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4-09-04黄尊学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瑞替普通率尿激酶

黄尊学

·药物与临床·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黄尊学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静脉溶栓采用瑞替普酶,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比较二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溶栓30 min、6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与对照组静脉溶栓60 min、120 min的再通率相似(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K及CK-MB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前移,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静脉溶栓后4周死亡率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冠状动脉再通率高,再通时间前移,安全可靠,是AMI静脉溶栓有效药物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瑞替普酶;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闭塞,发生心肌缺血或坏死等病理的改变,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1]。AMI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使血运重建,以挽救濒死心肌,限制梗死范围,防止梗死延展,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2]。2010年10月~2013年10月,作者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选取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1~74岁,平均(61.69±5.33)岁,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5~6 h,平均(3.39±0.62)h。梗死部位:广泛性前壁15例、下壁患者11例、前间壁7例、后壁4例、前壁合并下壁2例、前壁并高侧壁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61.08±5.14)岁,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5~6 h,平均(3.32±0.65)h。梗死部位:广泛性前壁14例、下壁患者11例、前间壁8例、后壁4例、前壁合并下壁1例、前壁并高侧壁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和梗死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前急查血常规、凝血全套、心肌酶谱及肝肾功能等,常规记录18导联心电图,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3 g,嚼服。观察组静脉溶栓应用注射用瑞替普酶(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30095),10 MU静脉推注,时间3~5 min,30 min后重复给药一次。对照组静脉溶栓应用注射用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4032),100万U溶于5% 葡萄糖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注结束。两组患者溶栓后均给予相同处理,如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开始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酸激酶(CK)的峰值时间,并发症及4周内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30 min、6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与对照组静脉溶栓60 min、120 min的再通率相似(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CK及CK-MB峰值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清CK及CK-MB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前移,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K及CK-MB峰值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皮肤黏膜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轻度咯血1例、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2例和心力衰竭1例,并发症发生率22.50%;对照组患者皮肤黏膜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轻度咯血2例、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2例和心力衰竭1例,并发症发生率27.50%;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二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4周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后4周死亡2例,死亡率5.00%,对照组死亡4例,死亡率10.00%,二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MI再灌注治疗争分夺秒,早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关键,可挽救濒死心肌,防止心室重构,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目前,国际公认的AMI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发病后6 h以内,并且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3]。作者分别采用瑞替普酶(观察组)与尿激酶(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AMI,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段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效果优于尿激酶。同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30 min、6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与对照组静脉溶栓60 min、120 min的再通率相似,表明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较应用尿激酶患者至少提前30 min。瑞替普酶可使患者血清CK及CK-MB峰值时间前移,并发症发生率及静脉溶栓后4周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瑞替普酶为第三代溶栓药物,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经基因工程改构的一个“缺失型突变体”,降低了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具有更强的纤维蛋白选择性,优先激活与纤维蛋白相结合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提高溶栓效果和速度,并且血浆半衰期延长为11~19 min[4]。瑞替普酶主要通过赖氨酸结合部位与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局部激活纤溶酶原并将血栓中纤维蛋白分解为可溶性产物,同时瑞替普酶与血栓结合相对松散,提高了其对血凝块的穿透力,增强了其溶栓能力[5]。研究报道,在AMI发病3 h内实施溶栓治疗,其临床效果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相当[6]。同时,瑞替普酶可通过静脉推注直接给药,并且无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调节剂量,给药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给药方便快捷,冠状动脉再通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静脉溶栓治疗AMI高效安全的药物之一,不足之处就是价格相对较高,基层医院患者常难以接受,使用时应与患者或家属做好沟通。

[1] 白福新.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8):42.

[2] 廖驰林,梁东,潘国州,等.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当代医学,2011,17(20):135-136.

[3] 李彬.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3例.当代医学,2010,16(28):43-44.

[4] 桑红斌,刘连友,张凯.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0):15-16.

[5] 孙喜平.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当代医学,2013,19(8):48-49.

[6] 赵广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间对疗效的影响.医学信息,2010,4(2):2081-2082.

465350河南省商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瑞替普通率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