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临床治疗效果对照观察
2014-09-03王文静
王文静
【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系统研究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空洞形成及痰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中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并尽早的进行抗结核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单纯性肺结核;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
肺结核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有研究表明,肺结核患者易患有糖尿病,患病几率远高于正常人,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极易患上其他疾病,是罹患肺结核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患上肺结核的几率比健康的正常人高5~10倍[2]。肺结核和糖尿病在临床上常共同存在,互相产生不利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3]。近些年来,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多见于40~60岁人群,有研究发现,有5%~15%的肺结核患者合并有糖尿病[4]。因此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成为临床上的重要课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探索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男44例,女31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为(48.7±2.4)岁;以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50.1±1.9)岁。系统研究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所有研究对象参照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0年发布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来诊断肺结核[5],糖尿病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发布的《糖尿病诊断及分类标准》来诊断。观察组中先发现糖尿病的有29例患者,先发现肺结核的有36例患者,两种病同时发现有10例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签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抗结核治疗
两组患者都采用2HRSZ(E)方案进行治疗,每日药物服用剂量为异烟肼(H)0.39g,利福平(R)0.45g,链霉素(S)0.75g,吡嗪酰胺(Z)1.5 g,胺丁醇(E) 0.75 g,疗程均为6个月。部分复诊患者及症状严重者,参照以往用药史,可适当延长疗程。
1.2.2控制血糖
采用药物治疗与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对于糖尿病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应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主要为短效及中短效的胰岛素联用,每日用量为20~50单位。
1.3检测指标
对两组患者跟踪治疗,检测患者的空洞形成情况、痰菌情况以及病灶吸收情况,并统计记录。
1.4统计数据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所有数据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结果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洞形成情况及痰菌阳性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空洞形成及痰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两组:空腹血糖>7.1mmol组(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和空腹血糖<7.1mmol组(血糖控制效果良好)。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结核治疗效果比较如表2所示:空腹血糖>7.1mmol组即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7.1mmol组即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3讨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罹患糖尿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26%,同时我国也是肺结核疾病的高发国家,患病率达到了0.38%。由于两种疾病常相互影响,合并存在,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的几率已达到16.55%[6]。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单纯性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表明要想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就要对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并尽早的进行抗结核治疗。
参考文献
[1] 黄建飞.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365-368.
[2] 赵亚军,谭波.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39-140.
[3] 张达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38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0):218-219.
[4] 牛红雷,李升锦.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J].医学综述,2011,17(8):1187-1189.
[5]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70-74.
[6] 李林忠,李娜,陆兆文.10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7):1755-1757.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系统研究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空洞形成及痰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中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并尽早的进行抗结核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单纯性肺结核;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
肺结核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有研究表明,肺结核患者易患有糖尿病,患病几率远高于正常人,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极易患上其他疾病,是罹患肺结核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患上肺结核的几率比健康的正常人高5~10倍[2]。肺结核和糖尿病在临床上常共同存在,互相产生不利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3]。近些年来,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多见于40~60岁人群,有研究发现,有5%~15%的肺结核患者合并有糖尿病[4]。因此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成为临床上的重要课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探索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男44例,女31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为(48.7±2.4)岁;以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50.1±1.9)岁。系统研究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所有研究对象参照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0年发布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来诊断肺结核[5],糖尿病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发布的《糖尿病诊断及分类标准》来诊断。观察组中先发现糖尿病的有29例患者,先发现肺结核的有36例患者,两种病同时发现有10例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签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抗结核治疗
两组患者都采用2HRSZ(E)方案进行治疗,每日药物服用剂量为异烟肼(H)0.39g,利福平(R)0.45g,链霉素(S)0.75g,吡嗪酰胺(Z)1.5 g,胺丁醇(E) 0.75 g,疗程均为6个月。部分复诊患者及症状严重者,参照以往用药史,可适当延长疗程。
1.2.2控制血糖
采用药物治疗与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对于糖尿病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应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主要为短效及中短效的胰岛素联用,每日用量为20~50单位。
1.3检测指标
对两组患者跟踪治疗,检测患者的空洞形成情况、痰菌情况以及病灶吸收情况,并统计记录。
1.4统计数据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所有数据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结果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洞形成情况及痰菌阳性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空洞形成及痰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两组:空腹血糖>7.1mmol组(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和空腹血糖<7.1mmol组(血糖控制效果良好)。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结核治疗效果比较如表2所示:空腹血糖>7.1mmol组即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7.1mmol组即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3讨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罹患糖尿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26%,同时我国也是肺结核疾病的高发国家,患病率达到了0.38%。由于两种疾病常相互影响,合并存在,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的几率已达到16.55%[6]。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单纯性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表明要想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就要对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并尽早的进行抗结核治疗。
参考文献
[1] 黄建飞.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365-368.
[2] 赵亚军,谭波.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39-140.
[3] 张达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38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0):218-219.
[4] 牛红雷,李升锦.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J].医学综述,2011,17(8):1187-1189.
[5]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70-74.
[6] 李林忠,李娜,陆兆文.10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7):1755-1757.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系统研究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空洞形成及痰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中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并尽早的进行抗结核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单纯性肺结核;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
肺结核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有研究表明,肺结核患者易患有糖尿病,患病几率远高于正常人,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极易患上其他疾病,是罹患肺结核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患上肺结核的几率比健康的正常人高5~10倍[2]。肺结核和糖尿病在临床上常共同存在,互相产生不利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3]。近些年来,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多见于40~60岁人群,有研究发现,有5%~15%的肺结核患者合并有糖尿病[4]。因此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成为临床上的重要课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探索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临床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男44例,女31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为(48.7±2.4)岁;以同期收治的75例单纯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50.1±1.9)岁。系统研究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效果。所有研究对象参照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0年发布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来诊断肺结核[5],糖尿病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发布的《糖尿病诊断及分类标准》来诊断。观察组中先发现糖尿病的有29例患者,先发现肺结核的有36例患者,两种病同时发现有10例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签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抗结核治疗
两组患者都采用2HRSZ(E)方案进行治疗,每日药物服用剂量为异烟肼(H)0.39g,利福平(R)0.45g,链霉素(S)0.75g,吡嗪酰胺(Z)1.5 g,胺丁醇(E) 0.75 g,疗程均为6个月。部分复诊患者及症状严重者,参照以往用药史,可适当延长疗程。
1.2.2控制血糖
采用药物治疗与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对于糖尿病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应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主要为短效及中短效的胰岛素联用,每日用量为20~50单位。
1.3检测指标
对两组患者跟踪治疗,检测患者的空洞形成情况、痰菌情况以及病灶吸收情况,并统计记录。
1.4统计数据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所有数据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结果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洞形成情况及痰菌阳性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空洞形成及痰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两组:空腹血糖>7.1mmol组(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和空腹血糖<7.1mmol组(血糖控制效果良好)。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结核治疗效果比较如表2所示:空腹血糖>7.1mmol组即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7.1mmol组即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3讨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罹患糖尿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26%,同时我国也是肺结核疾病的高发国家,患病率达到了0.38%。由于两种疾病常相互影响,合并存在,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的几率已达到16.55%[6]。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单纯性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血糖控制不好的一组,在空洞缩小、闭合,痰菌阴转以及病灶吸收情况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糖控制良好的一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表明要想有效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就要对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并尽早的进行抗结核治疗。
参考文献
[1] 黄建飞.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365-368.
[2] 赵亚军,谭波.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39-140.
[3] 张达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38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0):218-219.
[4] 牛红雷,李升锦.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J].医学综述,2011,17(8):1187-1189.
[5]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70-74.
[6] 李林忠,李娜,陆兆文.10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7):1755-17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