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活力的城市滨水地区规划
——以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核心区为例
2014-09-03于儒海宁怡旻
晏 飞,于儒海,宁怡旻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地与水域相连的一定范围内区域的总称,其既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又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人文生活气息。
本文以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的要点。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作为天府新区的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天府新区的研发中心。本次规划范围地处成都市未来中轴线的创新组团段,是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区。其范围西至站华路南延线,南至创新大道,东至成自泸高速路,北至三岔湖旅游快速路(图1)。
图1 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区位
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核心区拥有城市发展区内水域面积最大的湖泊——兴隆湖,同时拥有兴隆湖11 km长的湖岸线,具备良好的滨水空间发展条件。本次规划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空间组织”和“活力塑造”为目标,最终走向“生态、景观、活力”三位一体。
1 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城市设计简介
1.1 生态环境保护
1.1.1 源水建湿地,保障水体能量
本方案以鹿溪河水系为水体景观基底,依托鹿溪河和新生水厂再生水作为水源,建造和发展兴隆湖湿地系统。以湿地作为兴隆湖周边流域和湖区之间的缓冲带,对城市地表径流进行拦截,减少使湖泊富营养化的外源性污染物,保障兴隆湖水体质量。同时,通过湿地可保持城市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生物与城市共生。
1.1.2 GIS模拟洪水淹没线,保留湖滨自然地貌
本次规划通过GIS技术模拟洪水淹没区,将防洪与生态、景观紧密结合,对滨湖岸线进行系统规划,形成曲折有致、退让有序的湖岸线,丰富岸线景观层次。同时,驳岸设计强调亲水体验,并提供可观赏和驻留的空间。规划形成了生态湿地岸线、亲水景观岸线、滨水游览岸线、公共娱乐岸线、商业休闲岸线五大岸线类型。
1.2 空间景观组织
1.2.1 滨水地区建筑空间呈梯级递减
规划环湖景观带形成大量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滨水绿线以内允许修建公共职能建筑,但建筑高度需控制在15 m以下。绿线以外滨湖的第一、第二街坊内建筑以多层为主,同时强调高差的利用和功能的融合,总体呈现建筑高度向滨水地区阶梯递减的趋势。
1.2.2 设置城区通向水边的轴线通廊
方案中依托城市道路或绿带形成与滨水地区联系的视线通廊,以提高景观引导性与共享性。规划视线廊道结合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廊道,串联兴隆湖生态绿心与城市腹地。
1.2.3 设置具有个性的标志性建筑
规划区滨水岸线结合绿色景观通廊及视线廊道布置公共建筑,结合轨道站点形成TOD商务景观节点,通过较大尺度的综合体和开阔有序的广场空间,塑造强烈的城市中心感和突出标志性。
1.3 滨水活力塑造
1.3.1 滨水岸线的功能分异:以公共参与度分层布局
滨水第一岸线(滨水绿线及滨水第一、二街坊以内区域)设置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城市功能,如体育、宾馆、会展、旅游、商业、娱乐等;第二岸线(滨水绿线及滨水第一、二街坊以内区域)设置有特定服务对象,公共参与度要求不高的城市功能,如居住、办公、金融、科研等。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由内向外渗透,将两个圈层有机连接,实现滨水生态与城市发展的高度融合,激发城市活力。
1.3.2 交通组织保障岸线宜人
规划注重自然水体与游憩系统的结合,强调滨水活动与内外水环境、公共空间的融合。环湖形成连续的自行车环道及慢行步道,同时设置交通转换节点实现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转换,形成活力空间的无缝衔接(图2)。
图2 核心区总平面
2 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要点
笔者通过在本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紧扣“生态、景观、活力”三位一体的目标,提炼了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五大要点。
2.1 以滨水区生态保护为基础
城市滨水区是建设区内的重要资源和人们亲近自然的载体,同时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设计中应认真解读相关生态数据,掌握其一段时期内其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并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和辅助软件划定岸线范围和生态保育区。
2.2 城区与水体通过轴线联系
城区与滨水区应进行统筹规划。通常具体的设计会局限于有限的地块中,但在考虑时应放眼周围环境甚至整个城市,构建城市滨水区整体结构。这是对城市不同区域的整体协调与串联,形成具有视觉连贯性、功能连通性、交通可达性的轴线关系(图3) 。
图3 奥克兰北岛填海滨水区轴线示意
2.3 具有突出的水岸形象
水岸形象可加强人们对滨水区的认知和感受。设计者往往在滨水区设置代表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项目,以吸引本地市民、未来的迁入者和旅游者。
水岸形象的塑造受用地功能、滨水环境、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核心是“一段连续的临水界面”和“一条具有特色的水岸天际线”。临水界面的重点设计区域是水陆相接的地段,设计要素包括广场、港口、码头、沙滩、滨水绿道等。滨水天际线的塑造则体现出功能聚集、视觉焦点、文化积淀、城市纵深等方面的考量(图4)。
图4 滨水天际线示意
2.4 保证滨水街区功能混合
滨水空间不应是均质、统一的,而应是各种功能元素碰撞产生的综合效果,休闲、居住、商业、办公、娱乐、会展、观光等多种功能复合的滨水空间才能充满生机。保证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混合是保持滨水空间形态开放性、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聚集活力、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滨水功能应以公共设施为主,在协调的基础上鼓励兼容共享。
当然,功能混合并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设计中,确定功能及规模要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合理的功能组合会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而随意堆叠功能的区域终究会失去方向,一盘散沙。成功的滨水区案例大多功能混合,但也有其核心指向,如芝加哥滨湖地区是世界闻名的会展中心,巴尔的摩内港是城市综合游憩商业区,维多利亚滨水空间则发展为城市文化休闲与消费场所。
2.5 梳理交通并串联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改善滨水环境、塑造滨水景观、承载滨水活动、提供活动场地的主要载体,在设计中应结合重要滨水区域进行设置。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规模需要通过周边具体项目进行确定,基于塑造滨水活力的目标,公共空间需要多种交通方式和多条连续的路径连接起来。
首先,要考虑滨水交通的整体组织,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过境道路与滨水地区内部道路分离;二是将步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分离;三是公交优先;四是水陆交通的混合使用。其次,应提供连续的步行路线。滨水区应建立滨水游步道、广场、公园等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在保证安全、可达、连续、舒适的前提下,通过道路的曲折变化,业态植入,形成集交通、游憩、观景为一体,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如此,滨水道路系统不仅可以作为“道路”来连接滨水区公共空间,其本身也将成为充满趣味的目的地(表1)。
3 结束语
城市滨水区因其珍贵的地段与资源,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研究区域。天府新区创新研发功能区核心区城市设计通过集生态、景观、活力为一体的城市滨水区规划理念,充分发挥其亲水性和公共性。规划力求生态与活力兼备,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体现城市特色,唤起人们的归属感,形成聚集人气的滨水空间。
表1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要点
[1] 方庆,卜菁华.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J].规划师,2003,(9)
[2]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规划信息, 2001,(7)
[3] 王江萍.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J].武汉大学学报,2004,(4)
[4] 杨妍,王晔.城市滨水地区特色的规划探索——以台州市黄岩区西江河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6,(4)
[5] 于儒海.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 褚筠. 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形态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