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对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

2014-09-03常健

关键词:脑瘫

常健

【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对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儿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BBS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可明显改善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刺激;脑瘫;共济失调;平衡功能

【中图分类号】R322.81【文献标识码】A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致残的常见原因[1]。Berg平衡量表(BBS)可用来评定患儿平衡功能,从而反应共济失调型患儿的严重程度[1]。笔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入选标准:①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②存在与小儿脑瘫有关的至少一种高危因素;③年龄3~6岁;④患儿有运动功能障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III级;⑤生命体征稳定;⑥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后出院,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采用加拿大产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电刺激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0~100 mA连续可调)。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保持环境安静,嘱患儿取坐位,将刺激电极贴于患儿双下肢胫前肌肌腹最丰满处,记录电极距离参考电极20 mm,两电极与胫前肌肌纤维长轴方向平行,并用胶布固定。向患儿示范踝背屈动作,同时要求患儿注视显示屏上肌电曲线变化,使其意识到自己踝背屈的努力程度与肌电信号曲线变化有关,要求患儿最大幅度进行踝背屈运动,以尽可能提高显示屏上肌电信号幅度。当采集到的肌电信号达到或超过设定阈值时,则会触发治疗仪发放电刺激,帮助患儿完成一次踝背屈动作。在训练过程中需根据患儿恢复情况不断调整阈值大小,整个治疗过程尽量让患儿主动、独立完成。当患儿因训练疲劳导致异常运动引起肌张力增高时,可人为降低阈值并让患儿休息,休息期间要求肢体放松,肌电值越低越好。上述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每次持续20-30 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1.3判定标准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BBS分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BBS得分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共济失调型脑瘫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型;在各型脑瘫中,共济失调型脑瘫的治疗效果最差[2-4]。生物反馈疗法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在系统论、控制论及学习论基础上创立而来,米勒发现通过特殊学习及锻炼,人可以随意控制自身器官活动,从而改变其病理状态,逐渐恢复健康机能。肌电生物反馈是通过测量、放大肌肉收缩或松弛时的肌电信号,并将这种电活动转换成视觉或听觉信号,患者可通过视党或听觉方式了解自身肌肉功能变化情况,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对肌肉的控制功能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5,6]。

本研究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小儿脑瘫患者58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后出院,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以BBS得分测定两组患儿的平衡功能。结果我们发现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各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可明显改善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reeman JA,Gear M,Pauli A,et a1.The effect of Bore stability tmining on balanee and mobility in ambulant individual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a multi-eenh'e 8eries 0f,ingle ca∞studies[J].Muir Seler,2010,16:1377-1384.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309-310.

[3]Comedord MJ,Mottram SL.Functional stability retmining:principles and abrategJe for manamcchanieal dysfunction[J].Man Ther,2001,6:3-14.

[4]Pakula AT,Van NB,Yeargin AM.Cerebral palsy:classification and epidemiology[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9,20:425-452.

[5]毕洪英,张虹,郑培玉.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522-523.

【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对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儿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BBS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可明显改善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刺激;脑瘫;共济失调;平衡功能

【中图分类号】R322.81【文献标识码】A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致残的常见原因[1]。Berg平衡量表(BBS)可用来评定患儿平衡功能,从而反应共济失调型患儿的严重程度[1]。笔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入选标准:①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②存在与小儿脑瘫有关的至少一种高危因素;③年龄3~6岁;④患儿有运动功能障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III级;⑤生命体征稳定;⑥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后出院,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采用加拿大产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电刺激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0~100 mA连续可调)。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保持环境安静,嘱患儿取坐位,将刺激电极贴于患儿双下肢胫前肌肌腹最丰满处,记录电极距离参考电极20 mm,两电极与胫前肌肌纤维长轴方向平行,并用胶布固定。向患儿示范踝背屈动作,同时要求患儿注视显示屏上肌电曲线变化,使其意识到自己踝背屈的努力程度与肌电信号曲线变化有关,要求患儿最大幅度进行踝背屈运动,以尽可能提高显示屏上肌电信号幅度。当采集到的肌电信号达到或超过设定阈值时,则会触发治疗仪发放电刺激,帮助患儿完成一次踝背屈动作。在训练过程中需根据患儿恢复情况不断调整阈值大小,整个治疗过程尽量让患儿主动、独立完成。当患儿因训练疲劳导致异常运动引起肌张力增高时,可人为降低阈值并让患儿休息,休息期间要求肢体放松,肌电值越低越好。上述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每次持续20-30 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1.3判定标准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BBS分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BBS得分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共济失调型脑瘫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型;在各型脑瘫中,共济失调型脑瘫的治疗效果最差[2-4]。生物反馈疗法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在系统论、控制论及学习论基础上创立而来,米勒发现通过特殊学习及锻炼,人可以随意控制自身器官活动,从而改变其病理状态,逐渐恢复健康机能。肌电生物反馈是通过测量、放大肌肉收缩或松弛时的肌电信号,并将这种电活动转换成视觉或听觉信号,患者可通过视党或听觉方式了解自身肌肉功能变化情况,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对肌肉的控制功能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5,6]。

本研究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小儿脑瘫患者58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后出院,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以BBS得分测定两组患儿的平衡功能。结果我们发现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各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可明显改善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reeman JA,Gear M,Pauli A,et a1.The effect of Bore stability tmining on balanee and mobility in ambulant individual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a multi-eenh'e 8eries 0f,ingle ca∞studies[J].Muir Seler,2010,16:1377-1384.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309-310.

[3]Comedord MJ,Mottram SL.Functional stability retmining:principles and abrategJe for manamcchanieal dysfunction[J].Man Ther,2001,6:3-14.

[4]Pakula AT,Van NB,Yeargin AM.Cerebral palsy:classification and epidemiology[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9,20:425-452.

[5]毕洪英,张虹,郑培玉.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522-523.

【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对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儿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BBS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可明显改善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刺激;脑瘫;共济失调;平衡功能

【中图分类号】R322.81【文献标识码】A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致残的常见原因[1]。Berg平衡量表(BBS)可用来评定患儿平衡功能,从而反应共济失调型患儿的严重程度[1]。笔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入选标准:①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②存在与小儿脑瘫有关的至少一种高危因素;③年龄3~6岁;④患儿有运动功能障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III级;⑤生命体征稳定;⑥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后出院,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采用加拿大产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电刺激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0~100 mA连续可调)。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保持环境安静,嘱患儿取坐位,将刺激电极贴于患儿双下肢胫前肌肌腹最丰满处,记录电极距离参考电极20 mm,两电极与胫前肌肌纤维长轴方向平行,并用胶布固定。向患儿示范踝背屈动作,同时要求患儿注视显示屏上肌电曲线变化,使其意识到自己踝背屈的努力程度与肌电信号曲线变化有关,要求患儿最大幅度进行踝背屈运动,以尽可能提高显示屏上肌电信号幅度。当采集到的肌电信号达到或超过设定阈值时,则会触发治疗仪发放电刺激,帮助患儿完成一次踝背屈动作。在训练过程中需根据患儿恢复情况不断调整阈值大小,整个治疗过程尽量让患儿主动、独立完成。当患儿因训练疲劳导致异常运动引起肌张力增高时,可人为降低阈值并让患儿休息,休息期间要求肢体放松,肌电值越低越好。上述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每次持续20-30 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1.3判定标准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BBS分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BBS得分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共济失调型脑瘫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型;在各型脑瘫中,共济失调型脑瘫的治疗效果最差[2-4]。生物反馈疗法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在系统论、控制论及学习论基础上创立而来,米勒发现通过特殊学习及锻炼,人可以随意控制自身器官活动,从而改变其病理状态,逐渐恢复健康机能。肌电生物反馈是通过测量、放大肌肉收缩或松弛时的肌电信号,并将这种电活动转换成视觉或听觉信号,患者可通过视党或听觉方式了解自身肌肉功能变化情况,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对肌肉的控制功能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5,6]。

本研究选择我院儿童康复科小儿脑瘫患者58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儿童康复科常规治疗后出院,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以BBS得分测定两组患儿的平衡功能。结果我们发现治疗前两组患儿BB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各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可明显改善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reeman JA,Gear M,Pauli A,et a1.The effect of Bore stability tmining on balanee and mobility in ambulant individual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a multi-eenh'e 8eries 0f,ingle ca∞studies[J].Muir Seler,2010,16:1377-1384.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309-310.

[3]Comedord MJ,Mottram SL.Functional stability retmining:principles and abrategJe for manamcchanieal dysfunction[J].Man Ther,2001,6:3-14.

[4]Pakula AT,Van NB,Yeargin AM.Cerebral palsy:classification and epidemiology[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9,20:425-452.

[5]毕洪英,张虹,郑培玉.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522-523.

猜你喜欢

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愿为泥土别样芬芳——我和一名脑瘫儿童的教育案例
中轻度脑瘫患儿父母应对方式的心理干预研究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临床体会
弹力绷带纠正脑瘫患儿髋关节内外旋的临床应用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
氟马西尼用于脑瘫患儿全麻催醒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