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梅毒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2014-09-03布威海丽且姆·图鲁普
布威海丽且姆·图鲁普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患者行RPR(环状卡片反应素实验)与TPPA(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的适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梅毒患者55例,对其血清标本采用RPR与TPPA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率。结果患者经两种检验方法检验后,RPR阳性率为56.4%,TPPA阳性率为96.4%,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梅毒患者行RPR与TPPA两种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时,未见抗体产生时前者的检出率较高,梅毒感染初期时后者检出率高,二者同时使用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环状卡片反应素实验;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梅毒;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 R275.3 【文献标识码】B
当前,梅毒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递增态势,其是由梅毒螺旋体而引发的系统性、慢性性传播疾病,而哺乳、输血、接吻等也可成为其传播途径,另有部分孕妇感染后会经产道或胎盘传给胎儿,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而检验方法的良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诊断、预防成果[1]。我院在梅毒患者检验过程中,对比了RPR与TPPA两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梅毒患者55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35d-53岁,平均年龄为(32.9±5.7)岁,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梅毒患者。
1.2方法
检验开始前先准备好RPR与TPPA试剂盒,其中,RPR试剂盒由日本东京富±瑞必株式会社提供,TPPA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工司提供。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分别采用RPR与TPPA致病性梅毒螺旋体Nichol株(经纯化后的)SERODIA抗原包被明胶颗粒两种检验方法进行对比检验分析,试验过程均严格参照RPR与TPPA试剂盒所附带的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患者经两种检验方法检验后,RPR阳性率为56.4%,TPPA阳性率为96.4%,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会产生出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此两种抗体。一般而言,梅毒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产生的时间较早,但其消失的时间较长,故而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仍有较大的检出可能性,部分患者或会终生检出。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较之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产生的时间要晚,经治疗后可转为阴性[2]。
本研究中,RPR与TPPA均为临床上常见的梅毒检验方法,其中,RPR为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大多数医院均将其作为梅毒常规筛选试验,主要源于该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极为简便,且结果易读,但其最终结果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TPPA为临床上常用的特异性抗体IgG(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且该方法为全国性病控制中心推荐的试验方法。
本研究中,选取了55例患者的血清标本,TPPA检验方法的阳性率高达96.4%,与某报道研究成果同采用该方法所出具的96.7%的阳性率相差不多[3],充分表明梅毒患者采用TPPA检验法进行检验的敏感性极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梅毒患者于感染初期,有大部分患者存在不产生抗体或产生少量抗体的可能,而经检验后结果为阴性的成分居多,且患者若被怀疑为梅毒感染者,检验结果若为阴性,也有过段时间进行复检的必要,且应与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或其他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后做出最为真实的判断。本研究中,2例经RPR检验后为阳性、经TPPA检验后为阴性的患者自动放弃复检,该类情况则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此外,患者采用含有免疫球蛋白血液制剂的样品中,不排除试剂因素而使检验结果呈阳性,故而应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以做出最终判断。经RPR检验后有31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达56.4%,与某研究成果中的58.7%相差不大,该检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患者血清或血浆中的反应素,且以类脂质作为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反应[4]。除了梅毒患者外,部分非梅毒患者的血清中也可长期或暂时性的检验出反应素,临床上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生物学假阳性,多见于回归热、雅司等螺旋体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红斑狼疮以及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中,部分免疫接种后或患发热性疾病患者可也查出反应素,而梅毒潜伏期与第二期梅毒的检出率均接近100%,故而若按照《血站基本标准》(卫生部颁布)献血者筛选TRUST或RPR第3期患者的检出率极低,给予其药物治疗后,血清中的反应素也会尽快转阴。
综上所述,本研究充分表明了经确诊后梅毒患者复检的重要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筛选试验的不足。本研究所采用的两种检验方法中,TPPA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阳性率高达96.4%;RPR作为非特异性反应,阳性率为56.4%,明显低于TPPA的96.4%,但其对潜伏期与第2期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初选用。上述两种检验方法均会受到实验室技术性、生物学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故而应将二者相结合,以提高梅毒阳性检出率,从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劭.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方法的比较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04):120-122.
[2]严春玲.TPPA和TRUST联合检测梅毒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0,21(10):189-190.
[3]钟惠霞.3种检测方法对梅毒诊治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3(15):559-560.
[4]刘绚,石姜,王毅.检测梅毒的几种试验方法的对比评价[J].陕西医学检验,2011,12(02):256-258.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患者行RPR(环状卡片反应素实验)与TPPA(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的适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梅毒患者55例,对其血清标本采用RPR与TPPA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率。结果患者经两种检验方法检验后,RPR阳性率为56.4%,TPPA阳性率为96.4%,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梅毒患者行RPR与TPPA两种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时,未见抗体产生时前者的检出率较高,梅毒感染初期时后者检出率高,二者同时使用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环状卡片反应素实验;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梅毒;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 R275.3 【文献标识码】B
当前,梅毒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递增态势,其是由梅毒螺旋体而引发的系统性、慢性性传播疾病,而哺乳、输血、接吻等也可成为其传播途径,另有部分孕妇感染后会经产道或胎盘传给胎儿,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而检验方法的良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诊断、预防成果[1]。我院在梅毒患者检验过程中,对比了RPR与TPPA两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梅毒患者55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35d-53岁,平均年龄为(32.9±5.7)岁,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梅毒患者。
1.2方法
检验开始前先准备好RPR与TPPA试剂盒,其中,RPR试剂盒由日本东京富±瑞必株式会社提供,TPPA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工司提供。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分别采用RPR与TPPA致病性梅毒螺旋体Nichol株(经纯化后的)SERODIA抗原包被明胶颗粒两种检验方法进行对比检验分析,试验过程均严格参照RPR与TPPA试剂盒所附带的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患者经两种检验方法检验后,RPR阳性率为56.4%,TPPA阳性率为96.4%,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会产生出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此两种抗体。一般而言,梅毒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产生的时间较早,但其消失的时间较长,故而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仍有较大的检出可能性,部分患者或会终生检出。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较之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产生的时间要晚,经治疗后可转为阴性[2]。
本研究中,RPR与TPPA均为临床上常见的梅毒检验方法,其中,RPR为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大多数医院均将其作为梅毒常规筛选试验,主要源于该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极为简便,且结果易读,但其最终结果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TPPA为临床上常用的特异性抗体IgG(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且该方法为全国性病控制中心推荐的试验方法。
本研究中,选取了55例患者的血清标本,TPPA检验方法的阳性率高达96.4%,与某报道研究成果同采用该方法所出具的96.7%的阳性率相差不多[3],充分表明梅毒患者采用TPPA检验法进行检验的敏感性极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梅毒患者于感染初期,有大部分患者存在不产生抗体或产生少量抗体的可能,而经检验后结果为阴性的成分居多,且患者若被怀疑为梅毒感染者,检验结果若为阴性,也有过段时间进行复检的必要,且应与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或其他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后做出最为真实的判断。本研究中,2例经RPR检验后为阳性、经TPPA检验后为阴性的患者自动放弃复检,该类情况则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此外,患者采用含有免疫球蛋白血液制剂的样品中,不排除试剂因素而使检验结果呈阳性,故而应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以做出最终判断。经RPR检验后有31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达56.4%,与某研究成果中的58.7%相差不大,该检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患者血清或血浆中的反应素,且以类脂质作为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反应[4]。除了梅毒患者外,部分非梅毒患者的血清中也可长期或暂时性的检验出反应素,临床上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生物学假阳性,多见于回归热、雅司等螺旋体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红斑狼疮以及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中,部分免疫接种后或患发热性疾病患者可也查出反应素,而梅毒潜伏期与第二期梅毒的检出率均接近100%,故而若按照《血站基本标准》(卫生部颁布)献血者筛选TRUST或RPR第3期患者的检出率极低,给予其药物治疗后,血清中的反应素也会尽快转阴。
综上所述,本研究充分表明了经确诊后梅毒患者复检的重要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筛选试验的不足。本研究所采用的两种检验方法中,TPPA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阳性率高达96.4%;RPR作为非特异性反应,阳性率为56.4%,明显低于TPPA的96.4%,但其对潜伏期与第2期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初选用。上述两种检验方法均会受到实验室技术性、生物学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故而应将二者相结合,以提高梅毒阳性检出率,从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劭.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方法的比较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04):120-122.
[2]严春玲.TPPA和TRUST联合检测梅毒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0,21(10):189-190.
[3]钟惠霞.3种检测方法对梅毒诊治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3(15):559-560.
[4]刘绚,石姜,王毅.检测梅毒的几种试验方法的对比评价[J].陕西医学检验,2011,12(02):256-258.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患者行RPR(环状卡片反应素实验)与TPPA(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的适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梅毒患者55例,对其血清标本采用RPR与TPPA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率。结果患者经两种检验方法检验后,RPR阳性率为56.4%,TPPA阳性率为96.4%,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梅毒患者行RPR与TPPA两种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时,未见抗体产生时前者的检出率较高,梅毒感染初期时后者检出率高,二者同时使用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环状卡片反应素实验;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梅毒;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 R275.3 【文献标识码】B
当前,梅毒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递增态势,其是由梅毒螺旋体而引发的系统性、慢性性传播疾病,而哺乳、输血、接吻等也可成为其传播途径,另有部分孕妇感染后会经产道或胎盘传给胎儿,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而检验方法的良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诊断、预防成果[1]。我院在梅毒患者检验过程中,对比了RPR与TPPA两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梅毒患者55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35d-53岁,平均年龄为(32.9±5.7)岁,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梅毒患者。
1.2方法
检验开始前先准备好RPR与TPPA试剂盒,其中,RPR试剂盒由日本东京富±瑞必株式会社提供,TPPA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工司提供。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分别采用RPR与TPPA致病性梅毒螺旋体Nichol株(经纯化后的)SERODIA抗原包被明胶颗粒两种检验方法进行对比检验分析,试验过程均严格参照RPR与TPPA试剂盒所附带的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患者经两种检验方法检验后,RPR阳性率为56.4%,TPPA阳性率为96.4%,两种检验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会产生出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此两种抗体。一般而言,梅毒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产生的时间较早,但其消失的时间较长,故而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仍有较大的检出可能性,部分患者或会终生检出。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较之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产生的时间要晚,经治疗后可转为阴性[2]。
本研究中,RPR与TPPA均为临床上常见的梅毒检验方法,其中,RPR为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大多数医院均将其作为梅毒常规筛选试验,主要源于该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极为简便,且结果易读,但其最终结果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TPPA为临床上常用的特异性抗体IgG(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且该方法为全国性病控制中心推荐的试验方法。
本研究中,选取了55例患者的血清标本,TPPA检验方法的阳性率高达96.4%,与某报道研究成果同采用该方法所出具的96.7%的阳性率相差不多[3],充分表明梅毒患者采用TPPA检验法进行检验的敏感性极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梅毒患者于感染初期,有大部分患者存在不产生抗体或产生少量抗体的可能,而经检验后结果为阴性的成分居多,且患者若被怀疑为梅毒感染者,检验结果若为阴性,也有过段时间进行复检的必要,且应与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或其他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后做出最为真实的判断。本研究中,2例经RPR检验后为阳性、经TPPA检验后为阴性的患者自动放弃复检,该类情况则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此外,患者采用含有免疫球蛋白血液制剂的样品中,不排除试剂因素而使检验结果呈阳性,故而应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以做出最终判断。经RPR检验后有31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达56.4%,与某研究成果中的58.7%相差不大,该检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患者血清或血浆中的反应素,且以类脂质作为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反应[4]。除了梅毒患者外,部分非梅毒患者的血清中也可长期或暂时性的检验出反应素,临床上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生物学假阳性,多见于回归热、雅司等螺旋体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红斑狼疮以及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中,部分免疫接种后或患发热性疾病患者可也查出反应素,而梅毒潜伏期与第二期梅毒的检出率均接近100%,故而若按照《血站基本标准》(卫生部颁布)献血者筛选TRUST或RPR第3期患者的检出率极低,给予其药物治疗后,血清中的反应素也会尽快转阴。
综上所述,本研究充分表明了经确诊后梅毒患者复检的重要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筛选试验的不足。本研究所采用的两种检验方法中,TPPA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阳性率高达96.4%;RPR作为非特异性反应,阳性率为56.4%,明显低于TPPA的96.4%,但其对潜伏期与第2期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初选用。上述两种检验方法均会受到实验室技术性、生物学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故而应将二者相结合,以提高梅毒阳性检出率,从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劭.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方法的比较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04):120-122.
[2]严春玲.TPPA和TRUST联合检测梅毒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0,21(10):189-190.
[3]钟惠霞.3种检测方法对梅毒诊治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3(15):559-560.
[4]刘绚,石姜,王毅.检测梅毒的几种试验方法的对比评价[J].陕西医学检验,2011,12(02):256-258.