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阴道流血12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2014-09-04李敏
李敏
绝经后阴道流血12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李敏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常见病因, 总结诊断经验。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占47.50%、非器质性占31.67%、恶性占20.83%;涉及阴道占2.50%、宫颈40.83%、宫体50.00%、卵巢3.33%、输卵管3.33%;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宫体非器质性病变30.83%、宫颈良性病变27.50%、宫颈恶性病变12.50%、宫体恶性病变7.50%;良性患者人均绝经年龄(47.1±5.0)岁、内膜厚度(9.11±6.8)mm低于恶性组(50.1±3.4)岁、(13.00±7.9)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恶性病变重要征兆, 恶性病变以宫颈、宫体恶性病变为主;绝经期较晚者若出血阴道出血应提高警惕;内膜厚度是筛查绝经后阴道出血恶性病变的重要指标。
绝经;阴道流血
近年来, 我国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迅速增长, 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出血症状应及时就诊, 有利于对恶性疾病及早开展治疗, 延长患者生存期限, 有利于控制、缓解良性疾病以防其向恶性疾病转化[1]。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2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病例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停经1年以上出现阴道流血症状患者120例, 年龄44~81岁, 平均年龄(58.2±5.4)岁。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均完整;②均接受超生、诊断性刮宫、手术病理证实确诊;③此前未接受相关诊疗活动。
1.2 方法 对入选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取相关资料, 包括年龄、绝经期、超声诊断情况、诊断性刮宫情况、手术病理报告。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分布 120例患者中, 良性占47.50%、非器质性占31.67%、恶性占20.83%;涉及阴道占2.50%、宫颈40.83%、宫体50.00%、卵巢3.33%、输卵管3.33%;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宫体非器质性病变、宫颈良性病变、宫颈恶性病变、宫体恶性病变。
2.2 因素分析 据病理性质, 12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57例纳入良性组、恶性病变25例纳入恶性组, 进行因素分析。良性组患者人均绝经年龄、内膜厚度低于恶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 x-±s)
3 讨论
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生殖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内分泌水平发生相应的变化, 会出现自然停经现象, 但部分患者停经数年甚至数十年后仍可出现阴道出血症状, 往往是恶性疾病或癌前病变进展的先兆。有资料显示, 内膜良性病变是致绝经后阴道出现的主要原因, 或因内膜炎性病变与腺体的萎缩引发小静脉破裂出血, 或因免疫水平下降致内膜炎症引起动静脉充血破裂出血, 或因子宫内膜损伤引起出血[2]。总之, 阴道出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次研究中, 宫体病变致绝经后出血约占50.00%, 高于门诊统计的10.00%,可能与纳入标准有关, 此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均进行过详细的病理诊断, 高度疑似恶性病变者。宫体病变致绝经后出血比例较高, 也从侧面说明绝经后出血是宫体病变典型的早发症状, 为及早开展相关诊疗活动提供了依据。
本次研究中, 良性病变患者人均绝经年龄、内膜厚度低于恶性病变患者, 提示绝经较晚者罹患恶性病变风险相对更高, 内膜厚度是筛查绝经后出血恶性病变重要指标。关于绝经后出血患者年龄的研究较少, 门诊资料显示约在50~60岁,该年龄阶段也是宫颈浸润癌高发阶段, 伴有宫颈病变且绝经时间较晚者应提高警惕。内膜厚度是子宫病变重要筛查指标, 但不同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纯应用内膜厚度作为恶性病变筛查指标漏诊率较高, 医师应积极积累诊断经验, 掌握超声、诊断性刮宫等诊断技巧, 以提高诊断效用。
[1] 蒙晓玲.绝经后阴道流血 326 例临床与病理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6):737-738.
[2] 张芳芳.绝经后阴道流血21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山东:山东大学, 2012:24-27.
2014-06-20]
118300 辽宁东港市中心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