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和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4-09-03王秀霞
王秀霞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
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科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骨疼痛、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无法缓解,严重的会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于对疾病的恐慌患者心理上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临床护理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为患者制定综合、整体的每日标准护理计划的住院护理图示,可以缩短患者治疗时间、节省治疗费用[2]。我院结合了心理干预和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3.73±4.6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2.98±4.6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案
观察组: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成立由主管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的临床路径小组,参照国际临床路径治疗模式与管理内容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依据制定的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对照组:在对照组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首先护士要及时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情绪,通过聊天缓解患者不安的心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安全感。其次护士要结合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疼痛症状积极指导患者服药,同时要向患者讲清疼痛发生的原因以及积极配合治疗能够快速地减轻疼痛,叮嘱患者暗示服药,护士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患者对于疼痛所带来的紧张。第三告知患者身上留置的各种管道、监护仪器的作用,讲清各种仪器的重要性,同时护士要耐性聆听患者的倾诉并表示关心与同情,必要时可以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与关心,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和抑郁(HAMD)量表评价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 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详见表2。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发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的下降甚至中断,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引发心肌坏死,本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一支或者多支的冠脉出现狭窄,而且侧支循环未能及时的建立,当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后造成了冠状动脉的阻塞,当阻塞超过1h以上机会发生心肌的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会继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造成了冠脉血流量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心肌范围继续扩大,一旦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就会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结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护理操作,高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改变传统护理的散在、片面和目的不明确,是规范化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我院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消除了心肌梗死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会产生濒死感,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加强了心肌的缺血缺氧,使得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因此通过有效地心理干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干预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可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爱丽,郝颖,梁莉.人性化护理对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19-20.
[2] 申晓芬,李黎,杨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2,1(3):588-589.endprint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
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科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骨疼痛、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无法缓解,严重的会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于对疾病的恐慌患者心理上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临床护理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为患者制定综合、整体的每日标准护理计划的住院护理图示,可以缩短患者治疗时间、节省治疗费用[2]。我院结合了心理干预和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3.73±4.6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2.98±4.6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案
观察组: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成立由主管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的临床路径小组,参照国际临床路径治疗模式与管理内容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依据制定的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对照组:在对照组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首先护士要及时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情绪,通过聊天缓解患者不安的心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安全感。其次护士要结合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疼痛症状积极指导患者服药,同时要向患者讲清疼痛发生的原因以及积极配合治疗能够快速地减轻疼痛,叮嘱患者暗示服药,护士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患者对于疼痛所带来的紧张。第三告知患者身上留置的各种管道、监护仪器的作用,讲清各种仪器的重要性,同时护士要耐性聆听患者的倾诉并表示关心与同情,必要时可以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与关心,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和抑郁(HAMD)量表评价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 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详见表2。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发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的下降甚至中断,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引发心肌坏死,本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一支或者多支的冠脉出现狭窄,而且侧支循环未能及时的建立,当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后造成了冠状动脉的阻塞,当阻塞超过1h以上机会发生心肌的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会继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造成了冠脉血流量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心肌范围继续扩大,一旦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就会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结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护理操作,高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改变传统护理的散在、片面和目的不明确,是规范化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我院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消除了心肌梗死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会产生濒死感,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加强了心肌的缺血缺氧,使得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因此通过有效地心理干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干预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可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爱丽,郝颖,梁莉.人性化护理对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19-20.
[2] 申晓芬,李黎,杨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2,1(3):588-589.endprint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
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科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骨疼痛、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无法缓解,严重的会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于对疾病的恐慌患者心理上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临床护理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为患者制定综合、整体的每日标准护理计划的住院护理图示,可以缩短患者治疗时间、节省治疗费用[2]。我院结合了心理干预和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3.73±4.6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2.98±4.6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案
观察组: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成立由主管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的临床路径小组,参照国际临床路径治疗模式与管理内容对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依据制定的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对照组:在对照组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首先护士要及时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情绪,通过聊天缓解患者不安的心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安全感。其次护士要结合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疼痛症状积极指导患者服药,同时要向患者讲清疼痛发生的原因以及积极配合治疗能够快速地减轻疼痛,叮嘱患者暗示服药,护士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患者对于疼痛所带来的紧张。第三告知患者身上留置的各种管道、监护仪器的作用,讲清各种仪器的重要性,同时护士要耐性聆听患者的倾诉并表示关心与同情,必要时可以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与关心,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和抑郁(HAMD)量表评价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 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详见表2。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发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的下降甚至中断,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引发心肌坏死,本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一支或者多支的冠脉出现狭窄,而且侧支循环未能及时的建立,当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后造成了冠状动脉的阻塞,当阻塞超过1h以上机会发生心肌的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会继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造成了冠脉血流量的进一步下降,因此心肌范围继续扩大,一旦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就会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结合心理干预的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护理操作,高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改变传统护理的散在、片面和目的不明确,是规范化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我院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消除了心肌梗死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会产生濒死感,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加强了心肌的缺血缺氧,使得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因此通过有效地心理干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室壁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干预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可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爱丽,郝颖,梁莉.人性化护理对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19-20.
[2] 申晓芬,李黎,杨爽,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2012,1(3):588-5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