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民间舞的地域特征

2014-09-03胡慧

艺海 2014年1期
关键词:歌舞福建舞蹈

胡慧

【提要】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的“闯越”故郡,蕴存于八闽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受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联,以及民风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福建民间舞 形成发展 地域特征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表现,同时,舞蹈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有着自己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舞蹈,营造了中华民族舞蹈园地繁花似景的局面,由于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互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不断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与关联,以及民风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地域舞蹈的个性特征。

一、福建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史称“闽越”故郡,素有“歌舞之乡”美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与历史条件,令无数中土舞蹈文化荟萃于此。昔时,福建人民常以歌舞作为喜庆活动的内容,据《碧溪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条记载,唐德宗(780-805年)时,福州观察使就拥有数十个歌舞女艺人专供官员们娱乐。此后,惠安人陈瑕作《霓裳羽衣曲》赋,五代詹敦仁作诗吟咏泉州歌舞,并在各州、各府志书中均有关于歌舞景况之记载。流传于我省南部晋江、南安、同安等城镇和农村的彩球舞,相传始于唐代宫廷的踢球戏,后传入民间逐渐形成;流传于闽北的“竹林刀花”,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情景。当地农民出工时都要自带柴刀、竹担,开始只是为了解闷而随意敲打,有时和着山歌,变换不同节奏,边歌边舞,自娱自乐。后经过不断加工修改,成为表现当地人民劳动情趣的一中舞蹈;流传于漳州和龙海的“大鼓凉伞”(也称花鼓阵),是当年闽南人民为戚家军胜利归来击鼓庆功,戚继光看到人们在炎热的太阳下打鼓(一说在雨中打鼓),个个满头大汗,心中十分感动,就命令战士和侍女撑着伞为打鼓者遮凉,随着队伍走动,形成了这种边打边舞的场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舞蹈工作者为搜集、整理和加工提高福建民间舞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得到广泛普及并逐年发展不断提高。如《灯舞》、《大鼓凉伞》的到了继承和发扬;而舞台舞蹈也是硕果累累,如根据福建采茶灯改编的《采茶扑蝶舞》在1953年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集体舞2等奖。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本土民间舞作品,风格各异的《三老伯拍胸舞》;儒、道、教三教合一的《九品莲花灯》,还有畲族的《铃刀舞》、《香花舞》、《迎龙伞》等,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宗教与民俗交融的风情画。经过长期的舞蹈艺术创造实践,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追求,我们不仅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舞蹈创造、表演群体,并且也已逐渐形成了福建地域舞蹈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福建民间舞蹈的地域特征

舞蹈特征与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受环境影响的。不同环境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相异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人的性格差异,这也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表达方式的不同,因而各具风格的地域舞蹈就形成了。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浙江、江西、广东接壤,海岸线长达三千三百二十四公里,东临东海与南海,境内又多山,竟而使得福建与内部各省形成多重天然屏障。就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为福建能够保存古老的民族舞蹈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我省闽南一带气候炎热,夏时劳动者多有打赤膊的习惯,妇女在家中或门口纳凉,着背心与短褂亦不乏其人。闽南人普遍嗜茶,工余闲暇,田头地角,庭院里,树阴下,三五成群,跑上一壶“工夫茶”,轮番冲泡品茶,翘起二郎腿,悠然自得,这就是生性温和,乐观豁达的典型闽南人形象,既诙谐风趣又豪爽大方。俗话说:“舞如其人”,闽南拍胸舞必然也历史地积淀了闽南地区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其舞蹈风格离不开闽南的地理环境与习俗风情,提享乐闽南人的轻巧、诙谐、爽朗的性格特征④。拍胸舞以“八响”为主干动作,即以手双拍掌、双拍胸、双夹肋、双拍腿产生八个响声,配以身体有节奏地横向晃动,并带动松弛的脖颈连头自然而然地如钟摆般左右摆动,使舞蹈洒脱自然,显露出机灵与轻巧,诙谐与爽朗的个性。

闽系客家舞蹈《龙凤灯》,流传于龙岩红坊、永定县坎市、高彼一带。客家人祖居并州、司州、豫州,屡经迁徙,最后才到福建龙岩、上杭、永定、长汀等地。《龙凤灯》是客家旧俗,至今已有七、八百年,进入福建以后,世代承袭,从不改变。盛行于龙岩地区的歌舞“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相传,“昔时,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于山上‘茶寮,演唱茶歌,配以采茶劳动、扑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渐趋于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采茶灯”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多变,节奏感强。舞蹈中表现上山和下山时的队形变化与闽西山地丘陵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皂隶摆》这是一个古老的舞蹈,流传于莆田、仙游两县,是妈祖娘娘上元出游的必备仪仗。“湄州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航海者有祷必应……沿海郡县皆立祠焉”(宋·黄伊孙《仙游志》)枫亭朱寨灵应堂,始建于元,至治二年,据《朱氏族谱》记载:“灵应堂有先祖太乙公所倡建中供天妃,四时祭祀,每逢上元,出游境内,以保平安”。从以上两则关于妈祖娘娘的记载中,可以得悉:《皂隶摆》流传至今,至少已有六百余年。这一舞蹈,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早已绝迹,而在福建却“活在民间”,这不得不归功于层峦叠嶂所带来的地域优势。

综上所述,福建民间舞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各自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特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各类文化产生的条件和基础,决定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的风格。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歌舞福建舞蹈
那个梦
学舞蹈的男孩子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冰上舞蹈搭档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福建医改新在哪?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