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程度与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关系的临床研究
2014-09-04何炳斌陈世俊陈清
何炳斌 陈世俊 陈清
新生儿黄疸程度与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关系的临床研究
何炳斌 陈世俊 陈清
目的 分析新生儿黄疸程度与血红蛋白浓度水平的关系。方法 136例新生黄疸患儿, 按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分为三组, 予以蓝光间断治疗, 记录黄疸程度及住院天数, 予以t检验进行分析, 比较各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新生儿黄疸程度及住院天数与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黄疸指数各组间对比(F=105.174, P<0.001), 住院天数各组间对比(F=43.845, P<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红蛋白浓度越高, 患儿黄疸出现越早, 黄疸程度越重且治疗时间越长。
新生儿;黄疸;血红蛋白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间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当新生儿胆红素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引起黄疸, 而未结合胆红素与血蛋白的破坏释放有关, 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黄疸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患儿血红蛋白浓度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当血红蛋白浓度达到了一定水平以上时该新生儿黄疸程度明显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 从而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早期干预, 为防止新生儿病情进一步恶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预警指标,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黄疸患儿, 共136例:其中男79例, 女57例;胎龄37~42周, 平均胎龄(38.3±1.7)周;出生体质量2500~3950 g,平均体质量(3260±623)g;入院日龄1 h~1 d, 平均日龄13.2 h;所有患儿出生情况均正常, 无先天性疾病, 均予以完善实验室相关检查, 乙肝及丙肝血清标志物阴性, 新生儿ABO溶血病筛查阴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①所有患儿均为正常足月分娩儿, 无窒息抢救史;②经相关检查排除先天疾病;③入院体重均在2500~3999 g之间, 年龄均为1 d以内; ④实验室检查排除相关传染病及新生儿溶血病等疾病。
1.3 方法 按新生儿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将患儿分为以下三组:血红蛋白浓度为121~140 g/L组40例;血红蛋白浓度为141~160 g/L组62例;血红蛋白浓度为161~180 g/L组34例。处理方法:所有患儿均予以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及黄疸进展的程度, 予以皮测黄疸仪(TBC)测定黄疸指数,取额、胸、腹三个部位测定, 取平均值。当患儿黄疸指数达到病理性黄疸指标时予蓝光间断治疗, 同时记录黄疸程度及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新生儿黄疸程度及住院天数进行比较, 血红蛋白越高, 其出现黄疸的时间越早, 且黄疸进展快, 程度重, 治疗天数长。三组黄疸指数及治疗时间比较, 新生儿黄疸程度及住院的天数与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的水平呈正相关,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黄疸指数各组间对比可知(F=105.174, P<0.001),住院天数各组间对比可知(F=43.845,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血红蛋白浓度越高, 黄疸出现越早, 程度越重且治疗时间越长。见表1。
表1 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与黄疸程度及住院天数的对比 ( x-±s)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 其中足月儿的发生率约为60%, 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80%左右[1]。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胆红素的生成过多;②联结的胆红素量少; ③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2]。当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超过5~7 mg/dl时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体内的间接胆红素异常增高(>340 μmol/L)时就有可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引起胆红素脑病, 对大脑组织造成损害,极大地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 严重者引起患儿死亡,存活者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如脑瘫等。
传统中判断病理性黄疸的方法如下:①生后24 h 内出现黄疸, 血胆红素 >102 μ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 μmol/L, 早产儿>255 μmol/L;③血清直接胆红素>26 μmol/L;④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 μ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 超过2~4周, 或进行性加重;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3]。病理性黄疸中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的病因主要与新生儿红细胞的寿命短, 红细胞产生过快、过多以及异常破坏有关, 红细胞破坏主要和红细胞的异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细胞的异质性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大小、形态以及表面负电荷的异常, 其改变与红细胞的内在缺陷和外环境的异常有关[4]。其中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过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 大约有80%来源于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本研究的内容进一步证实当新生儿体内的血红蛋白浓度超过一定量(160 g/L)时, 患儿黄疸症状出现时间提前, 黄疸进展速度增快, 且黄疸程度明显加重,住院治疗的时间也明显延长。具体原因如下:①胎儿血氧分压低, 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 出生血氧分压升高, 过多的红细胞破坏;②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早产儿<70 d, 足月儿80 d), 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5]。当患儿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时, 其破坏的量也增多, 血红素的量也明显升高, 胆红素的浓度就增高, 表现出来的黄疸症状就加重。因此,在临床实践工作中, 如果发现患儿血红蛋白浓度超过160 g/ L时, 应提高警惕, 及时进行黄疸干预治疗, 并与家属进行良好的解释和沟通, 对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大脑造成损害, 缓和医患关系, 对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做出必要的贡献。
[1] 张秋月, 王竹颖, 李颖翠, 等.生后24 h胆红素预测新生儿黄疸意义.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6(5):463-467.
[2] 杨志群, 刘广丽, 周军.新生儿黄疸30例原因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28):66-67.
[3]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9.
[4] 边发根, 刘建林, 张晟, 等.平均红细胞容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意义.医学综述, 2009, 15(19):3020-3022.
[5] 余加林.新生儿黄疸.新医学, 2005, 36(8):478-480.
2014~07~24]
517000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