效.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5):13-16.
[7] Polat O, Karaman Al.In Vitro Evaluation of Shear Bond Strengths and In Vivo Analysis of Bond Survival of Indirect-Bonding Resins.Angle Orthodontist, 2004, 74(3):405-409.
2014-08-13]
35000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