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旨在追求
2014-09-03李明
李明
【摘要】专访中,曹喜侠女士就家庭对艺术学习的影响、参加演奏比赛的意义、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特点联系及其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其专业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字】家庭艺术 业余考级 民乐发扬
记者 现在社会上许多孩子最初接触艺术,在艺术方面进行启蒙学习都与父母、家庭有着很大或密切的关系,如父母是从事音乐行业的,那么孩子也去学习音乐;父母是从事美术方面工作的,孩子也多数在美术方面有所成就。您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您觉得对于这些艺术世家的孩子来讲,他们的天赋会不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天赋要更大呢?换言之,她们在学习艺术上是否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有着更多的优势呢?那么您觉得,这些从事艺术方面工作的父母,对自己孩子在未来职业或学习专业方面的影响,主要又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曹喜侠 在我看来,这一现象不光是在艺术领域出现,似乎其他职业领域也存在这种规律,比如医生世家、银行子女、军旅家庭等等这些名词,同样也证明了各种行业的家庭中,都存在有类似传承的性质。至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我认为父母本身就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启蒙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因此,父母的各方面才能或是工作性质,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十分正常的。
我认为孩子的天赋不完全取决于基因论,孩子生活成长的环境也能决定孩子的性格。而艺术世家的孩子在生活环境中,往往会有许多耳濡目染的机会,对于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我想更多的是从自我经验中总结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在我看来,两者兼有。我之前也曾提到,父母本身即是我们人生中的启蒙老师,我的母亲在家乡从事琵琶教学工作,那么我自幼生活在她身边,接受母亲的影响与熏陶,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对琵琶乐器萌生了兴趣,进而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琵琶。
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其他的学生相比,我母亲对我的要求如您所说更为严格、甚至是苛刻,上课时的气氛也是非常严肃的。再加之,我们生活在一起,母亲每天都严格地为我制定练琴要求与练琴时间,为此,我也经常“自作聪明”地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懒,找各种理由逃避练琴。
母亲可以算作是我琵琶学习的启蒙老师,在学习琵琶的初期阶段为我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记者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孩开始在很小的时候便去学习乐器,而且不停地去考级或者不停地报名参加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演奏水平或演奏实力,对此现象,人们普遍产生了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这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对他们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产生激励的作用;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过早并且过多地让孩子参加考级或大赛,会让孩子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而这违背了当初学习音乐让孩子陶冶情操的初衷,您更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呢?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很好奇,以您个人的学琴经历来看,您曾经是否也有需要通过不断地考级与比赛等形式来证明自己实力或演奏水平的情况呢?时光荏苒,如今您已从当初学习琵琶演奏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一位从事琵琶演奏教学工作的老师了,那么身为一名琵琶专业的老师,您会对您的学生在考级或参赛方面做过多的要求吗?目前站在一名老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作为一名民族器乐演奏者,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或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水平呢?曹喜侠在我看来,现在国民的生活条件稳步提高了,便可以加深一步培养下一代文艺思维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小孩子学习文艺并不是简单的陶冶情操,而是发展德智体美劳,其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一项技能,可以效仿国家必须的九年义务教育。而参加考级与比赛肯定是有提高小孩子技术水平的效果,在我看来,考级属于业余考级,其所针对的孩子都是非专业院校的社会学生,压力应该不大。而且能有一个考试来验证自己学习的成果,我也认为是好的事情。虽然比赛会更为专业一些,但对于参赛选手也是一种证明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毕竟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当然,这种动力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定论。我想,比赛是一种竞技的形式,且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是极富意义的。我觉得音乐、体育、美术、文学都是一家亲的,运动员不比赛、诗人不赛诗、美术作品不鉴赏,岂不是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芳自赏,进而失去了更多的眼界与发展么?
我觉得,就每一次比赛而言,其对于我们学习专业民族器乐表演的学生或是演奏者,都是非常珍贵且锻炼自我的机会,且参与到比赛之中这个过程本身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参加比赛也不仅仅是为了借由名次或者是奖项,来全面的判定、衡量、或是证明自己的演奏水平与能力,更多的是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到许多平时在学校时所不能汲取到的经验与心得。对于每位参赛选手来讲,只要参与其中,或多或少我们的水平都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我认为大家之所以会参加比赛,是源于珍惜各种比赛机会,这既是对于实力水平的一种自检与证明,也是对机遇的把握。
若有合适的机会,我会建议我的学生尽量参加,但重在参与,不要让比赛成为负担,而是告诉他们要将比赛这种竞技方式,看作是提高自己水平与能力的动力,让他们怀揣着学习、观摩、相互欣赏的心态参加比赛。
我认为作为一名民族器乐演奏者,除了通过参加比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出版个人演奏专辑,或是举行各种形式的普及、推广民族器乐的活动与讲座,这些途径或方式都可以证明演奏者的能力与水平。
记者 近几年,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成为一个目标,时刻激励着每一位“民乐人”前进的脚步。所谓民族音乐,狭义地讲,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而广义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于是有人便将民族音乐狭隘地理解为“民间音乐”,甚至将“民族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混淆,那么在您看来,民族音乐与民间音乐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民族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由于民间音乐较多地采用的口头创作的方式,受地域等因素比较多,且有些民间音乐的形式过于粗犷,又充满乡土气息,于是有些人便出现排斥民间音乐的现象,对待此问题,您有着怎样的态度呢?您认为,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同时,相应地也应该对民间音乐进行怎样的发掘和改善呢?将“传承,就是保护”这句话放到民间音乐中,您又是怎样对其进行诠释的呢?
曹喜侠 在我看来,中国民族音乐是由民间音乐组成,且民族音乐的根即是民间音乐,可以说民族音乐取材于民间却高于民间。换言之,民间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其是创始于大众,又应用于大众生活,通过口传心承的方式共同欣赏、传承的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其体现与反映的也是大众的日常生活。
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基础,经过历代文人作曲家的采风、修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音乐,像我们所知道文化瑰宝《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古时诗歌都靠吟颂唱出的。《诗经》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靠采风所取得,其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与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在我看来,这不就是吸收了民间的元素,才有了我们所自豪的风雅颂么!
呵呵,我认为这是每个人的欣赏口味不同,例如有人喜欢相声,有人喜欢歌剧;有人喜欢周立波,也有人喜欢郭德纲;有人喜欢时尚现代化的大都市,而我就喜欢未经修饰的原生态。俗话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我觉得对于发掘与改善,一是要与时俱进,同世界接轨,创作出无国界的世界性音乐;二是继承我们传统的精髓,拥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保护民间音乐,不仅是专业人士的一种普遍呼吁,且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民间音乐可以说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成为了有效文化资源,成为了音乐创新的不竭源泉。在我看来,我们所应考虑的是如何传承、如何保护,保护的对象是作品还是艺人。另外,民间音乐自身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若是采用完全任其自由发展的漠视态度,或是完全依赖政府保护负责的态度,我觉得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应是为民间音乐提供援助与支持,为其营造一定的音乐文化气氛来促其自身发展,这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