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空间形态特性

2014-09-03王道静

艺海 2014年1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礼乐古建筑

王道静

【摘要】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内,虚实空间交替融合,相生相容。空间在组织上,既遵循“礼”制的规范,又融入“乐”的趣味性,“礼乐”的完美融合,使建筑内的空间形态具有虚实相生、动静交融、内外模糊的空间美学等诸多特征。

【关键词】古建筑 空间形态 “礼乐”

古代社会,具有血缘关系的众多个人有序组织成为家庭,具有血缘关联的众多家庭有序组织成为家族,具有地缘关系的众多家族有序组织成为国家。国家与家庭、家族既互相关联,又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即“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周代的宗法制度。按照“家国同构”宗法形成的“礼”制伦理观念,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因此,任何一个朝代开国伊始,都要划地为界,筑濠修城。同样,一个家庭需要有自己的居屋,而一个家族则需要建造建筑组群或者群落,将整个家族聚集在一起。

这种聚居性,使得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的体量庞大,内部空间复杂,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空间的组织,满足功能需要。“礼”法,是建筑空间组织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乐”则是空间组织中“礼”的严苛序列特质的重要的调和物。“礼”“乐”复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空间形态。

一、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空间组织的“礼”性

“礼”是对个人行为思想的限制与规范。古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境融入建筑中,建筑空间严格遵从“礼”的规范,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男女等,都有各自的约定。

1、以“礼”为序,遵严苛的等级制度

《荀子·富国》云:“礼者,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记》云:“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宫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古建筑群组的空间组织与分配上,体现了尊卑贵贱、长幼、男女的等级差别性。

体量庞大的群组建筑,以“礼”为要旨,对各个建筑单体进行包含使用者以及使用规范的界定,君与臣、官与民、父与子,各有各的空间,各守各的规则,互不逾越,“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郑司农《易伟·乾凿度》)。群组内各个要素,按照主次,沿轴线进行组织和展开。《吕氏春秋·慎势篇》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者而立宫,择宫之中者而立庙。”国之尊者使用主体建筑,而主体建筑则位于建筑群组的主轴线上,在建筑群组的核心和主要位置,其余建筑按照使用者的尊卑,分层次设置,形成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庞而不乱,气势宏伟的建筑群。

单体建筑,更注重功能需要的表达,以及功能内的等级序列。清张惠言的《仪礼图》里,一堂两内的建筑,建筑平面布局以明堂为中心,前堂后室。在厅堂空间布局上,讲究严格的对称性,坐北向南设置的座次为主,左右两侧的座次为次。在一些社交以及家族的仪式、家庭活动中,按照尊卑长幼序列进出和使用空间。空间功能分布体现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男女区分的序列性。北京的四合院,主体建筑坐北向南,设置了厅堂空间和长辈卧室等空问,为父辈用房,称为正屋;主建筑左右两侧各有一栋建筑体,为东西厢房,归子辈居住,其中东厢房在位次上高于西厢房。空间在功能划分上,体现长幼有序的思想。

《礼记·内则》云:“为宫室,辩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外内不共井。”男女的差别性,在古建筑群组里也得到充分表达。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组里,家中若有未出嫁的女子,多居住在院落的最后一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江浙富商以及官宦人家的宅第,女眷一般也居住建筑群组的后部,不仅有独立的天井和庭院,甚至进出宅院都有独立的边巷。

古建筑通过对空间功能的组织,在平面上展开了一个人际关系序列图,通过建筑大小、方位和装饰等不同,体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中的尊卑、主次、长幼、男女的差别性。正如贾谊《新书·服疑》所云“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古建筑具有表达权力地位财富贵贱等多重象征意义。

2、以“礼”为制,循“数”的等级规定

中国的哲学、文化、天文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形成玄妙的“易学”,即“象数”之学。古代城市规划、宫殿、官衙、宗祠、学府、陵墓等礼制建筑,以及民用建筑等,都应用了数理的机制。

以数理机制界定的空间含义为“六合”,即四个方位加上天与地,《庄子·应帝王》称天地四方为“六极”:“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淮南子·地形训》称“六合”为:“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

《易经·系辞上传》中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为奇数,地数为偶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古人认为天地之数是成就万物变化的神妙之数。因此,在古建筑群组内,表达了“天一地二”、“四方”、“六合”的理念。

古建筑群组的基本单元是“n”型单体,即主体建筑加上左右两侧的次体建筑,单体复合组成建筑群,“n”型单体的复合形式横向和竖向展开,其中以纵向的主中轴线展开为主,例如北京故宫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九进九出。复合的群组里形成庭院、天井等天地相通的室外空间,以及封闭的室内空间。“n”是三座建筑单体组成的,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n”型单体建筑建造之始,要确立方位,中轴线的方向确定为南北走向,主体建筑坐北向南的朝向。建筑群组的主体建筑居中设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四方定而中心成”,使得复杂的建筑群组既有一定的秩序性,在空间分配上又有“礼”有据。

建筑空间的体与量上的“数”的界定始于周。《礼记·礼器》云:“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撑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这里的“大”、“高”以及“量”指的都是体量。自周开始,各朝各代都对建筑空间的“数”,按照等级制度作了规定。如唐《营缮令》、宋《宋营造法式》、明《明会典》等,至清《大清会典》则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房屋占基准高二尺,四品以下到士民的房屋占基高一尺。王府正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一般百姓的正房不超过三间。礼制规定,违背者按“偕越”论罪。endprint

二、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空间组织的“乐”趣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非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并受中性文化体系的影响,崇尚对立统一的辨证哲学思想。其本质是“阴阳相济,有无相生”,即老子的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对立统一的辨证哲学思想注重矛盾双方的和谐。

孔子《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特征,讲求总体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的统一。礼法具有严苛性。各朝各代的违礼者,几乎都按“偕越”论罪。因此,按照礼法组织的建筑空间,往往在人的精神需要上表现得比较弱。因此,与“礼”相向的“乐”,则成为建筑空间组织的另一个原则。

《乐论·乐论》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乐的相向性,在《礼记·乐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例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等,异则相敬。”按照《乐论》、《礼记》等典籍的论述,在自然关系中,“乐”具有“象天”、“应天”、“天作”的特性,主“阳”,讲求“动”;“礼”则表达“法地”、“配地”、“地制”的理念,主“阴”,讲求“静”。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作为心理和精神诉求的“乐”,讲求“统同”、“和同”、“调和”、“上下和”,而作为行为规范的“礼”,讲求“变异”、“别异”、“恭敬”、“贵贱”。“礼”用于“治躬”,让人在行为上具备“敬”、“理”、“倦”的品行,“乐”用于“治心”,表达的是。“爱”、“情”、“欢”。因此,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出了著名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

古建筑群组空间中,“乐”赋予空间很多灵动的闲雅情趣。典型的空间就是庭院、天井等围合在建筑群组里的室外空间。庭院与天井布局四面围合封闭,顶部开敞,与天地自然相接,四面包围的建筑实体通过门、窗和廊檐与内院沟通。例如,苏州园林、徽州古民居的天井、北京四合院里的院落等,这些空间是居住者共享的娱乐空间,空间的开放性、流动性,无形中削弱了长幼尊卑等的等级观念。也因此,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常常有摒弃了长幼尊卑男女共欢的场景描述。

建筑群组里,建筑单体的组织多沿着轴线展开,比较拘谨和庄重,例如北京的故宫建筑,沿着中轴线中心对称展开,巍峨庄严。因此,在建筑群组内的户外空间,则带有明显的愉悦精神的特征。园林景观设置上,小桥流水、假山古树,赋予流动性和变化。

即便是建筑室内空间,在内外空间处理上,也依然考虑到“乐”趣。古建筑的室内,通过隔扇与户外分割,这种半通透的隔断,将内外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窗外的疏影皓月、楼阁亭台,透过隔扇进入室内,增加室内的灵动性和生机。

事实上,中国古建筑在空间分隔上,采用了很多半通透的隔断形式,例如户外的长廊,室内的博古架、屏风,等等,空间被灵活地划分,半遮半掩。整个建筑群组实中有虚,高中有低,疏中有密,直中有曲,“娱人”、“娱神”。

三、“礼”性“乐”趣下的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空问形态特征

从挖地的“穴居”到后来的地上建筑,从树上的“巢居”到后来的干阑式建筑,至明清古建筑,古人教化人伦、治家护国的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完美诠释和表达。古建筑群组空间组织上,遵从礼法,并融人乐趣,“礼乐”复合,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平面以及立体空间形态特征。

1、“礼”实“乐”虚,虚实相生的平面形态特征

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的平面图形,是实体的建筑单体与虚态的空间相互依托形成的一个系统。从周的《礼记》到清朝的《大清会典》,“礼”都被赋予了可操作的实质性内涵,并在建筑中表现出来。“乐”则具有更多精神层面的内涵,因此,在建筑空间的平面形态中,建筑空间的功能组织上,更多的运用了“礼”法,而户外的空间里,以及内外空间的转换上,更注重表达精神层面的需要。

虚实相生的建筑群组空间,在平面组织上主要有三种布局形式。

(1)外实内虚

纵向轴线对称,单体建筑沿院落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体量在群落中最大最高,势态向前,其它建筑三面围绕,与之相抗取得均衡,院落中心没有建筑。

(2)内实外虚

纵横轴线交叉对称,构图主体置于院落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围建筑单体尺度比它低小,围合在四周,势态向中心收缩,以取得均衡。

(3)虚实交织

群体建筑外围合体不规整,群体内建筑自由布局,势态流通变幻,动中有静,轴线多而且变化多端,互相穿插,虚实交织。

2、“礼”序“乐”和,有序而唯美的立体形态特征

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注重人文主义品格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以“礼”为序,以“乐”统和,建筑空间立体形态有序而唯美。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1)丰富的空间序列性

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等,展开方式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

(2)严格的等级秩序性

建筑群组的空间序列中,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性,并体现娱人的精神特征。此外,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3)森严的规格程式化

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至。

(4)灵动的变化性

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在复杂的建筑群组里,屋顶高低错落、进退收分有序、虚实相映,使得平面布局规整的建筑群组的空间富于灵动的变化。

(5)动静交融的意象

建筑群组内的室内外空间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建筑群组是自然环境的点缀,庭院天井等室外空间则点缀在建筑群组中,室外空间接天连地,室内空间通过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等隔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

(6)内外模糊的空间美学

建筑内外空间概念模糊。建筑单体置身于建筑群组内,是外部空间,而就围墙封闭的建筑群组而言,又是内部空间,空间的概念在传统古建筑群组里具有不确定性和不肯定性,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形成内外虚实空间的渗透与联系,虚空间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肯定的体积,室内看似实体的空间也没有完全明确的界限。

总之,中国传统古建筑群组空间以“礼”为序,并融入“乐”趣,形成满足功能与精神需求的变化灵动的建筑空间形态。

(责任编辑:尹雨)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礼乐古建筑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中国古建筑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