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2014-09-03王树青
王树青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给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打破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教改的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分析,举出实际教学中的实例加以印证,希望对同行教师有所启示。
关键词 创新素质 创设情境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5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旧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显得固步自封,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此,笔者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旧有的“一言堂”式灌输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丧失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加入多媒体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课题内容,或是通过辩论和讨论等形式,这些都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精力集中地投入听课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要选择能打动人的生活素材,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年度法制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要把他们引入课堂去感动学生。除了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感动外,还应适当让学生表达对假恶丑的憎恨,如对贪污腐败的痛恨,司法不公的愤慨,对“黄、赌、毒”的声讨等等。如果一堂课能让学生泪流满面,真情涌动,群情激愤,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型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新教材的每个主题都是由“导语——情境再现——感悟与活动——点睛之笔”四大版块构成的。作为教材主体的“情境再现”版块,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创设了大量情境。但是教材所选取的生活素材,有的比较陈旧,有的脱离农村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自己去开发贴近本地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如在讲“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我就注重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并较好地贯彻到教学的几大环节中,比如讲到当前新农村建设和新农合。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感到例子很生动很亲切,从而既理解了课本中的内容,又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起“学习知识、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创设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个小品、一则故事、一幅漫画、一组数据等都能用来创设情境。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型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如针对不同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实际,我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主题是“我看网络”,放手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剖。许多学生结合“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等书本知识进行分析说明。通过这场讨论,学生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思想误区”也慢慢消失,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剖“热点”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门“实践性德育课程”或“活动性德育课程”。因而,教师在教学和效果考核中都要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学生个体行为实践的统一。而教学中选用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行为实践“热点”有机地进行教学活动,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举了“一家污染较严重的塑料加工厂位于某居民区和流经该居民区河流上游的位置”的情境化例子,然后让学生运用“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对此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目的、调查提纲、调查对象等,最后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方法。由于选用的例子贴近了学生行为实践的“热点”,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理论和实践做到了有机结合。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