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表面麻醉对提高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2014-09-04刘建树
刘建树
早期表面麻醉对提高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刘建树
目的 评价早期表面麻醉对提高全麻苏醒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90例, 随机均分为三组:早期表面麻醉组(A组)、拔管前表面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 每组30例。A组于气管拔管前10 min向气管注入0.5%丁卡因3 ml;B组于气管拔管前2 min向气管注入0.5%丁卡因3 ml;C组不用药。观察围拔管期MAP、HR、呛咳反应、烦躁痛苦等情况。结果 A组围拔管期MAP、HR平稳, 明显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A组呛咳反应评分和烦躁痛苦评分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 结论 气管拔管前早期行表面麻醉,患者围拔管期MAP、HR平稳、呛咳反应轻、烦躁痛苦小, 提高了全麻苏醒质量。
早期;表面麻醉;全身麻醉苏醒质量
有报道吸痰拔管之前经表面麻醉气管导管用局麻药物对咽喉、气管行表面麻醉可明显减轻吸痰、拔管刺激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1,2], 但对呛咳、挣扎躯体等烦躁痛苦表现缺乏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早期表面麻醉对提高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无高血压、心律失常、呼吸道疾病的全身麻醉患者90例, 其中男51例, 女39例, 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51±13)岁, 手术种类为腹部及下肢手术, 随机分为早期表面麻醉组(A组)、拔管前表面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 每组30例。三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入手术室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阿托品0.5 mg。麻醉前监测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全身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 mg/kg, 依托咪酯0.3 mg/kg, 芬太尼2 μg/kg, 维库溴铵0.15 mg/kg, 经口插入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后机控呼吸, 间断静脉给予维库溴铵、芬太尼及吸入1.0%~3.5%七氟烷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后麻醉减浅, 所有患者出现自主呼吸后均静脉注射新斯的明2 mg和阿托品1 mg拮抗残余肌松。从呼吸开始恢复后, 患者10 min内能完全清醒、肌力恢复可拔管。A组于气管拔管前10 min经表面麻醉气管导管的三叉管注入0.5%丁卡因3 ml;B组于气管拔管前2 min同样注入0.5%丁卡因3 ml;C组不用药。三组拔管时均边吸痰边拔管。
1.3 观察与记录指标 ①记录呼吸开始恢复时(T1)、可拔管时(T2)、吸痰拔管时(T3)、拔管1 min后(T4)、拔管10 min后(T5)各时点MAP、HR。②记录T2、T3、T4各时点的呛咳反应评分:0分, 无呛咳反应;1分, 轻微阵发性腹肌紧张和屏气;2分,中度, 阵发性腹肌紧张明显、颈后伸、下颌僵硬;3分, 腹肌、颈肌和支气管平滑肌阵发性强力持续痉挛, 表现上半身蹶起(弓背)、长时间屏气。③记录T2、T3、T4各时点的烦躁痛苦评分:0分, 患者安静无痛苦表现;1分, 患者皱眉, 表情肌紧张;2分, 患者四肢、头颈轻微活动;3分, 患者摇头、四肢挣扎明显但合作;4分, 患者剧烈摇头、四肢剧烈挣扎不能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MAP、HR在T2时、C组T2、T3、T4时点与组内T1、A组同期比较明显升高或加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见表1。呛咳反应评分:在B 组T2、C组T2、T3与A组同期比较明显升高(P<0.05, P<0.01), 烦躁痛苦评分:B 组T2和C组T2、T3与A组同期比较明显升高(P<0.05, P<0.01)见表2。
表1 三组各时点MAP、HR的变化( x-±s)
表2 三组在T2、T3、T4时点呛咳反应评分及烦躁痛苦评分( x-±s, 分)
3 讨论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期间因吸痰、气管导管刺激及疼痛等常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 严重者出现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3]。 对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以往研究多在拔管期应用如艾司洛尔、乌拉地尔、可乐定等负性心血管系统药物,或用丙泊酚、曲马多等中枢性镇痛镇静药, 这对预防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有报道[4-6]右美托咪定在拔管前静脉注射可减少拔管时呛咳的发生, 提高了苏醒期的质量。
咽喉部、气管黏膜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 对外界的刺激极为敏感, 全身麻醉后麻醉逐渐变浅, 中枢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 外界的任何机械刺激可引起明显的反应。张国楼[7]总结认为咽喉部乃至气管内机械刺激引起的反射性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是插管、拔管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基础。因此只有对咽喉部、气管内充分表面麻醉才能抑制外界刺激的反应, 达到从根源上减轻甚至消除心血管不良反应及呛咳、躯体挣扎等烦躁痛苦表现。本文对照组患者吸痰拔管之前及吸痰、拔管时有明显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和痛苦表现;而拔管前表面麻醉组在可拔管时对咽喉部、气管内进行表面麻醉,然后吸痰、拔管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 并与作者以前的研究一致[1,2], 但表面麻醉之前, 仍有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和烦躁痛苦表现; 早期表面麻醉组在呼吸开始恢复时即对咽喉部、气管进行表面麻醉, 一般10 min患者恢复到可拔管, 而丁卡因的表面麻醉可持续15.20 min[8], 这样整个苏醒过程咽喉部、气管黏膜上的神经被局部麻醉, 患者就能耐受气管导管、吸痰拔管对气管、咽喉的直接机械刺激, 表现为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呛咳反应轻、烦躁痛苦小。
综上所述, 患者在呼吸开始恢复时即对咽喉部、气管进行早期表面麻醉, 这样整个苏醒期患者可耐受气管导管、吸痰拔管对气管、咽喉的直接机械刺激作用, 无明显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和呛咳、四肢挣扎等烦躁痛苦, 有利于对患者的管理, 大大提高全麻后苏醒质量。
[1] 刘建树, 吴成富, 涂立刚, 等.一种表面麻醉气管导管的临床使用效果.华中医学杂志, 2003, 27(3):151-152.
[2] 刘建树, 吴成富, 李灵芝, 等.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在高血压病人拔管期的应用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1):57-58.
[3] 吴红, 杨晓斌, 陆文汗.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预防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8):683.
[4] 康于庆, 冷玉芳, 薛兴, 等.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反应及苏醒时间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8): 800-801.
[5] 戴双波, 古妙宁, 齐娟.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RPP和PRQ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2):125-127.
[6] 邵娴, 张瑾, 邢玉英, 等.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醉期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1):49-50.
[7] 张国楼.全麻插管期心血管副反应的防治.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12):673.
[8] 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90.
2014-06-23]
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