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滞留空间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以西南交大九里校区镜湖周边环境为例

2014-09-03李科霞

四川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镜湖校区人群

李科霞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00)

1 调查研究背景

西南交大原址在峨嵋山脚下,1986年在成都市新建九里校区。迄今为止,九里校区已经有27年的历史。九里校园规划是将功能不同的公共空间在领域上进行明确的区分,但相互之间又用绿地进行密切联系,以此形成校园内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为校内闲暇人群提供户外滞留空间。

本次调研范围是九里校区镜湖周边人们的滞留空间,即临近镜湖的各个建筑的边界围合的空间。这里是师生喜欢集聚、滞留的绿地空间。现状中镜湖周边的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单一、人性化景观设施欠缺、缺乏明确体现交大九里校区文化特色的景观要素等客观原因,使得这里呈现滞留人数多、高校特色不明显、整体环境品质不高的现实。

2 调查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搜集整理阅读;(2)实地观察、记录,绘制调查表;(3)数据整理分析;(4)个案分析、总结。

3 关注要点

3.1 关于活动数量与持续时间的问题

人和活动的数量本身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活动水平。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实际的活动和户外活动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户外逗留时间长短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特定地区高水平的活动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二是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

3.2 关注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

本调查研究专注于九里校区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况。主要论述在滞留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活动状况及其对人造环境的特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校园滞留空间必须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并令人愉快、舒畅。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极有价值的质量。

考察人们在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的活动,不应从单个的、悠闲的活动范畴入手。我们关注的是人们在滞留空间中的活动不仅仅是步行交通、娱乐性的或社会性的活动,而是包括整个系列的活动。他们的共同作用使得镜湖周边滞留空间变得富于生气与魅力。

4 调查研究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镜湖周边滞留空间的调研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个镜湖沿岸滞留空间环境——行为普查。在2011-11-04(周五)和2011-11-05(周六)两天时间内,从早晨8:00~11:00,13:00~18:00时间内,每隔一个小时绘制一张包含调查对象的大致年龄、性别、行为、空间位置、环境要素的调查表,完成了每天8张的调查表记录。如图1~图3展示的是镜湖周边公共空间B区域内在该时间段内典型使用者的分布模式。

图1 早晨8:00~9:00调查样表

图2 中午11:00~12:00调查样表

图3 下午17:00~18:00调查样表

第二阶段:数据整理分析。为了便于数据整理分析,笔者将滞留空间中的人群分为四类:幼年(0~6岁)、青少年人(7~35岁)、中年人(36~55岁)、老年人(56岁以上)。如表1所示,这张表反映的是周五这天当中各时间段总人数及进行各项获得的人员数量。

表1 调研对象B区内各时间段活动人数及内容

续表1

时间段人数主要使用人群活动内容14:00~15:0017幼年人(2)、青少年(6)、中年人(4)、老年人(5)看风景(2)、聊天(9)、看小孩(3)、看手机(1)、玩耍(2)16:00~17:0014青少年(5)、中年人(5)、老年人(4)看风景(3)、聊天(6)、钓鱼(1)、睡觉(1)、划船收集落叶(1)、拍照(2)17:00~18:006青少年(5)、老年人(1)看风景(2)、聊天(4)

图4反映的是在各个时间段内,老年人进行各项行为活动发生的人数。

图5反映的是是在人群类型确定的情况下,针对性的展示出不同的人群共有的行为活动或特有的行为活动,这对了解不同人群行为特点及他们的主要活动空间提供依据。

图4 老年人各时间段活动人数及活动内容

图5 不同年龄段人群在个时间段内的活动人数

第三阶段:综合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将人们的活动类型进行分类、找出人们行为习性的规律性等。在此基础上,得出调查研究的相应结论。

5 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的环境可供性分析

5.1 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相关要素提取

5.1.1 滞留空间环境元素

(1)视觉感知的物质元素见表2。

视觉可感知的元素包括硬质和软质,这两种元素的应用往往在滞留空间中是同时存在或交互使用。不同形式、材质的地面铺装、微地形高差变化、小路转弯处、道路宽度变化等,既是对不同空间的限定,又可给滞留人群提供不同的空间感受。如芝麻灰大理石铺装小广场为小众人群的集体活动提供可能,林下空间素土地面则是三三两两的滞留人群自由活动的选择。

表2 视角元素

(2)其他感觉所感知的元素见表3。

表3 感觉元素

听觉、嗅觉是人们在滞留空间中富有诗意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人们在其中静静欣赏和感受才能体验到的,这也是滞留空间的设计最能体现地域特色、人文关怀的地方。

5.1.2 人的滞留行为

人的行为见表4。

表4 人的行为

这里将滞留行为按照活动发生的外在表现是安静的还是动态的,分为静态行为和动态行为。这为人们在滞留空间中活动的类型分类提供依据。

5.1.3 滞留人群抵达的时间

滞留人群分析见表5。

表5 滞留人群分析

5.2 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活动的类型

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总是会发生三种活动类型的连锁反应,而这种连锁反应对于景观设计是很重要的。尽管物质环境的构成对于社会交往的质量、内容和强度没有直接影响,但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能考虑到空间中物质环境的不同构成会影响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运用他们能够观察和倾听环境使用者需求的条件,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

(1)必要性活动。这类活动是指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上班或者带小孩上学途中停下来与人交谈、等人等。

(2)自发性活动。这类活动是只有在人们有参与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看书、看风景、观鸟、钓鱼、躺在座椅上睡觉、遛狗等。

(3)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只要有两个人在同一空间内,就会发生社会性活动。相互照面并体验到对方的音容本身就是一种接触形式,一种社会性活动。而且这种不期而遇还会进一步促成别的、更加综合性的社会活动的出现。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带儿童玩耍、聊天、相互打招呼、练习唱歌、锻炼、跳集体舞等。

5.3 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人的行为习性分析

5.3.1 动作性行为习性

有些行为习性的动作倾向性明显,几乎是动作者不假思索的做出反应,由于难以推测其心理过程,只能归因于先天直觉、生态知觉或后天习得的行为反应。

在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的人动作性行为习性,有以下几类。

(1)抄近路。在人们上下班或接送孩子这类目标明确的行为中,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行进,行进过程中的空间是不能算作滞留空间的。然而这些人在穿行的空间,恰好是另外一些进行自发性活动或社会性活动的人的滞留空间。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当这两类人在彼此熟悉时,他们会彼此驻足停留并且交流一段时间。

对于抄近路的习性可以说是一种泛文化的行为现象,在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对于这类穿行,应在改造营建中尽量满足人的这一习性,并借此创造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建成环境(图6、图7)。

图6 抄近路的人(一)

图7 抄近路的人(二)

(2)依靠性。人们并没有均匀散布在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而且也不一定停留在设计者认为最合适的停留的地方。通过本调查的观察表明,人们偏爱停留在有座椅的临湖边大树荫下、临湖的林下空间、花架下围合空间、雕塑、草坪(周围有大树围合)开敞空间(图8)。

图8 树下小憩的人

从空间角度考察,“依靠性”表明,人偏爱在一个小空间活动,小空间既有一定的私密性,又可以观察到外部空间中的一些活动。人在其中感到舒适隐蔽,但绝不幽闭恐怖。

5.3.2 体验性行为习性

(1)人看人。人看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在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如看风景、观鸟等是发生频率较高的活动,看的人是自由、散漫、毫无目的的观赏,被看的人或物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现。这种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人们之间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强了空间环境的共享体验(图9、图10)。

图9 晨练的人

图10 看风景的人

人看人行为本身的完成在外部条件上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观看距离、观看视野、照明问题、座椅布置等,这些问题的合适的、恰当的解决对人们滞留时间的延长是有意义的。

(2)安静与凝思。镜湖周边滞留空间多为安静的区域,供人们休息、散步、交谈或凝思。其中看风景、看书、看手机这类活动就是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寻求凝思的行为表现。因此,在镜湖周边滞留空间中,一些如大树下的座椅、林下空间、临湖的灌木围合的半开敞空间成为人们发呆、看风景、看书等的钟爱场所(图11)。

图11 交谈的人

6 结束语

镜湖周边区域这块在教学区与住宅区之间的过渡区,也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滞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滞留空间是一个由时间概念引起的人的行为状态与精神概念的物化。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户外空间会停留一定时间,这种行为本身与环境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而停留时间的长短、前往户外空间的频率、户外活动的类型等却与环境息息相关。即人们在舒适、安全、优美的环境下会自觉产生游憩、娱乐等滞留行为,并有延长滞留时间、增加滞留次数的意愿和行为。本文的研究初衷就是力求充分挖掘九里校区师生行为特点,进而对镜湖周边滞留空间的环境营造提供一定的可参考性意见,提升打造出交大九里校区更为精致的校园环境,使其地域特色明显,文化氛围浓厚,为师生提供更富有生命力、吸引力的室外活动空间。

[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10、147-150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46-153、210-216

[3] 阿尔伯特J· 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王求是,高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 徐磊青,杨公霞.环境心理学 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 张玉明,周长亮,王洪书,等.环境行为与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7] 王紫雯,明焱.城市休闲人群户外滞留空间的景观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9(1)

猜你喜欢

镜湖校区人群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悄悄地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夜游天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