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环孢霉素A治疗难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2014-09-04马好斌
马好斌
低剂量环孢霉素A治疗难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马好斌
目的 观察低剂量环孢霉素A治疗难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将56例难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 观察组则采用低剂量环孢霉素A治疗。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免疫状态。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 观察组CD+、CD+/CD+348显著高于对照组, CD8+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环孢霉素A能有效抑制T细胞活性, 对难治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环孢霉素A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由于患者体内血小板存在自身抗体,使得循环中血小板数量减少而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目前临床上治疗ITP的首选是糖皮质激素, 其次为脾脏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脾脏切除均无效的可判断为难治型ITP, 应选择加载单抗或一些化疗药物[2]。环孢霉素A是细胞免疫的抑制剂, 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发挥治疗ITP的作用, 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 限制了其临床使用[3]。为了观察低剂量环孢霉素A治疗难治型ITP的疗效, 作者开展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9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难治型ITP病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治疗前血小板水平均< 30×109/L, 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且不愿接受脾脏切除手术或者有手术禁忌证。共计纳入5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8例。对照组中男12例, 女16例;年龄16~63岁, 平均年龄(31.65±11.54)岁;平均病程(4.31±2.02)个月。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5例;年龄19~58岁, 平均年龄(33.09±11.12)岁;平均病程(4.20±2.3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 40 mg/d;观察组患者口服环孢霉素A治疗, 4 mg/(kg·d), 分2次口服, 定期对血药浓度进行检测, 调整用药剂量, 使环孢霉素A血药浓度维持在200~400 ng/ml。用药治疗后每周1次进行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测,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及血小板水平决定是否予丙种球蛋白冲击及血小板输注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按照参考文献[4]制定。痊愈: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且无出血情况, 持续3个月以上;好转:血小板>50×109/L, 或与治疗前相比上升30×109/L以上, 基本无出血情况, 持续2个月以上;有效:血小板有所上升, 出血症改善;无效:血小板未上升, 出血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有效率。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个月采用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试剂盒对血清CD3+、CD4+、CD8+淋巴细胞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间CD3+、CD4
+、CD8
+、CD4+/CD8
+水平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间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T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间CD3+、CD4
+、CD8
+、CD4+/CD8
+水平无显著差异,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CD3+、CD4
+/CD8
+显著高于对照组, CD8+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间疗效比较[n(%)]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T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x-±s, %)
3 讨论
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与免疫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密切相关。ITP患者体内通常存在大量的血小板抗体, 能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 使血小板易被巨噬细胞系统识破而被清除。T细胞介导的直接杀伤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与IT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是难治型ITP。难治型ITP患者Th2辅助细胞水平上升, 激活B细胞和NK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其中也有大量的血小板抗体), 使得血小板寿命缩短。CD3+分子分布于所有成熟的T淋巴细胞表面, 能激活T淋巴细胞, 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发生。CD4+位于Th1型淋巴细胞表面, 主要调节机体对结核感染防疫的免疫反应,能分泌大量炎症因子而放大免疫反应, 能诱导和辅助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前身成熟为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5]。CD8+Th2型淋巴细胞, 能分泌大量的抗体, 从而有效抑制B淋巴细胞,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负调节作用。
环孢霉素A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 主要用于改善异体肾、肝、心、骨髓等器官或组织移植所发生的排斥反应, 能有效抑制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 在难治性ITP中也具有很好的疗效[6]。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低剂量的环孢霉素A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D+、CD+/C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CD+3488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CD4+水平略低于对照组。可见环孢霉素A能有效抑制ITP患者的免疫功能。
研究发现环孢霉素A治疗组ITP患者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25.00%和71.43%, 显著高于地塞米松治疗组的7.14%和53.57%。作者认为环孢霉素A通过对ITP患者的细胞免疫的抑制来发挥治疗ITP的疗效, 在ITP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卢学春, 朱宏丽, 姚善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型施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8, 16(5): 1232-1236.
[2] 丁懿, 梁爱斌, 薄兰君, 等.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同济大学学报, 2008, 29(1):72-75.
[3] 徐韶华, 马一盖.环孢霉素A 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4, 18(6):338-340.
[4] 侯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瘤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1):3-4.[5] 杨国雷, 张复华, 凌奕文, 等.环抱霉素A 联合重组人白介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瘤的疗效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 7(21):15-16.
[6] 朱旭.环抱霉素A 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瘤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l7(24):3790-3791.
2014-06-18]
454000 河南省焦煤集团中央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