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必净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4-09-03闵思特
闵思特
[摘要]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方法 将7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均使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疗程结束后,主要评价患者接受治疗后28d病死率,以及APACHE Ⅱ评分;并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比较。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均有明显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及联合血必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联合血必净治疗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可能通过改善以上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d病死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血必净;脓毒症;临床疗效;细胞因子;IL-6;TNF-α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48-03
脓毒血症是指因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过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而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发病可为创伤、感染及外科术后并发症等,是目前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致死率高[1]。本研究通过对血必净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相关炎症性指标及各项评分的观察,明确其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相关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8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0年德国脓毒症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经微生物学证据或临床标准诊断感染的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2)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德国脓毒症指南》[2]中脓毒症的诊断标准;(3)年龄18岁以上、75岁以下,男女不限;(4)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接受本临床试验者。
1.2.2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影响生存的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排除脓毒症性休克者;(4)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或不适宜作为研究对象者。
1.2.3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未按试验规定治疗的病例予以剔除;(2) 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以及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视为中止或脱落;(3)其他原因所致的未能继续参加试验者视为脱落。
1.3 分组与治疗
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包括辅助呼吸,抗感染,激素的应用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Z20040033)治疗,用量100mL,每天2次,疗程10d。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主要评价患者接受治疗后28d病死率,以及主要生命指标等进行APACHE Ⅱ评分,以了解患者疾病改善情况。APACH II评分包括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年龄以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3部分,并可根据APS的生理参数计算死亡危险度(R)。
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以了解相关炎症因子对脓毒症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用x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之间比较用非参数两样本率比较,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基线比较
根据SPSS共纳入脓毒症患者78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经x2检验,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28d病死率比较
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患者死亡8例,对照组死亡12例,两组患者28d病死率比较详见表2。经x2检验,两组总死亡率比较,x2=0.437,P=0.298,治疗组28d 总病死率较对照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血必净治疗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28d病死率疗效相当。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PACH Ⅱ评分比较,见表3。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组前后对比,t=3.379,P=0.003<0.01,对照组前后对比,t=2.491,P=0.023<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955,P=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单纯西医治疗及西医联合血必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联合血必净治疗作用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及TNF-α含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及TNF-α含量比较见表4。经t检验,治疗后两组血清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均明显下降,对照组IL-6含量治疗前后比较t=3.557,P=0.002<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3.807,P=0.001<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治疗组IL-6及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IL-6含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3.254,P=0.004<0.01,TNF-α含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6.018,P=0.00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单纯西药治疗及西药联合血必净治疗均可降低脓毒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及TNF-α含量,且联合血必净治疗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endprint
3 讨论
脓毒症作为急诊的危重症,其死亡率明显高于急诊科其他疾病,而因全身炎症反应而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3]。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及保护器官功能等对症治疗为主,随着中医药在急诊科室应用的的发展,中医药在脓毒症患者的早期应用的研究也逐渐增加[4]。目前研究认为,中医药的治疗通过多靶点对本病进行干预,可通过协调促炎与抗炎反应[5],平衡体液及细胞免疫等机制,从而达到治疗脓毒症的效果[6-7]。
血必净注射液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主要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血必净可能通过调节效应T淋巴细胞、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等调控炎症反应[8-9],并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及凝血异常等药理作用[10-11]。与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相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患者APACHEⅡ评分以及28d死亡率均有明显改善[12]。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IL-6及TNF-α含量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对炎性细胞因子本身的拮抗作用,也可能通过多方面拮抗内毒素来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阻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失调的发生。
综上所述,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APACHEⅡ评分以均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体内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研究内容有限,未能对其调节细胞因子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其中具体作用机制以及患者远期的预后研究尚未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立朋,龙会宝,吴娟环,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5):335-337.
[2] Reinhart K,Brunkhorst FM,Bone HG. Prevention,diagnosis,therapy and follow-up care of sepsis,1st revision of S-2k guidelines of the German Sepsis Society[Deutsche Sepsis-Gesellschaft e.V.(DSG)] and the German Inter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of 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Deutsche Interdisziplinare Vereinigung f(u)r Intensiv-und Notfallmedizin (DIVI)] 2010.
[3] 高戈,冯喆,常志刚.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J].中华急重病急救医学,2013,25(8):501-505.
[4] 何淼.脓毒症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608-609.
[5] 蒋国洪,冯旭明,詹爱丁.乌司他丁和血必净抑制早期内毒素血症大鼠炎症反应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3):1-2.
[6] 傅俊曾,黄浩,罗国安.血必净注射液对LPS刺激THP-1细胞表达TNF-α、IL-1和IL-6的影响[Z].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2010.12.18):北京.
[7] 周昌娥,方志成.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31-135.
[8] 郭敬姝,王颖.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10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52-53.
[9] 高玉雷、柴艳芬、姚咏明.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血必净调节效应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2):162-164.
[10] 李春盛,金铭,武军元,等.血必净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相关促炎因子和凝血因子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9):2744-2747.
[11] 赵森伟,柴艳芬.血必净与低分子肝素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l,20(4):405-408.
[12] 陈云霞,李春盛.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30-134.
(收稿日期:2014-04-09)endprint
3 讨论
脓毒症作为急诊的危重症,其死亡率明显高于急诊科其他疾病,而因全身炎症反应而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3]。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及保护器官功能等对症治疗为主,随着中医药在急诊科室应用的的发展,中医药在脓毒症患者的早期应用的研究也逐渐增加[4]。目前研究认为,中医药的治疗通过多靶点对本病进行干预,可通过协调促炎与抗炎反应[5],平衡体液及细胞免疫等机制,从而达到治疗脓毒症的效果[6-7]。
血必净注射液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主要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血必净可能通过调节效应T淋巴细胞、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等调控炎症反应[8-9],并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及凝血异常等药理作用[10-11]。与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相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患者APACHEⅡ评分以及28d死亡率均有明显改善[12]。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IL-6及TNF-α含量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对炎性细胞因子本身的拮抗作用,也可能通过多方面拮抗内毒素来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阻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失调的发生。
综上所述,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APACHEⅡ评分以均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体内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研究内容有限,未能对其调节细胞因子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其中具体作用机制以及患者远期的预后研究尚未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立朋,龙会宝,吴娟环,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5):335-337.
[2] Reinhart K,Brunkhorst FM,Bone HG. Prevention,diagnosis,therapy and follow-up care of sepsis,1st revision of S-2k guidelines of the German Sepsis Society[Deutsche Sepsis-Gesellschaft e.V.(DSG)] and the German Inter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of 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Deutsche Interdisziplinare Vereinigung f(u)r Intensiv-und Notfallmedizin (DIVI)] 2010.
[3] 高戈,冯喆,常志刚.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J].中华急重病急救医学,2013,25(8):501-505.
[4] 何淼.脓毒症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608-609.
[5] 蒋国洪,冯旭明,詹爱丁.乌司他丁和血必净抑制早期内毒素血症大鼠炎症反应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3):1-2.
[6] 傅俊曾,黄浩,罗国安.血必净注射液对LPS刺激THP-1细胞表达TNF-α、IL-1和IL-6的影响[Z].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2010.12.18):北京.
[7] 周昌娥,方志成.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31-135.
[8] 郭敬姝,王颖.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10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52-53.
[9] 高玉雷、柴艳芬、姚咏明.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血必净调节效应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2):162-164.
[10] 李春盛,金铭,武军元,等.血必净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相关促炎因子和凝血因子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9):2744-2747.
[11] 赵森伟,柴艳芬.血必净与低分子肝素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l,20(4):405-408.
[12] 陈云霞,李春盛.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30-134.
(收稿日期:2014-04-09)endprint
3 讨论
脓毒症作为急诊的危重症,其死亡率明显高于急诊科其他疾病,而因全身炎症反应而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3]。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及保护器官功能等对症治疗为主,随着中医药在急诊科室应用的的发展,中医药在脓毒症患者的早期应用的研究也逐渐增加[4]。目前研究认为,中医药的治疗通过多靶点对本病进行干预,可通过协调促炎与抗炎反应[5],平衡体液及细胞免疫等机制,从而达到治疗脓毒症的效果[6-7]。
血必净注射液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主要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血必净可能通过调节效应T淋巴细胞、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等调控炎症反应[8-9],并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及凝血异常等药理作用[10-11]。与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相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患者APACHEⅡ评分以及28d死亡率均有明显改善[12]。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IL-6及TNF-α含量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对炎性细胞因子本身的拮抗作用,也可能通过多方面拮抗内毒素来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阻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失调的发生。
综上所述,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APACHEⅡ评分以均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体内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研究内容有限,未能对其调节细胞因子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其中具体作用机制以及患者远期的预后研究尚未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立朋,龙会宝,吴娟环,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5):335-337.
[2] Reinhart K,Brunkhorst FM,Bone HG. Prevention,diagnosis,therapy and follow-up care of sepsis,1st revision of S-2k guidelines of the German Sepsis Society[Deutsche Sepsis-Gesellschaft e.V.(DSG)] and the German Inter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of 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Deutsche Interdisziplinare Vereinigung f(u)r Intensiv-und Notfallmedizin (DIVI)] 2010.
[3] 高戈,冯喆,常志刚.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J].中华急重病急救医学,2013,25(8):501-505.
[4] 何淼.脓毒症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608-609.
[5] 蒋国洪,冯旭明,詹爱丁.乌司他丁和血必净抑制早期内毒素血症大鼠炎症反应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3):1-2.
[6] 傅俊曾,黄浩,罗国安.血必净注射液对LPS刺激THP-1细胞表达TNF-α、IL-1和IL-6的影响[Z].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2010.12.18):北京.
[7] 周昌娥,方志成.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31-135.
[8] 郭敬姝,王颖.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10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52-53.
[9] 高玉雷、柴艳芬、姚咏明.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血必净调节效应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2):162-164.
[10] 李春盛,金铭,武军元,等.血必净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相关促炎因子和凝血因子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9):2744-2747.
[11] 赵森伟,柴艳芬.血必净与低分子肝素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l,20(4):405-408.
[12] 陈云霞,李春盛.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30-134.
(收稿日期:2014-04-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